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龙开胜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深度解析书法

龙开胜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深度解析书法

时间:2021-06-04 22:24:12

相关推荐

龙开胜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深度解析书法

龙开胜,男,1969年8月出生,湖南隆回人,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书法专业本科班,第十届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行书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教授、导师,国家画院研究员。

书法问答

1、你是怎么理解“书法”这个概念的?

在我们的传统中,有很多东西是约定俗成、很长时间没有具体定义的,比如书法。说起书法,大部分人都知道怎么回事,但要让人具体地将什么叫书法,恐怕也有点费劲。甚至一些美术理论家也不能说得明白,我们看一下词典的解释:

书法,是世界上少数几种文字所有的艺术形式,包括汉字书法、蒙古文书法、阿拉伯文书法等。其中“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 ;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

词典的这个解释我认为还是比较准确和科学的。书法本来没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在千余年的书法传统意识中,书法的唯一书写对象只有汉字,除了汉字之外的书写方式,人们一般不认为是书法,所以在所有的古代书论中,几乎找不到书法的定义,也找不到书写汉字与书写别的文字的区分。在人们的潜意识中,书法是汉字独有的艺术,是汉字区别于其他文字的重要特征之一,书法艺术被称为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但自从现当代以来,人们的思想意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艺术领域里也逐渐开放,人们对书法的认识与定义也逐渐宽泛了。将书法的范围扩的很大,认为用线条书写的文字都叫书法,在书法创作上,我们也出现了现代书法、前卫书法、意象书法等等,在这方面有很多用块面的表现形式而不用线条了。但书法是线条艺术的观点还是大部分人的共识。下面我将词典的解释进行扩展,从广义和狭义的方面列举和评析书法的几个定义和范围。

二 书法的传统概念,用毛笔按照一定法则进行书写汉字的创作艺术。这是中国书法传统的基本概念,首先,它的书写工具主要是毛笔或称软笔,古人有用布条、鸡毛、头发等书写的,也应归为此类。然后,书法是按照一定法则来书写,对此,有很多人不理解,认为中国从来没有明文规定书法的法,即可以随便创造法,这是很浅薄的认识。中国的书法是多少代无数先贤的智慧结晶,他们对书写的创造形成了一定的规范,只有首先遵循这个规范,才能进入和突破,再者,书法的对象是汉字,因为只有汉字具备形成书法艺术作品的最完整条件,有的文字虽然和汉字相近,但在书法的完美表现方面终不能与汉字相比。最后,书法艺术是一种书写创作,所谓创作,是必须严肃的、严谨的、认真的、刻苦的,是需要先积累而后发展的。

三 、 与中国书法相近的几个分类。很多人会说,日本韩国的文字来源于汉字,其称为书法当然没有问题。对于这个问题要这么看,要从用毛笔的习惯以及他们的书写方式一直追随中国书法的方式来讲,也可以勉强成为书法,但是远不能与中国书法相比。比如日本的书道,书道与书法虽然在理解上基本相似,但日本既然如此称呼,当然还是有区别的。在日韩等书法界,有一大部分人在书法创作上是完全书写汉字的,它们的内容也是中国诗词。这是为什么呢?只有中国的汉字才最适合创作书法艺术。在日韩的传统历史中,大概在我们的明清之际他们悬挂的书法作品还基本上都是完全汉字的,内容也是写中国传统词句的居多。 日本的后来发展的假名书法,虽然在形式上也有书写艺术的美感,但因为文字的先天缺陷,也总是显得单薄和单调,也更说不上我们传统书法中的能够有“真草隶篆”和“诸体兼备”了。其他如蒙文、阿拉伯文、英文等等因其与汉字根本不是一种体系,基本可归为工美一类,在书法上更不能与汉字相提并论。

四 以工具的不同进行的书法分类也有很多人研究,近百年以来,因为硬笔书写工具的逐渐应用,也兴起了硬笔书法,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期,硬笔书法十分风靡,当然它的价值主要是在应用中,硬笔的艺术创作相对毛笔还是十分薄弱的。至于中国的先祖开创的甲骨文等也算硬笔书法等问题,这里就不再展开多谈了。

