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徐正濂:老来乱弹黄牧甫┃一刻千金 当代篆刻名家邀请展 参展艺术家

徐正濂:老来乱弹黄牧甫┃一刻千金 当代篆刻名家邀请展 参展艺术家

时间:2018-11-19 20:05:43

相关推荐

徐正濂:老来乱弹黄牧甫┃一刻千金 当代篆刻名家邀请展 参展艺术家

黄士陵(1849—1908),字牧甫,一作穆甫,号倦叟,安徽黟县人,晚清杰出的篆刻家,初学吴熙载、赵之谦,后出入于秦汉古玺,融会贯通,自运机枢,别出心裁,不逾古法却另见新意,貌似平正而暗含机锋,以奇、趣、生、拙独步印坛,与吴昌硕篆刻之古、厚、雄、健,堪称一时瑜亮。

在我几十年学习篆刻的生涯中,对我影响最深,于我获益最大的前贤有三家:齐白石、来楚生,还有就是黄牧甫。在多年学习黄牧甫篆刻的过程中,有过一些想法,这些想法说不上理论高度,也未必有典型意义,但是具体,也许还有点独特。虽然可以肯定,这些粗浅想法会被黄牧甫印风的高手不屑,但对于初学黄牧甫的作者可能有所借鉴,所以不揣简陋,简述如下。说的对,吃我的药;说的不对,任您耻笑。

1

2

一,不要被印谱误导。现在出版的古人印谱,无论怎么印制高级,绝大多数是旧印谱的翻版。因为古人印章已成文物,任何收藏馆所都不会借出印章来由您钤拓制版的,毕竟钤拓一次损伤一次。出版社以旧印谱一版再版是不得已的必然。一版再版后的印谱难免有一种“增厚”效果,朱文变粗、白文变细、锋锐处变圆钝。这种“增厚”加诸于本属圆厚雄浑的吴昌硕篆刻,或者无伤大雅;齐白石篆刻单刀直切,大气磅礴,有时候线条会稍见单薄,这种“增厚”效果或能使其印章更见精彩。但这种“增厚”落实到黄牧甫篆刻上,却是致命的伤害。黄牧甫篆刻的线条以锋锐、生辣见长,“增厚”以后,锋锐就成了浑厚,生辣就成了圆熟。我们不妨比较一下“何如”(1、2)“伯严”(3、4)“胡杰长寿”(5、6)三印,前者是1935初版的石印本,后者是1992年发行的版本,“增厚”的差异很明显。至于“桂坫长寿”(7、8),二者之差异更不可以道里计了。所以,初学黄牧甫篆刻者,在买不到高清版本的黄牧甫印谱时,就要做一种“还原”工作,见不到李逵,也不要被李鬼所骗,要剥离浑厚圆熟的假象,还原锋锐生辣的真面。

3

4

5

6

7

8

二,择优而学,师法乎上。再伟大的篆刻家,也不可能每一方都是传世之作,据我看来,是凡印谱中有三分之一的精品,已经难能可贵了。我们只有取法乎上,才能学到大师的精髓。取法乎中、取法乎下必然是事倍功半的。但是这一点对于初学者来说也许不无难度,因为他们可能还很难辨别黄牧甫篆刻本身的高下。那么我觉得,或者可以把握的是:学其晚年之作,舍其早年之刻。比如黄牧甫早年学习吴熙载的那类婉转飘逸(9)(10)(11),刻得很好,您不妨看看作个了解,但是您没必要“重走红军路”的。学习黄牧甫,您只须关注黄印的经典类型和成熟风格。晚年之作和早年、中年之作的辨别,可以看边款年份;如果没有落下年份,则按照黄印风格的具体类型来判断,可以做到八九不离十。黄牧甫篆刻,越到晚期越到炉火纯青的时候,越简洁洗练,意蕴、趣味往往深藏在质朴的外表后面。而一些相对华丽、奇巧、复杂、精细的类型(12)(13)(14),倒大多是中年以前的作品,似可以忽略之。

