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正奇五度:人生的本质在于“静”

正奇五度:人生的本质在于“静”

时间:2020-05-27 13:37:14

相关推荐

正奇五度:人生的本质在于“静”

心灵导师南怀瑾行书一生研究、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南怀瑾大师用传统文化精华提炼出的思想,为现实问题指点迷津,这是大师的可贵。南怀瑾先生认为人生命本质就在于一个字“静”,人做到静会能量无限诸事可成。

南怀瑾认为:“能源从哪里来的?是从静态来的,从空来的。为什么我们忙碌到夜里就要睡觉呢?因为人也需要静态,脑筋不休息是不行的。人的生命常常忘记了静,反而尽量用动态去消耗自己。”

51岁时(1968年)的南怀瑾

无静气,难以成大才、办大事。圣贤之人,越遇大事,反能心静如水。静气不仅有平常的心性功夫,也有临机的运用、发挥。

这里引申到三代帝师翁同龢的一句话: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

这句话的核心就是一个“静”字,翁同龢身为三代帝师,一定是一位具有高深中国传统文化修养大儒,“静”与中国的哲学思想一脉相承,儒释道都讲“静”,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提出了“致虚守静”的观点,老子认为:只有排除物质与世俗的干扰,坚守纯净宁静的心态,才能真正把握“道”的真谛。

翁同龢行书对联: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

儒家的经典《礼记·乐记》则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 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认为人天生是无情无欲的,受到外物的影响而产生情欲,所以要制礼作乐对人的欲望进行约束与引导,使之保持在“静”的状态。

西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言:“非澹泊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唯静才能远。田园诗人的开山鼻祖陶渊明纯静而又超脱做到极致,“静”成为陶渊明精神世界的核心,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有了“心静”与“心远”,才能抛开一切世俗的杂念与干扰,才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种闲情逸致的“心境”,这就是陶渊明“静”的精神世界。

静就是积攒力量

静涵盖了很多无穷的力量,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一个人,他的能量不是操练出来的,而是等待和积蓄出来的,尤其在精神层面上。所以不要为自己某一个阶段无作为而感到郁闷,这可能是我们的生命本身涉及的一种积蓄能量的程序。

人要不是慢下来、静下来,反省观照自己,积攒能量、总结经验,代时机来临迅速出击,诸事可成,因为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动物捕食就是最好的例证,由静而动是顺势而为,才能捕到猎物,才能做成大事。

老子说:“万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意思是说,根是万物生命的来源,回归根才是静,能静才回归生命,这就是讲静态的重要。人的生命常常忘记了静,反而用动态去消耗自己,这样会早早的耗尽你的精气神。

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做到动静结合,静若处子动若脱兔,静是积攒力量,遇事要慎思之,明辨之,融会有得而见之于行事之间,必可得到自证。

(文章转自 公众号 京博国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