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87版<红楼梦>精彩道具一览(3)

87版<红楼梦>精彩道具一览(3)

时间:2023-06-08 16:05:25

相关推荐

87版<红楼梦>精彩道具一览(3)

翡翠流光

清淡如水

-06-26 14:16

87版<红楼梦>精彩道具一览(3)-----茶具.酒器.餐器等(下)

今天翻旧稿,才发现竟然有一个稿子被我丢到脑后忘了发上来了,是道具篇里的酒器类.整理了一下,与大家共赏:1.食盒.《史太君两宴大观园》应该是全书中提及酒器茶具最多也最细的一场戏了,咱们一一道来,先看其中用到的食盒. 原文如下:这里凤姐儿已带着人摆设整齐,上面左右两张榻,榻上都铺着锦裀蓉簟,每一榻前有两张雕漆几,也有海棠式的,也有梅花式的,也有荷叶式的,也有葵花式的,也有方的,也有圆的,其式不一。一个上面放着炉瓶,一分攒盒,一个上面空设着,预备放人所喜食物。上面二榻四几,是贾母薛姨妈;下面一椅两几,是王夫人的,余者都是一椅一几。东边是刘姥姥,刘姥姥之下便是王夫人。西边便是史湘云,第二便是宝钗,第三便是黛玉,第四迎春、探春、惜春挨次下去,宝玉在末。李纨凤姐二人之几设于三层槛内,二层纱厨之外。攒盒式样,亦随几之式样。每人一把乌银洋錾自斟壶,一个十锦珐琅杯。 开始对照下文:“上面左右两张榻,榻上都铺着锦裀蓉簟每一榻前有两张雕漆几,也有海棠式的,也有梅花式的,也有荷叶式的,也有葵花式的,也有方的,也有圆的,其式不一。一个上面放着炉瓶,一分攒盒,一个上面空设着,预备放人所喜食物。上面二榻四几,是贾母薛姨妈;”---薛姨妈是外客,所以无论什么场合都很受敬重,永远都和老太太一起坐上席。“下面一椅两几,是王夫人的”,位置在鸳鸯姐姐的右侧,看见了吗?一椅、两几。很合了书中所写“东边是刘姥姥,刘姥姥之下便是王夫人”,鸳鸯姐姐身后正是姥姥的席。

再看众位小姐公子们的坐序--“西边便是史湘云,第二便是宝钗,第三便是黛玉,第四迎春、探春、惜春挨次下去,宝玉在末。”下面的图片上有一个重要线索帮我们辨认各人的真正座次--对了,就是她们面前的食盒。按照“攒盒式样,亦随几之式样”的说法仔细看,海棠式是在探春面前(她曾结海棠社);梅花式是黛玉(傲骨凌寒,无须多言);迎春的小几是葵花式,攒盒却是圆的(太上感应,太极图可不就是圆的?);方的在宝钗面前(找遍红楼,这么方正端庄的姑娘很按找到第二个了)。李纨凤姐二人之几设于三层槛内,二层纱厨之外。---这二人是年轻的媳妇辈,按规矩是要侍侯长辈用餐的,所以这个图上暂时找不到她们的位置。----那么宝玉坐到哪里去了?谁来告诉我?

下面要看到的就是货真价实的文物食盒了。第一个是清代的,波罗漆方形攒盒,很古雅的器具,名字有点怪怪的。波罗漆,又名犀皮、虎皮漆,是我国古代漆饰工艺中独具特色的一个门类。其做法是用稠漆在漆器表面上堆起高低不平的地子,刷若干层不同的色漆,最后磨平。地子高出的地方,经过研磨,便露出漆层的断面,出现类似片云松鳞等自然物象的花纹,十分美观耐看。