我对书法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小学启蒙阶段,我记得大概是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们班换了一个班主任,这个新班主任是从部队转业回来的复转军人,他很有才,书法绘画皆能,我很崇拜。最让我崇拜的是他是解放军,我从小就对解放军有着特殊的情结,乡村里只要放映解放军战斗的影片, 准要翻山越岭看个够。 这个班主任看到学校没有开设书法绘画课,他凭借自己的爱好强行开设了这两门课,他自己亲自教,他让我临摹了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的楷书,让我知道了王羲之,这就是我的书法启蒙,这在偏僻的农村来说,也是件了不起的事情,他用发展和超前的眼光,用美的视角,让农村孩子也有了美的感受,让生活也有美的追求。我家祖辈都是农民,没有任何艺术遗传,我一开始对书法绘画课也没有太多的喜好。我之所以喜好书法绘画,是因为班主任是解放军,我是因为崇拜解放军而迷上书法绘画,可以说是爱屋及乌吧。这让我懂得兴趣和爱好是可以转换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虽然后来自己也当上了解放军,但对书法的兴趣依然未改,所以这个阶段让我懂得兴趣的培养对学习书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二个阶段是93年到99年花了六年时间在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完成三年大专三年本科的书法专业学习。

这六年时间比较系统地学习了一些书法理论、书法渊源、书法技法,以及自己对书法的认识和看法,尤其是上学期间,让我目睹了当时也是现在最著名的书法大家的风采和书艺,沈鹏、欧阳中石、刘炳森、李铎、林岫、刘文华、李松、王友谊等等大家都给我们上过课,这个时期对书法的学习,才让我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书法,什么叫如醉如痴,什么叫如饥似渴,从来未有过对书法的学习有这么的渴望。从我住地到学校来回二十公里路程,骑个破自行车风雨无阻,其中两次车祸,到现在回想起来还心有余悸,有一次是被一辆奔驰轿车把我撞飞出一米多,我爬起来拍拍屁股,骑上自行车就走,把司机和路人看得都呆了,因为我不想耽误上课时间;还有一次是下着小雨骑车骑在斑马线上打滑摔倒,造成右小腿骨折,打石膏绷带绷了两个多月。有了这份对书法的执著,才有了学好书法的信心和勇气,有了这份执著,任何困难都变得无所畏惧,这个阶段是书法艺术的魅力让我深深的着迷,它成了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第三个阶段,由于流行书风的影响,动摇了我对传统书法学习的信心,在那段时间里彷徨迷茫,有点不知所措,书法到底什么样的才是美的?直到上海著名画家陈逸飞先生去世后的一个星期,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播放了他生前的一段采访,其中有一段对白,至今让我记忆深刻,难以忘怀。记者问陈逸飞,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陈逸飞毫不犹豫的回答:“雅俗共赏”。回答的四字简练、干脆、掷地有声,这事当时对我触动很大,此前我还对自己当前的审美价值取向彷徨不定、犹豫不决,看完这段采访,我才坚定了雅俗共赏的审美价值取向是我们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的艺术创作方向的信念。有了这个方向,更坚定了我坚持的目标,这对我以后的创作产生深刻的影响。

