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自性】自性佛(明尧)

【自性】自性佛(明尧)

时间:2022-12-05 00:49:50

相关推荐

【自性】自性佛(明尧)

我们的自性本觉是不生不灭的无为法。因为它不依赖于根尘识等因缘之会聚,没有能所之别,不需要起心动念,所以不能说它是知;但它又不是枯木、石头,它有它的不可思议的灵明自在的照用,所以它又不是不知。本觉之知,在起心动念之前就已经在那儿,可是,我们对它一无所知,所以它不属“知”;但是,它同时又灵光独耀,如镜照物,对发生的一切都非常“清楚”,所以它又不是无记、不是“不知”。南泉和尚所言的“道不属知不知”,属功夫上、证量上的事情,非言思之所能到,唯亲证者乃知。

我们不妨举两则公案,以便读者更好地消化南泉和尚的开示。

仰山慧寂禅师问中邑洪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之法嗣):“如何是佛性义?”中邑禅师道:“我与你说个譬喻,汝便会也。譬如一室有六窗,内有一弥猴,外有猕猴,从东边唤猩猩,猕猴即应。如是六窗,俱唤俱应。”仰山禅师听完之后,便礼拜:“适蒙和尚指示,某有个疑处。”中邑禅师道:“你有甚么疑?”仰山禅师道: “只如内猕猴睡时,外猕猴欲与相见,又作么生?”中邑禅师于是下禅床,握着仰山禅师的手说道:“猩猩与你相见了。”

我们这个身体好比一个房子,我们的六根犹如四壁上的六个窗户,里面的猕猴好比我们能知的心,而外面的弥猴好比六尘。我们能知的心就是通过这六个窗户与外面的六尘发生认知关系的。这是一般的常识,大家都能理解。仰山的问题是,如果能知的心,处于睡眠或闷绝的状态下,根尘纵然相接,亦不能产生认识,这个时候,被称为“常寂光”的“常觉不昧”的佛性体现在哪里呢?若在睡眠、或闷绝的状态下,佛性的灵知之用不能现前,有间断,那我们又如何去体证佛性呢?

这是一个非常咬人的问题。中邑禅师不愧为老前辈、马祖座下一员战将。他自然能收放自如,转身自在。若不是他,几被沩山座下这头水牯牛顶死矣!

仰山禅师和中邑洪恩禅师,都是一代明眼宗师,他们在为学人共演一出戏。仰山禅师所提出的这个问题恰是针对普通学人在对佛性认识上所患的通病,即对佛性的理解落在“知”的一面,强调佛性的“了了常知”这面,从根本来讲,没有离开能所二边分别的凡夫见。基于这种凡人见,必然会产生在睡眠或闷绝状态下,能知能觉没有现行。那个时候,佛性还在不在的问题、佛件究竟在哪里的问题,我们如何与佛性打照面的问题。

祖师慈悲,一句“与你相见了也”终于向学人亮出底牌。洪恩禅师说“与你相见了也”究竟是在什么处相见?这个公案值得参究。若能知他落处,自然脱得生死;不知落处,不唯平时七颠八倒,临命终时不免随业流转。

另一则公案 与刚才说的“弥猴相见”之公案,有异曲同工之妙。

杭州天目高峰原妙禅师,袁州仰山雪岩祖钦禅师之法嗣,一日,祖钦禅师问原妙禅师:“日间(白天)浩浩(纷纷扰扰)时,还作得主么?”原妙禅师道:“作得主。”祖钦禅师又问:“睡梦中作得主么?”原妙禅师道:“作得主。”祖钦禅师再问:“正睡着时,无梦无想,无见无闻,主在甚么处?”原妙禅师被问得哑口无言。祖钦禅师于是嘱咐道:“从今日去,也不要你学佛学法,也不要你穷古穷今,但只饥来吃饭,困来打眠。才眠觉来,却抖擞精神:我者一觉,主人公毕竟在甚么处安身立命?”原妙禅师于是谨遵师旨,奋志入临安龙须隐修。他暗自发誓道: “拌一生(豁出这一生)做个痴呆汉,决要这一着子明白!”就这样,原妙禅师默默地修行了五载。一天晚上睡觉的时候,同室道友睡着了,将枕头推到地上, “咚”的一声,原妙禅师终于豁然大彻。他欣喜地自言自语道:“如往泗州见大圣,远客还故乡,原来只是旧时人,不改旧时行履处。”

白天纷纷扰扰的叫候,通过有为的不间断地提起正念,作得主,功夫已经是不错了。夜里做梦,梦境中仍不失修行正念,不颠倒迷惑,功大更是了不得。虽然如是,毕竟是在有能有所、能所现前的时候,此时的了了分明(知)纵然可贵,终究没有脱离死生的窠臼。若能在“正睡着时,无梦无想,无见无闻”、能所没有现前,觅“知”尚不可得的时候,能自作主宰,那才是硬汉子、真功夫。

回复“助印”获得助印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