犀皮在我国的应用历史较为久远,明都穆《听雨纪谈》记载:“犀皮当作犀毗。毗者,脐也。犀牛皮坚而有文,其脐四旁,文如饕餮相对。中一圆孔,坐卧磨砺,色极光润,西域人割取以为腰带之饰。曹操以犀皮一事与人是也。后人髹漆效而仿之,遂袭其名。”可见,至迟在三国曹魏时期,犀皮工艺就已出现。但犀皮工艺真正成熟是在宋代以后,至明清时达到完美的程度。清代时,南方匠人将“犀皮”又称为“波罗漆”,利用此种工艺制作小至匣盒、大到家具的各种器物,并作为贡品进献到皇宫大内。

这件的名字叫剔彩莲塘鸳鸯纹食盒,2003年的纽约嘉士德拍卖会上曾展露芳颜,雕工之细另人叹为观止。

又一件清代藏品,寿字八角食盒,大红的色彩,一片喜气斑斓,倒是可以推荐给贾母过寿用。

再然后是两个大型的食盒--食篮第一个还是清代的,金丝柳枝编制的提梁食盒.应是一般官宦世家的用品,做工细致,造型朴实.

下面这一套乌木海棠花式镂空多层食篮,真是美艳到叫人不忍逼视的地步,精雕细镂,岂一个“剔透”了得?

2.箸。我们现在通称的筷子,在古代的通称是“箸”,有时写作“筯”或“櫡”。先秦时称“梜”、“箸”,两汉期间“箸”、“筯”、“櫡”三字通用,如《史记·留侯世家》载:“郦食其未行,张良从外来谒。汉王方食,曰:‘子房前,客有为我计桡楚权者。’具以郦生语告,曰:‘于子房何如?’良曰:‘谁为陛下画此计者?陛下事去矣。’汉王曰:‘何哉?’张良对曰:‘臣请借前箸为大王筹之’。”《史记·集解》引张晏语曰:“求借所食之箸用指画也,或曰前世汤武箸明之事,以筹度今时之不若也。”《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也记有与箸相关史实,景帝时周亚夫以病免相,“顷之,景帝居禁中,召条侯,赐食。独置大,无切肉,又不置櫡。条侯心不平,顾谓尚席取櫡”。同是《史记》,“箸”字的书写还保留了不同的样式。 明清时代箸的质料讲究多样,做工细腻,工艺精湛,如银三镶乌木箸、银三镶紫檀箸、银三镶镶珊瑚箸、金三镶玉石箸,翡翠箸、银箸、牙箸、银镶象牙箸、银镶竹箸等等。制箸匠人有时在箸面绘图作画,题诗刻词,镌刻各种花鸟鱼虫,山水人物,既实用,又富于艺术美感。 宴席上鸳鸯等人为捉弄刘老老,专门为她准备了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就是典型的明清时期的筷子了。只是贾府豪富之家,一双筷子用黄金镶嵌象牙,奢靡已及。原来无非是食具的筷子,这么一番装饰下来,身价立增。究其本质,还是刘姥姥一语道破天机:“这叉爬子比俺那里铁掀还沉,那里犟的过他。”这副图上,鸳鸯是拿西洋布手巾裹了筷子递给老老的。说到这里,就要赞一下贾府讲究的餐饮习惯了,同样一回书里还曾出现这样的文字“凤姐手里拿着西洋布手巾,裹着一把乌木三镶银箸,敁敠人位,按席摆下。”第五十九回《柳叶渚边嗔莺咤燕绛云轩里召将飞符》也有类似情节“紫鹃..........一面说,一面便将黛玉的匙箸用一块洋巾包了,交与藕官道:“你先带了这个去,也算一趟差了’”可知他们平常饮食方面是很注重卫生的习惯的,分餐制大概还不至于(比如宝玉曾经哄玉钏帮他尝羹,晴雯与芳官也曾替宝玉试汤,宝玉更是曾吃过芳官吃剩的碧粳米饭).但是餐具方面,他们至少已经做到了不乱用,而是人手一副(仅限主子).刘老老是客,用金箸,老太太和薛姨妈估计也是一样,凤姐是主人家,就用 了次一等的银箸.