在创作观念上我是坚持雅俗共赏和二王一脉书风,不会改变的,这一点我会毫不动摇,尽管有人对“雅俗共赏”这个词有着不同看法,甚至坚决反对,其中也不乏有许多名家、高人,但当你读完3月3日《书法报》刊登的一篇文章《书法中的雅、俗与雅俗共赏》,你就会改变看法,具体是哪位作者,在哪个版面已忘了,他是真正把雅俗共赏解释到位了,非常符合我内心的想法,我想也非常符合陈逸飞先生对雅俗共赏的诠释。有人批评我字太过甜媚,我不反对,因为每个人对艺术欣赏的角度和感悟不一样,不可能要求每个人喜欢同一样东西,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只是哪样东西喜欢的人多一点和少一点而已,甚至连王羲之、赵孟俯都有人批评和反对,我还有什么不能接受的呢?我想艺术评判的高下,不在于每个人个人的喜好,而在于作品技术含量的高低,至于说艺术是性情的挥洒,我并不认为,这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就像算命一样,你是相信它有还是没有?到现在为止我们只知道两幅作品是在高兴的时候写的和悲伤的时候写的,一副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副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这是我们已经知道它的社会背景和当时的情境下写的,但是王羲之和颜真卿一生创作了那么多经典的艺术作品,你知道哪幅是高兴的时候写的,哪幅是不高兴的时候写的?除了兰亭和祭侄之外的作品就都没有艺术性?请问所有的书法家们你每天所创作的作品都是在亢奋和悲伤中度过的吗?所以理性对待艺术的评判,做好自己手头上的功夫,这才是最紧要的。我现在很清楚我存在的问题,几个书体中我只有篆书我还没有涉猎,我的书法线条中还缺少绵厚和涩辣的感觉,这主要是缺少篆书的书写;还有就是缺乏对大幅作品的空间布构的把握;另外还要加强对理论修为的学习,这些我都要在以后的学习中多琢磨的,一个是向老师学、向高手学,不管他年长还是年少,只要他写得好,就是我老师;第二个是还要多深入古代经典,再加强临习,活学活用;第三个是多看书、多学习、学做人,把自己的理论修为和思想境界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中国书协第四届书代会以后,整个中国书坛由无序、浑沌、懵懂的状态中回归传统,走上继承与创新、理性与常态的轨道上来,使书法焕发出无限生机,中国书协大刀阔斧,大胆改革,不断改进比赛机制和规则,推出一列书法大赛,也正是这些如火如荼的书法大赛,推出了一批实力强劲中青年书法家,使得当代书法的发展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当前书法的书写技巧水平,理论深度的研究,自清以来最好的水平,这样一个好的势头,我们应该保持和鼓励,而不应该求全责备。在书法界,我发现一个有趣现象,大凡外表粗犷,性情豪迈的人,他的书法风格往往趋于俊秀典雅一路,而外表温和谦恭文弱,性情谨慎腼腆的人其书法风格反而豪迈粗犷。究其原因,是人对其自我保护的正常生理反应,人往往在某一方面的先天不足会在另一方面找到其心理平衡。所以每个人的书法风格的形成和其生理、心理机能有着极大的关系,所以我们不要太介意风格的雷同,世界上没有一片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一个人是相同的性格,世界和平是因为趋大同存小异,所以我们也并不要介意担心某个风格因为喜爱的人少而绝迹,喜爱的人多而泛滥。二王书风之所以人人喜爱,是我们老祖宗的儒家中庸思想在人们的脑海里根深蒂固,使得这种审美情趣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大众审美模式,喜欢的人多并不会妨碍书法的发展,不会成为洪水猛兽,也不必杞人忧天。唐代李世民喜欢王羲之的字,整个唐代上上下下都在学王羲之的字,不但没有阻碍书法的发展,反而促进了书法的发展,唐代达到了书法的鼎盛。书法发展了几千年,古人已经把所有的笔法和样子写了个遍,如果我们今人再设计一个书法审美模式我无法想象,除非脱离汉字为载体的所谓书法,那就不能称其为书法了。个性突出,风格特立的书法也同样受到追捧,早几年的米芾风、王铎风、傅山风,不也刮得很猛吗,到现在回过头来刮二王风,不正说明二王书风的生命力了吗?我们又何必去刻意回避!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那就是生生相息,相辅相成的关系。时代的繁荣,造就了文化的繁荣,文化的繁荣造就了书法的繁荣。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掀起了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的高潮,历史性地把书法列入到《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之中。我为拥有这样的时代而光荣,同样我为这个时代创作好的书法作品,为这个时代的文化繁荣增砖添瓦,而倍感自豪。

6、除书法之外,你其他的日常文化生活主要是什么?

除书法之外,我的爱好还是很广泛的,打牌、下棋、打乒乓球、篮球、武术,其中乒乓球坚持较好,每周打两至三次,其它的由于时间关系而慢慢地退化了,另外还有一项重要工作,整理收集一些书法上的感悟性文字,已有四十万字了,等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出一个集子。

7、你常读的是哪一类书籍?具体谈谈给你影响较大的一本或几本?

