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淇县家训家规家风故事:父亲是一棵大树(朱爱萍)

淇县家训家规家风故事:父亲是一棵大树(朱爱萍)

时间:2021-05-13 02:20:16

相关推荐

淇县家训家规家风故事:父亲是一棵大树(朱爱萍)

编者按:

作家马伯庸曾写过这样一段话:

一个家族的传承,就像是一件上好的古董。

它历经许多人的呵护与打磨,在漫长时光中悄无声息地积淀,慢慢的,这传承也如同古玩一样,会裹着一层幽邃圆熟的包浆,沉静温润,散发着古老的气息。

古董有形,传承无质,它看不见,摸不到,却渗到家族每一个后代的骨血中,成为家族成员之间的精神纽带,甚至成为他们的性格乃至命运的一部分。

家风家规家训,传承影响着一个家族每一代人的成长。

从世族大家文字化的家训、家谱,到普通百姓父母长辈的一言一行,家规、家教形式不同,传递的都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

万丈高楼始于基,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起点是家风,家风就是一个人和一家人成长的“地基”,从《颜氏家训》《朱子家训》到《曾国藩家书》《钱氏家训》,这些优良家风的教诲,成就的是我们熟知的大家。

传统中国,“家国一体”,“家”是缩小的“国”,“国”即放大的“家”,因此,家风家教、家规家训也在岁月的积淀中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不论时事更替,家国情怀永远占据着我们心中最重要的位置。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淇县悠久的历史,铸就了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底蕴。以来,我县积极开展了一次家风家训家规征集活动,收到家训家规及家风故事百余篇,内容涉及敬祖、孝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精神文化的多个领域,以及治学交友、待人接物、婚姻家庭等社会人生的多个层面。这些家训家规凝结着朝歌大地古圣今贤的智慧之光和丰富的教子经验,研究、筛选、汲取、传播这些家训,对于提高大众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地继承朝歌传统文化,重筑中华儿女精神家园都能起到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

父亲是一棵大树

作者/朱爱萍

说到家风,我曾翻寻遍了家里与之有关的所有资料,无论是包装精美的牛皮纸书,还是泛着浓浓岁月味道的手抄版老书,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找到了父亲亲手誊抄的一个家谱本。我多么奢望能顺着这条历史老藤,查出自己也是某名门望族遗落的一脉分支,有着轰轰烈烈的先贤史迹,有着代代流传下来的掷地有声的家风家训,可是来来回回翻了几遍,也没找出一点有关的蛛丝马迹,书中所记的重要事件也无非流年大疫,离散之类,反倒看出当时生活的困窘和无奈。于是我又把目光转向了周围有些年纪的老人,可是他们对祖上的历史也感到很茫然,只言片语中更是拼凑不出一个完整的情节。我渐渐明白了,想沾染上点祖上的光辉似乎不太可能。

那就从我的爷爷谈起,可是爷爷三十多岁就去世了,除了扔给父亲一个凄苦的童年外,其他的事也无迹可寻。

我只能从最了解的父亲开始说起了。

父亲十多岁时,我的爷爷奶奶相继过世。领着八岁的叔叔和六岁的姑姑,父亲独自撑起了一个家,父亲为了养活幼小的弟妹,白天除了拼命挣工分,有了空当还要去地里翻找被人不小心落下的红薯、花生等来填肚子,就这样日子勉强地向前维持着。

那一年春天实在是揭不开锅了,看着面黄肌瘦的弟妹,无力地靠墙坐着,父亲实在想不出别的办法。那一天晚上,父亲背上栓了一把镰刀,他趁着夜色偷偷地爬上了地主家的榆钱树,刚要把镰刀伸向长满榆钱的树枝,不想被地主发现,呵斥声如同一声震天动地的惊雷,本来就心惊胆战的父亲,手一哆嗦,镰刀落了下来,吓得父亲急忙低头闭眼,镰刀直直落下挂在他的后颈部,一股粘稠的液体从脖子上流了下来,接着便是剧烈的疼痛。

幸好地主没有再追究什么,父亲忍着剧痛悄悄地回到了草屋,此时,梦中的弟妹正不断舔着饥饿的口唇,父亲拼命压抑着自己,大声地哽咽了起来……

后来为了让我们学会节约,能够感受血脉深情,父亲常讲给我们看那道长长的伤疤,深褐色的痕迹稍稍向外凸起,周围被揪起一些细小的纹路,像一条长长的肉色蜈蚣匍匐在父亲的脖颈处,那是一道丑陋的疤,一道充满苦难的疤,一道形单影只的疤,一道充满兄妹情深的疤。每次,在盈盈的泪光中,我眼前总会看到当年那个在饥饿、剧痛、寂寞的漫长岁月中,依然带领兄妹倔强地长大的瘦小身影。

我们的家庭虽然不是太富裕,但是我们姊妹几个除了继承了父亲的勤劳节约外,相处得也特别温馨和睦,每一个人都能像当年的父亲一样,有责任感,有担当,能够在彼此需要时互相扶持,抱团取暖,一步步走到了现在,成就了我们终生的同胞深情。

成年后的父亲一直有种遗憾,没上过学,不识字,所以除了对有文化的人充满敬仰之外,自己能够读书和写字也一直是父亲的奢望。我的大伯是一位小学教师,父亲怀着自己的一腔崇拜之情,常常一有空就帮助他家做事,作为回报,大伯不但教会了父亲拼音,还教会了他查字典。每当认识了几个字,父亲回家便用树枝在地上写,或者用手空写,嘴里还念念叨叨,我同样大字不识的母亲曾一度认为父亲精神是不是出了问题。