电视剧在这个细节上做得也很好,大家看下图,李纨深厚面向我们的是玉钏姐姐,她正在做那件我刚才提到的事情----从西洋布手巾里分发筷子到各个小几上.(西洋布,西洋布手巾,当指西洋白细布制成的手巾。西洋布是在明代中叶从外国传入我国的。据《明史·外国传》,浡泥、满加剌、锡兰山等国均有“表贡”西洋布的记载。到了清初,荷兰也进贡“西洋五色花布、西洋白细布、西洋小白布、西洋大白布”。)

好,下面就那“叉把子”的特写了,数千年来,我国箸文化一直在不断的发展,到了明代,箸的发展特别明显的一点,首方足圆。所谓“首方”,即是上部为方形;“足圆”,即箸的下半部为圆形。明代以前无论是银、铜、竹、木、牙箸等,大多为圆柱体,也有六棱形,但四方形极少,可是明代箸却以首方足圆为特徵。由前代的首粗足圆柱形箸改为首方足圆体,看起来变化并不大,但这一小小的改革有三大好处:

l、首先圆柱体筷箸容易滚动,而民间称之为四楞箸的首方足圆箸,不会滚动,设宴待客放在桌上很稳重。

2、四楞箸比圆形箸更稳当的橾纵,如吃拔丝类菜,方头筷握在手中用力拨菜也不易打滑,吃面条更得心应手。

3、四楞方箸为能工巧匠在箸上题诗刻字雕花提供了艺术发展良好条件。圆柱体筷箸难以表现绘画刻字,方箸不但可以两筷相应拼组成画幅,也可十双筷箸排列组成更大的画面。

所以说箸首由圆体发展为方体,为生产更精美的工艺筷奠定了广宽的基础。方箸既可以单面刻,也可双面刻,还可以四面刻,圆箸为此相形见绌。 这副镶金的象牙箸被刘老老拿在手中用揸去量,真真有趣了.....

下图凤姐手中所握的乃是乌木三镶银箸了.

来看下同类的精品吧.这是两对乌木箸,分别镶了金、银两种方头,正面刻有“岳飞”“满江红”字样及《满江红》全篇;背面有岳飞绣像生平的简单叙述.字迹细小如芥粒,足见手艺不凡.

下图就是一把金光闪闪的四楞金箸了,柱头有细链相连,柱身据说是红色珊瑚的.

过去的人们还会给它们穿上漂亮的衣服呢.....

3.酒杯. 刘老老所用的杯子前后经过了凤姐两次提议最终确定为一套黄杨木根做成的套杯,和她最初提议的竹根套杯一样都是成套的大型酒杯. 竹套杯一般指成套的一组竹根杯,大小相次,叠在一起可以套到最大的杯子中。 或者一组杯子大小相同,可以装入一个专用的杯套内,也称套杯。 此处当为前者。

黄杨根套杯: 用整块黄杨树根刓成的由大到小十只成套的杯子。

黄杨木的根,盘曲错结,且无直丝,纹理回转,生动自然,用此做成杯,别有情趣。《清朝野史大观》卷一《大内异物》条云:“其一酒杯,二十有四, 由大及小,如窣堵坡,高二寸许,旋木为之,质黄色有木理,薄如纸, 柔软而轻,嘘气辄可飞动,然能注酒。” ---可见此类套杯数量最多竟可以达到二十四个之多! 再看原文的描写:刘姥姥一看,又惊又喜:惊的是一连十个挨次大小分下来,那大的足似个小盆子,第十个极小的还有手里的杯子两个大;喜的是雕镂奇绝,一色山水树木人物,并有草字以及图印。因忙说道:“拿了那小的来就是了,怎么这样多?”

这个当是近景了.

