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守望乡愁】徐步通济古道 追寻儿时记忆

【守望乡愁】徐步通济古道 追寻儿时记忆

时间:2019-01-26 01:14:22

相关推荐

【守望乡愁】徐步通济古道 追寻儿时记忆

通济古道是好川文化传播之路,也是最早开辟的处州向外通道,它是处州历史上最早的通京大道、通闽大道,栝衢大道,同时也是处州城通向松、遂、云、景、龙、庆六县的干线。《丽水市志》记载:“通济古道,自城西括苍门外济川桥经石牛、碧湖、保定,过界牌入松阳县境,称西道;自保定渡大溪至大港头入云和县境,称南道。”

“通济古道起自城之西门(即栝苍门,又名小水门),过济川桥(亦称平政桥,为小水门外瓯江上的浮桥,小水门大桥建设后拆除,现只余当年遗址)。”

“由碧湖西稍南行,经周巷至保定(古代水陆交通要冲,曾设冲要铺,额定铺兵5名)。”

通济古道现存义步街至保定段古道较为完整。古道为卵石铺砌,宽1.5—2.0米左右。这一段路,便是书载的“近溪易崩”的保定“高路”了,与堰坝成一体,却易被大溪水冲毁。高路毁,则通济堰坝同毁,灌溉碧湖平原数万亩良田的水利命脉不保,故有镇水石犀牛在路头保护路坝。

这宝物,清道光版《丽水县志》有如是记载:“石犀桥,在县西五十里石犀牛,上通松、遂二邑,岸近溪易崩,故仿李冰在城(成)都故事,为石犀厌(通压)之。”

镇水石犀牛静卧于此,守护着堰堤,也守护着古道。据保定吕氏族谱的记载,这座镇水石犀牛,正是保定吕氏合族建造。

堰头因位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通济堰的首部,故得名堰头。青山环抱,翠竹拥簇,小桥流水,古樟弥盖,古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与巍巍古堰交相辉映,具有独特的历史环境和优美的自然景观。

堰头村是古代“通济古道”的要津和瓯江水运交通的动脉。卵石路面遍布全村,建筑基本保存着清至民国初的格局。青砖灰瓦马头墙,连绵成片。堰头村整个街区的巷、道路、弄、住宅等都较好的保留了徽派和浙闽赣建筑技艺传统风貌与历史格局。

周巷村古宅

周巷村古宅的精美牛腿

保定吕宅

吕氏宗祠

清道光十六年《丽水志稿》记载:“保定市,十七都保定庄。明为保定镇,置税局于此,今废。西南达云和县,西北达松阳县,此为两县之要口。”

文昌阁

进了堰头村,迎面文昌阁前的通济堰渠上,静卧着那座着名的“三洞桥”(石函引水桥):一条叫泉坑的山坑横贯渠道,幸得这桥,将那山坑之水引出;而渠水则从桥下流过。那渠水与坑水,互不相扰,避免了山坑水带来的砂石淤塞。游人则是从引水桥的两侧“护栏”上跨过堰渠。

通济堰

通济堰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是浙江省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并且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南山映秀

穿过文昌阁,进入村子,一条卵石铺就的宽阔道路展现在眼前。北面是一排临“街”古宅,有“南山映秀”“玉叶流芳”等古民居,还有一处“节孝流芳”牌坊。

堰头村

通济古道是堰头村中街道,边上还有很多特色的店铺、餐馆和客栈。这一条古街一直通到了通济堰,青石板铺就的古街也侵染了岁月的痕迹,古街中也承载了无数鲜为人知的故事。

【推荐路线】:峰源乡—沅头岭—东营坑村(黄泥坦)—大杉岭—柿树垟—西黄—古堰画乡(通济堰)—利山村(全程约5小时)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风和日丽的日子里,

期待与你一起漫步通济古道,

一起对话古今,穿越千年。

11

好消息!

为加快疫后旅游产业复苏,切实降低游客出游成本,自3月27日起至5月5日,古堰画乡景区面向全球游客推出免门票政策(不含游船等二消类产品)。

进入景区时,请出行的游客戴好口罩,出示绿码,配合景区做好相关防疫安全工作,给您出行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守|望|乡|愁|点击图片查看全文

古堰画乡的这一棵古樟树,是历史的沉淀,是千百年来当地村民从艰苦的岁月走向今天美好生活的见证者……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是一轮圆圆的月;乡愁是对儿时生活方式的眷恋,是对家乡山山水水的牵挂;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是一辈子走不出的精神家园……

这世间无尘之外,弥漫着些许烟火是否也隐藏着人间最动人的故事?沧海桑田,斗转星移,隐匿在莲都碧湖镇堰头村的这一处处古宅,在经历了一个又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依然向后人们展示着那刻在时光深处的美丽……

堰头村,因位于通济堰之堰首水口而得名。它依山面水,村后山峦起伏,村前溪流流淌,与古老的通济堰相维系,形成了特有的历史格局和自然风貌……

素材来源:文化莲都莲都文旅

•end•

长按识别或扫描

了解古堰画乡最新资讯

|转载请注明:转自丽水古堰画乡|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