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气候与地理环境变迁 谁掌握着远古文明的密码?

气候与地理环境变迁 谁掌握着远古文明的密码?

时间:2024-05-22 04:52:03

相关推荐

气候与地理环境变迁 谁掌握着远古文明的密码?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中,我们已经习惯了气候变化对我们生活的改变。地大物博的中国同样也让我们经常体会到早穿皮袄午穿纱所带来的的异样感受。可如果我们把时光退回到几万至几千年前,看下那个年代,会是什么情况?那些还处于石器时代的古人们他们面对的是什么呢?

冰期

人类的文明历史至今不过才几千年,可地球的历史已经几十亿年了,本文当然不会去将这几十亿年当做探讨的时空范围,我们将要探讨的主要时空区间就是最近的这10万年,可事实上,我们需要从距今1000万年前开始谈起。很漫长的岁月呵,一个人的寿命就算能到100年,我们开始的年代也要是这个数字的10万倍。为什么是1000万年呢?因为1000万年前的那个时候森林古猿出现了。按照进化论的理论,现有的灵长类动物包括人类都是由它进化而来。不过本文没有想将时空范围扩大到1000万年前,也无意去讨论进化论的真实性。这个范围太大了。我们只需要对之前的情况简单了解下即可。

人类进化示意

如上图所示,更新世有十个冰期,虽然每个冰期中间有一个间冰期,间冰期气温会上升,但持续不断的冰期,对全球各地的直立人造成毁灭性打击,这些直立人先后走向灭亡,但他们曾经创造的原始“文明”却通过不同的方式遗留了下来。到了晚更新世,智人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地球进入末次冰期,到21000年左右,遍布全球高纬度地区的冰流厚度竟然能够达到3公里,有点难以想象吧。这个时期全球海平面比现在低90到120米,所以我们上篇文章谈到的O1亚型人沿着大陆架北上是完全符合这个时期环境现实的。低100米的海平面,大陆架应该都露在了外边。

那时候的气候是怎样的呢?按照学者研究,全球近地平均气温比现在低4-5摄氏度。

中国晚更新世气候

上图为晚更新世中国国内气温,南部温度也是20摄氏度以上,还不算很冷哦,O1亚型北上应该不是什么问题。篇幅有限,本文的重点是黄河中下游,而此时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温度也能到达10摄氏度以上,最冷也不过0摄氏度。感觉并不比现在冷多少,反倒是没现在夏天这么酷热。所以我们可以想象下,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无论处于更新世早期的直立人还是更新世晚期的智人生存条件并不是如我们想象般艰苦。从地质学和考古学等几个方面也证实了这点。第三纪末和第四纪初,地壳大规模的运动,形成了我们目前见到的山川盆地,而这之后从两百万年开始,黄河中下游地区就一直是适合人类生存的一片乐土。而考古学界对旧石器起始年代的划分也是从200万年开始。

古老的地球承受住了各种外来打击以后在顽强中获得了新生,当时光来到200万年的时候,古猿已经从树上来到了地面,不仅学会了制造简易的石制工具,同时原始的“小聚落”也在形成。早更新世的气候非常温暖湿润,黄河流域遍布着阔叶林。有一群人来到了黄河中游,被这里良好的生存环境所吸引,他们在大河边上选择了一处高地停留下来。这些人就是西侯度人。

①西侯度遗址

西侯度遗址位于山西芮城县黄河东岸边上的一片高地上。

西侯度遗址

如上图所示,西侯度遗址在中条山余脉的高台坡地上,现在的海拔是500多米,有非常简单的打击石器、石核和石片。年代为更新世早期,不晚于距今180万年。已经人为地使用火。学者们根据出土的动物化石推测当时气候温暖湿润,水流湍急,四季分明。河岸两边是茂密的森林,而当时这附近的动物都属于温热带动物。当然与现在完全不同了。从现有地图环境上我们一样能够感受到200万年前的西侯度人有着非常本能的原始智慧,西侯度遗址的位置让他们随时可以上山采摘打猎,也很方便下河摸鱼取水,同时中条山可以为他们阻挡北来的寒风。我们再将时光向后推100万年,讨论远古时期的文章时间就是宽裕,都按照百万年来推算。看下蓝田人

②蓝田人遗址

蓝田遗址位于陕西蓝田城东的公王岭和城西北的陈家窝村两个地点,其地质年代都属于中更新世。

蓝田遗址

蓝田遗址有两处,都位于紧邻灞河的坡地上,三面环山,这时候同样是温暖湿润的气候,学者推测与间冰期的气候差不多,也是森林繁茂,动物成群。据说到秦汉的时候这里仍然是古树参天生机盎然的绝佳之处。蓝田遗址属于旧石器早期,距今110万年左右。而两处遗址所处年代是有区别的,灞河下游的遗址要晚,不过这个晚说起来容易,实际上竟然相差了40多万年。下游遗址的年代在65万年到53万年之间。同时也说明蓝田人在这里生存了很长一段时间。这个时代蓝田人所处环境中有一种动物现在很有名,就是大熊猫。下一步该进入旧时代中期了,我们将视线再次返回山西。