这个可以看做是特写了,瞧瞧是不是"雕镂奇绝,一色山水树木人物,并有草字以及图印"?插一句说说她喝的那蜜水儿似的酒刘姥姥听了心下道:“我方才不过是趣话取笑儿,谁知他果真竟有。我时常在村庄乡绅大家也赴过席, 金杯银杯倒都也见过,从来没见有木头杯之说。哦,是了,想必是小孩子们使的木碗儿,不过诓我多喝两碗。别管他,横竖这酒蜜水儿似的,多喝点子也无妨。”有人认为这应是江苏省丹阳县的“封缸酒”。

理由有三:

1.丹阳有一千多年的酿酒史,因酒味纯美,系历代贡酒。

2.“丹阳封缸酒”是浓甜型,曾被评为全国优质酒,其糖度竟达28%,

比普通葡萄酒高一倍,这样甜的黄酒应十分少见。

3.丹阳地处南京和苏州之间,而曹雪芹祖上曾在南京、江苏任职。

此酒酒液最先是呈像竹叶般的青色,经过贮藏后会转变为透明的琥珀色或赤褐色。

酒度少于14。此酒的优点是酒度高,滑口甘香而少刺激,

不管是作为营养补助饮料或是调味料都相当出色。

丹阳黄酒,在当地被称为白花酒,“味轻如花露,色似洞中春”

有人如此称赞丹阳封缸酒。它不但拥有古老的历史,而且也有多种代称,

如曲阿酒、宫酒、贡酒等等。 ---------香甜醇厚度数又低,难怪刘老老要敞开了喝了。

比较遗憾的是我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历史上的有关套杯图样,倒是阴差阳错找了一堆俄罗斯套娃!反正都是套,他们一个个酣态可掬,也拿来让大家看吧.

4.十锦珐琅杯. 应是一套造型各异,但是具有同一风格,制作工艺也相同的珐琅杯。

珐琅是一种覆盖于金属制品表面的玻璃质材料 可惜剧中并未给酒杯的特写, 下图是探宝钗一节里宝钗用到的小珐琅杯子.外釉是豆青色,里釉为翠绿,花托造型,很可爱.

这是清雍正墨彩珐琅彩小酒杯------居然是墨色的,黑白效果!有山水画的意境呢!赞!

这个就是彩色珐琅了,可以看出来有点旧,也是清代早期的文物了.

这是清乾隆 铜胎画珐琅花石纹酒杯,有不同的花色哦,很符合“十锦”的说法,推荐给新版用!

最后让大家来看看传说中的"一捧雪"《一捧雪》是由李玉所著的戏剧。故事讲述明朝嘉靖年间,严世藩向莫怀古索取祖传玉杯一捧雪。莫怀古连番设计保卫祖传玉杯,却尽被识破。最后莫怀古儿子莫昊冒死上书,以昭雪父亲不白之冤。---元妃省亲夜曾令十二官进献了四出戏剧,其中一出就是《一捧雪》,脂砚斋在其后有评曰:伏贾家之败。大多红学家以此线索推断贾家之败应该是和文物有一定关系的(估计是石呆子的那几十把古扇......)

“一捧雪”玉杯 明代玉器珍品。河南省新野县文化馆,在七十年代收藏一件古代玉杯,名为“一捧雪”。原收藏者李某,”称其家族为莫怀古后代,从明代珍藏至今,玉杯已传世四百多年。“一捧雪”玉杯为白色,略透淡绿,口径7厘米,深2.5厘米,杯壁厚o.2厘米。杯身琢为梅花形,五瓣,似腊梅盛开。杯底中心部分琢一花蕊,杯身外部攀缠一梅枝,枝身琢有十七朵大小不等的梅花,与杯身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玉质晶莹,花美枝嫩,显然玉杯的作者取“腊梅傲雪”之意。经故宫博物院鉴定,“一捧雪”为明代工艺,玉料出自新疆和阗,是明代玉器的珍品。久沉复现,尤为珍贵一

#87版<红楼梦>道具一览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