大伯还送给父亲一本新字典,父亲如获至宝,只要有空坐下来,手里总是研究那本字典。大伯又借给他的好多书看,父亲懂得多了,还能写文章了,竟还被大家归到文化人的行列里去,常让他帮助读信件,写家书,小有名气了。

大伯很欣赏父亲的坚毅,他们也成了真正的好朋友。还记得我小时候,每到冬日晚上,父亲常拉我的手去学校找大伯,我坐在暖烘烘的煤火台上听他们分享各自看来的故事,他们的笑声不断地从那间温暖的小屋里传出,似乎也温暖了那一个个冬夜。在那个物质生活极度匮乏的年代,读书给了父亲多少精神上的支撑和鼓励,已无法估量,也是从那时候,我知道了《八仙过海》《哪吒闹海》等很多故事传说,后来等我上学时,我把这些故事讲给同学,竟然是迷住了很多的小伙伴,人气指数爆棚。只是那时候不知道,这就是文学的魅力,我在想,我后来的喜欢看书,大约是跟那时候有关系的。

书香浸润着父亲的整个人生,馨熏着对父亲待人处事的慈悲心怀,同时父亲也把这种善良、宽容和豁达传输给了我们。

那一年,村里重新划分责任田,我们分到一块中间有一座小小坟茔的责任田,田里的麦苗经过父亲的精心侍弄,像一块绿色的火焰,墨绿的麦汁似乎要溢出来了,多年养成的习惯,父亲每天都要到地里去转一圈,每次回来都会心情大好。

那天是清明节,父亲又到地里去看麦势,却发现自家地里的坟头旁,有几个人拿着铁锨专门挑好的麦苗狠狠地挖,东一下,西一下,铁锨起处,麦苗纷飞,转眼间一片充满生机的的麦田裸露了几个坑坑洼洼,像是汩汩流泪的伤口。父亲这个心疼啊,走向前说,看你们几个城里人真是没种过地啊,你们不知道老百姓种地的苦,要养活一家子老小,一年里全指望这辛辛苦苦的一点粮食呀!几个人听到父亲的话,停下了手,看到是我的父亲,脸上神色便有些不自然,那位刚才还挥洒自如的中年男人端详了一下我的父亲说,有些疑惑,大爷,这地是您的吗?看到父亲点了点头,中年男更不好意思了,……真对不起,我们不知道这地今年分给您了,原来的主人硬说我们添坟影响他的庄稼了,不拿钱不让我们添,可我们不能不来祭奠祖宗呀,没办法,被他敲诈了八百块钱了事。既然我们出了钱,我们就是故意要毁掉他的苗,可没想到……这地今年划给您了,你看这……实在是对不起,要不我们赔你吧!

父亲这才明白过来事情的原委,摆摆手说,这倒是不用,给祖上添坟说明你们是贤孝子孙,我家就在西边不远处,那座白色的房子就是我家,父亲用手指了指掩映在树中间的房子说,我家里有现成的铁锨,我家常常是不锁门的,如果我不在家也不要紧,拿着用就是了……

几个中年人默默地添完了坟,走出了地头,那里停着一辆崭新的叫不出名字的高级轿车。

这一年的大年初四,我家里突然来客人了——坟地的主人,他们从高级轿车里抱出一箱酒和一箱说不出名字的高级点心,无论父亲怎样婉拒,人家还是坚持留下了,意思很明显——除了表达歉意之外,要父亲善待人家的祖坟。

第二年大年初四,这几个人又开着轿车来看看我的父亲,并留下酒和点心。

等第三年人家又来之后,父亲有些坐不住了,自己没做啥,不能老是白白的要人家的东西呀。那一年父亲种了很多棉花,弹好,打了三包,说是人家弟兄三个,每个十斤,家里没啥能给人家的,城里人应该稀罕咱这个的。

再后来每年大年初四,每到这一天父亲是哪里都不去的,直到那些人来过,他们留下酒和点心,父亲则专门开辟出一些地,种些城里人稀罕的五谷杂粮,包好三份给他们带走。

这样一转眼就是十几年。

邻居都说父亲好命,结了一家有本事的亲戚。

如今父亲已经去世十多年了,这么长的时间里,我们周围的世界发生了太多的变化,可是在一个小小的农家院里,从来没有改变的是,我们依然践行着父亲当年一样的做法——每到大年初四,我们哪里都不去,直到城里

人来过,留下酒和点心,带走我们精心包好的五谷杂粮,持续着这份不是亲情的亲情。

父亲,祖上没有给他罩上一圈家世的光环,父母没有给他一个温馨平实的家庭,他只是从一个残缺的苦难的童年里渐渐长大,成为平凡的一转身便找寻不见的普通农民,性情朴实,吃苦耐劳,只知道顺应着节气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处事不惊,与人为善,一年四季的辛苦劳作于田间地头,活成了大多数农村人的模样。父亲很少对我们进行各种方式的说教,可是我们姊妹几个却真正的见证了他性格的坚毅和隐忍,学习的勤奋刻苦,品质的善良和淳朴。

父亲是一棵大树,在烟雨凄迷的路上给我们守护一方平安,在赤日炎炎的地头为我们洒下阴凉。父亲的离开断了我们每个人心中的一根弦,只是在风雨的夜里,一直会在他儿女的心头铮铮作响。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