③许家窑遗址

许家窑遗址位于山西阳高县。

许家窑遗址

许家窑遗址所处纬度相对前面两个遗址要高,这时候气候变得干燥,很多森林变成了草原,许家窑坐落在大同盆地中间,那个年代的大同湖几乎覆盖了整个大同盆地,许家窑所处时代是旧石器中期,距今超过 10万年。石器种类明显增多,制作技术显著进步。这么多年过去了,再不进步就怪了。许家窑人所处的时代应该是在冰期,动物化石都是那些适应寒冷天气的动物。周围环境是森林草原和灌木丛组成,或许还有荒漠的存在。变得寒冷的天气并没有打垮许家窑人,他们守着湖水充沛的大同湖,在森林草原之间顽强的生存着。终于在10万年左右,温润的气候再次降临。

④丁村人

丁村人创造的文化坐落在山西襄汾,分布在汾河两岸的谷地,分布范围明显扩大了许多,发现的相关遗址点就有20几处。

丁村遗址

丁村遗址年代在7万年左右,处于旧石器中期末段,按照我们上文所述,丁村人已经属于早期智人,体质上已经与现代人接近。石器的种类更加丰富。那个年代这里同样是森林茂盛,而且雨量充足,汾河水量也很大,丁村人生活的环境气候条件比现在要温暖,他们应该是生活在间冰期。

⑤峙峪遗址

峙峪遗址位于大同盆地西南角朔州的峙峪村。属于旧石器晚期遗址。

峙峪遗址

峙峪遗址已经进入更新世晚期,距今在3万年左右,这个时期也处于冰期,气候比较干冷,这里应该是处于灌木杂生的草原环境。出现了复合的石器工具,同时出现了石箭头,说明这个时代的古人已经开始使用弓箭进行狩猎。

⑥小南海洞穴遗址

小南海洞穴遗址位于安阳县西南25公里的北楼顶山。

小南海洞穴遗址

如上图所示,小南海洞穴遗址位于北楼顶山东簏的山腰上,脚下谷地流淌的就是洹河,洞穴使用年代的跨度有一万多年,从25000年后到11000年左右。在更新世晚期,气候变得干冷。人们选择山腰的洞穴居住,也是迫不得已吧。不过再一次体现出适者生存这个亘古不灭的真理。

漫长的200年在地球的历史中只是一瞬间,可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却是最漫长最艰苦地一段时光。黄河中下游的原始人类从180万年前西侯度的大石器逐渐过渡到小石器时代,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北方细石器前身,这与环境的变化是密不可分的。在森林逐渐被草原取代的环境中,砍伐树木不再是他们主要的工作,而容易携带的细石器成为了他们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所采取的对应方式。不过黄河中下游地区在那个年代的确是非常适合人类栖息的上选之地。没有南方的酷热潮湿也不像北方那么寒冷干旱。虽然本文只提到了上面几处旧石器遗址,实际上这个时期的遗址可以用密布来形容。这也从侧面验证了这里非常适合原始人类生活。

旧石器遗址示意

上图为本文提到的几个旧石器遗址的总分布图,我们可以看出来,在晚更新世时期,几个主要遗址在向北移动,而北方应该更寒冷一些,这些移动是为什么呢?难道是追踪北上的动物?或者是在远来的晚亚洲人的驱赶下,这些早期智人只能将居住地往北迁徙?

迁徙

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生存空间的影响非常大,旧石器时代的古人同样需要选择比较合适的环境来生存和繁衍后代。靠近水源、向阳温暖、平坦易居、资源丰富应该是几个最重要的条件。从考古发现来看,这几点也是非常明显。我国发现了上千个旧石器遗址及古人类化石地点。据学者考证,在早更新世和中更新世时期,这些遗址大多数分布于我国东部平坦的季风区,集中在北纬30°和35°之间。而西部的青藏和新疆地区和热带地区几乎没有发现什么遗址。

这些遗址的分布地点大多在河流和湖泊周边阶地上,从上面几个中早期遗址也可以看到这点。而到了晚更新世时期,人们开始向丘陵等河湖周边的开阔地带迁移。无论从视野上还是从活动的便利上,都更加适合古人类生存和发展。而我们上文提到的大同盆地就是一个得天独厚的适合古人类生存的天然宝地。

当时几乎覆盖了整个大同盆地的古大同湖吸引着众多动物前来,对于古人类同样具有莫大的吸引力。通过对大同盆地古环境及动植物的研究,学者们对这里那个时代的气候及环境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大同盆地在更新世早中期时候环境非常优越,属于温带到亚热带气候。植被为草原和稀树草原,便于人们采集和狩猎,丰富的食物资源自然吸引着人们前来。所以我们上面感觉好像是向北方迁徙了,实际上因为这里的环境条件更加优越。这个盆地发现的旧石器遗址达一百多个。