我出身贫寒,我姥姥家没看清形势,临解放前买了二百亩地而被划为地主,我妈因地主身份只好嫁了个贫雇农,我的爹,我奶奶因看不起这个地主婆,我的妈,而把我爹我妈赶出乡里,我爹我妈流浪到另外一个乡,也就是我现在老家白山口村,没有房子住,一直住在生产队的仓库,直到八零年才盖了几间土瓦房,所以我出身在这样一个贫困的家庭里,从小爭强好胜的我,立志干出一番事业来。所以我平常看书,喜欢看一些立志类的书,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面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我很崇拜,尤其是他的这句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卑鄙庸俗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更是让我热血沸腾。我想把最后那句改成“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书法的繁荣和发展而奋斗。”

行笔的关键

龙开胜

真正搞书法的人,没有不重视笔法的,古人有“笔法为不传之秘”、“用笔千古不易”等等说法,在各种书论中对笔法的论述可以说是浩如烟海、不胜枚举。古代比较著名的如《笔阵图》、《笔论》、《用笔赋》等等,据说钟繇为了得到别人的笔法秘诀,在多次苦求无果后,竟然在别人死后盗掘其墓而搜寻。古代书论虽多,词句也优美,但大多华而不实,多是形容和想象,也充满了夸张,这给我们的实际应用带来了一些理解上的不便。怎样能够容易地将有关用笔的一些技术技巧进行有效的说明和解释?也是我很重视并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当然此类问题日常的学习与交流中也经常遇见,这里试着将我的一些日常实践的感受与大家分享。

力度准备

我们在写字之前就要对行笔的力度有所准备和设计,要针对不同的字体、不同的章法、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工具载体、不同的尺幅字的大小等方面进行预设,可以说下笔力度的准备就是这幅书法作品的面貌,作品的苍茫、润泽、老辣、俊秀等方面和用笔的力度有着直接的关系,根据自己的一些创作习惯,提前准备下笔的力度,是很有必要的。

入纸方式

俗话说“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这“出手”的第一步便是起笔入纸,形成一个起始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起笔入纸的方式是能够看出一个书写者的一些水平和功夫。真正的大书法家在提笔入纸的那一刹那的动作是极备法度的,这一刹那包含了很多笔法和笔势,直、平、藏、裹等笔法的制动化模式会跟随书写者在这一刻体现。唐孙过庭《书谱》云:“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迟,遗不恒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之曲直;乍显乍晦,若行若藏;穷变态于豪端,合情调于纸上。” 有的人一笔下去,就暴露出其整体的书法水平了。遗憾的是,起笔入纸的重要性好像没有引起更多的重视,这种谋始点而布全篇的做法我是非常强调的。

行笔的速度没有固定的要求,要因人、因体、因风格、因工具而变化,根据个人经验,速度的快慢与笔画的要求有很大的关系,转折处要慢,行笔处要快,实处要慢,虚处要快,能够做到行笔快速而不失法度是不容易的,其技巧和水平需要更高一筹。所谓的快慢并不能直接地去理解,我认为速度快慢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在行笔的过程中形成完美的节奏。只有完美的节奏才能形成完美的点画以及结体和章法,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行笔的轻重缓急必须融于一定的节奏之中,所以节奏是把握速度的最好体现。所谓节奏即在书写过程中速度快慢的调节,笔画粗细的调节,字的大小的调节。还有行笔过程中的发力点,主笔发力快而准,辅笔要提笔而收得住。正所谓“无垂不缩,无往不收”。

调锋

随即地调整笔锋是我在行笔的过程中最为重视的一个方面,会不会在行笔中调锋甚至可以成为判断是不是会写书法、是不是一个真正书法家的一个标准,也许我说的有点夸张,但大家可以去观察一些高手的书写和创作可以得到验证。调锋不但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一些用笔习惯,也可以看出一个人对于法度的重视和掌握程度。当然,调锋在不同的书体、不同的工具以及不同的书法家之间有着不同的表现,也有人为了追求一些书写效果而故意不调锋等,但不能因此说明没有调锋意识和调锋的必要性。在高速行笔的过程中进行完美地调锋,却也并非易事。所谓调锋即在书写过程中,由于书写的力度造成笔锋偏扁或散锋,就要及时调整笔的方向,这个调整方向,有转笔管的也有不转笔管的,不转笔管的只是调整笔管的角度,当然也不一定笔笔调锋,至于在什么时候调锋,什么时候不调锋,要根据个人的书写习惯和字形结构来判断,一般来讲,笔画的转折处和拉长线条,笔锋弯曲或散锋等就要及时调整笔锋。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