终于在漫长的等待中,我们迎来了温暖的全新世。可不幸的是,一群拥有更强壮体魄更发达智慧的人群再次从远方来到了这里。而这群人就是我们现代人的祖先,这个时代我们称作新石器时期。

温暖

本文的主题是气候和地理,对于古文化的详细解读请参考笔者其他文章。我们看下这个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气候和地理情况。

距今10000年左右末次冰期结束,全球的气温逐渐升高,不过在最初的两三千年还是比较寒冷的,一直持续到8000年左右,地球进入持续了几千年的温暖期,由于与仰韶时代的年代比较契合,所以这段时间有学者称之为仰韶温暖期。而新石器文化产生的时间各个地区是有差距的。

新石器文化分为三个时期,通常9000年前称为新石器早期,北方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早期文化不得不提河北的南庄头文化,不过这个时期的文化多被称作遗存,我们也按照惯例称之为南庄头遗存。燕山南部也存在一个新石器早期文化,我们称之为“转年遗存”,转年遗存更多可能是西辽河流域兴隆洼文化的来源。还有山东半岛泰沂山脉北侧的扁扁洞和黄崖遗存,都属于北方地区新石器早期文化的典型代表。我们先看下南庄头遗存

① 南庄头遗存

南庄头遗址位于河北省徐水县高林村乡南庄头村。

南庄头遗址

如上图所示,南庄头遗存在太行山的东簏,华北平原的边缘。由此可见,随着气候的变暖,人们从山洞中走出,来到了平原地带。温润的气候让人们的生产力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出现了石磨盘、磨棒和石锤,说明这时期很可能已经出现了原始农业。同时出现了早期陶器,不过相对很简单原始。测年数据大概范围在一万一千年到九千三百年之间。从器物特征来看,已经完全属于新石器时期,不存在从旧石器时期过渡的现象。所以之前过渡期应该还有其他遗存只是还没有发现。

这个时期的南庄头人狩猎能力显著提高,有很多重型猎物遗存,这个时期虽然依然干冷,但已经远强于末次冰期那时候了。人们开始了定居的生活,同时有了原始农业和牧业。好日子快来了吗?我们将视线向北移下,看下海河平原北部的转年遗存。

② 转年遗存

转年遗存位于北京市怀柔县宝山寺乡转年村以西,白河西岸的二级阶地上。

转年遗存

转年遗存位于燕山南麓的山谷里面,紧挨着白河,同样也出现了原始陶器制作,火候、陶色、器型等都比较原始,不过已经有了筒形罐,这之后燕山南北的筒形罐文化传统应该源于此。打制石器占多数,很少磨制石器。但细石器比较发达,形成了这带今后发达的细石器传统。其他类似遗址还有于家沟、西庙等,发展程度相仿,有些地方落后于转年遗存。

新石器早期以及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期的文化遗址我们就介绍这两处了,有个简单了解即可,我们还是看下这个时期环境及气候的变化。

海侵

末次冰期时候,很多庞大的冰体在陆地上堆积,形成了一些大面积冰川,海平面大幅下降,最多时候达到低于现在120多米。随着全新世的到来,全球的气温都逐渐开始升高,这些庞大的冰体开始融化,导致海平面开始上升,同时升高的气温也让海洋开始热膨胀,加剧了海平面上升。到1万年的时候,海平面已经到达现在的40米下的水平,而五六千年的时候海平面达到现在的水平。而我国的情况更糟,从6500年以前海平面就一直上升,而7500年的时候达到了现在的位置.。6500年到4000年的时候海平面高于现在最多时达到3米。虽然4000年后开始下降,但一直到1000年前仍高于现在。

而海水也随着全球海洋水量的加大也逐步向大陆挺进,距今12000年海水到达了黄海北部,10000年的时候海水开始进入渤海,8000年的时候已经到达目前海岸线附近,中国沿海7000-6000年期间爆发了大规模海侵,渤海岸海水到达宝坻和惠民一带,5000年时候回落到天津黄骅海兴一线。4000年之后开始下降,在西汉末年有一次小规模海侵。

而莱州湾的海侵自然也同样很凶猛,已经过了潍坊,东部胶州地区已经被海水隔离开了。时间上跟渤海地区差不多。

渤海海侵

本文只下探到淮河流域,苏北以北的黄海海侵相对要早些,苏北海水到达响水一阜宁一盐城一东台一海安一泰州一扬州这条线。

黄海海侵

结语:本文主要探讨了旧石器时期黄河中下游古遗址的情况及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变化。从大约200万年起,中华大地上的古人类们就用自己的智慧顽强地与大自然进行着斗争。在斗争中成长起来的古人同时也创造了非常辉煌灿烂的远古文明。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