9

10

11

12

13

14

三,黄牧甫成熟期的、经典印风的作品,基本是以横平竖直为大宗的。但是仅仅横平竖直却决计不是黄牧甫,仅仅横平竖直决不可能让黄牧甫登上大师的基座。黄牧甫篆刻在整体的横平竖直中有着局部的不平不直,也许可以说,正是这些局部的不平不直营造了其作品的生动和幽默,营造了生、拙、奇、趣的篆刻审美至高境界。比如“六郎”(15)“翠滴廊”(16)“师实长年”(17)“师实”(18)等印,都是平中寓奇的精品。和其他刻得也好但相对平直的作品如“叔綗”(19)“臣锡璜”(20)“书翰长寿”(21)“陈三立印”(22)等等相比较,我们还是容易分辨:前类作品的生动性显然更胜,审美价值远在后类之上。值得指出的是,黄牧甫篆刻之生动性的表现难点在于“恰到好处”的程度把握,它让您明白是匠心所在,但似乎又偶然天成,若不经意。这种让您会心一笑的“微妙”表现,和吴昌硕的强烈、齐白石的磅礴,那种一目了然的酣畅,有着很大的不同。以审美类型来说,黄牧甫作品的最高境界是生辣、稚拙,比如“翠滴廊”(16)“师实”(18)等等。和其他谨严、精到的作品比较,生辣、稚拙的审美价值更高,技术难度也更大。因此,学习黄牧甫篆刻,只有抓住了生辣、稚拙——尤其是似乎不会刻的稚拙,才是把准了命脉,真正抓住了黄牧的要害。学习黄牧甫篆刻,懂得稚拙还未必就能表现出稚拙;而不懂得稚拙却肯定失之于纤巧。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四,关注生辣、稚拙,关注奇和趣,落实到具体创作上,就是要在没有矛盾的地方制造矛盾,生出波澜;而不是在有矛盾的地方化解矛盾,熨平起伏。比如“少司马章”(23),“马”字下面有两竖的间距特别小,给您“故意”的感觉,就是在平中制造出不平、在整体的谨严中营造生动的神来之笔。再如“萧氏西园藏书画印”(24)中,“萧”“园”“藏”“书”等字,密集平行线之间的距离不一致。这不是黄牧甫的随便,正是黄牧甫的刻意,他正是用平行线间距的不一,来打破可能的板滞,在平正中营造不平正不均衡的生动。这样的印例比比皆是,如“师实”(18),“实”字左竖距边线紧,右竖距边线松,中心九条平行线间距似乎不经意的松松紧紧,而最底下的“两脚”空隙特别窄,这些都是黄牧甫匠心安排所在。正由于这些似乎无意、似乎不谨严的安排,才使原来可能平正的印面奇怪出焉。

23

24

五,线条是篆刻的基本单位,是构成篆刻作品审美效果的最基本元素。最成功的篆刻家能在线条上就享有风格独特性,比如吴昌硕、齐白石、来楚生等等的作品,都是能从一条线上就可以辨识的。黄牧甫也如此。黄牧甫篆刻的线条以劲挺胜;劲挺的线条无疑首先具备“直”的要求,但是绝对的“直”却又往往与“劲挺”效果相左。我们看“书远每题年”印(25),线条的劲挺无与伦比,但如果以直尺衡量,线条却并非绝对的直,而更有“昂扬”感。并非绝对的直,却更有劲挺的感觉——也就是说,线条劲挺要以视觉感受为归,不以衡量平直为准。我看到有一些学习黄牧甫的年轻作者,线条刻得很精悍,平直毫厘不爽,但是总感觉劲挺程度不够,也许就是忽略视觉感受了。至于具体的做法,我个人觉得:可以放心纵意地刻去,“直”的概念存之在心,不要拘泥于手,用力冲刀,少事修饰,不惮刻坏,切莫“小心”,则劲挺出焉。

25

其次,经典的、成熟的黄牧甫的朱文线条,横截面大体是方的。将“书远每题年”(25)放大,可以看得清楚。有时候如“叔綗”印(19)一类的竖线,会有上端略粗下端略细的表现,但收笔处依然方锐(其早年、中年的作品,不乏有竖线尾部尖细的,但晚年没有了)。唯线条的截面方锐,才有视觉上的锋芒和生拙!有的朋友也许是受“增厚”印谱的误导,往往将线条截面修得圆润,锋锐感就丧失了。还有的朋友将线条尾端削得尖细,尖细了虽然秀气,但稚拙感就荡然了。线条截面的方锐,会不会致线条单薄呢?不会,因为黄牧甫式的朱文线条不像吴昌硕、齐白石的粗壮,大多比较细,蘸上有一定厚度的印泥,截面方锐,钤盖后的效果却往往恰到好处。

第三,经典的、成熟的黄牧甫线条,并不是非常光洁妍丽的,而是在平直劲挺中有一种隐然的起伏,比如白文“少司马章”(23)、朱文“书远每题年”(25),都是可以看得很明白的。这种线条边缘的隐然起伏,就如书法线条的“毛涩”,使线条呈现一种老辣感,在痛快中有沉着之意。应该承认,就篆刻线条而言,痛快和沉着是一对矛盾,往往彼长而此消,痛快70%,沉着就30%,反之亦然。但是在高手刀下,却能够将线条的痛快和沉着两方面双双举得高高。黄牧甫的篆刻线条或者就有这样的境界。痛快自不必说——黄印线条的劲挺平直当然要以运刀痛快为前提,而线条中的沉着感,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这种隐然的起伏,如果光洁妍丽就难见沉着了。至于怎么能刻出这样的线条,余生也晚,没见过黄老夫子奏刀,不敢遽断。以我个人操作上的体会,刻刀不必非常锋利,执刀相对直,不适宜卧刀“批削”,有力冲刻,或者会形成这样的效果(石材也有一定的讲究)。同道朋友可以自己尝试。我是主张只看效果不拘刀法的,谁也不知道吴昌硕、赵之谦包括黄牧甫怎么奏刀,有些书里绘声绘影的介绍,忽悠罢了。我认死理,不管您怎么左道旁门,您能刻出痛快沉着的线条您就是成功;我也不管您如何刀法纯正,您刻不出这种挺直中有隐然起伏、融痛快和沉着于一炉的线条,我就可以认为您还没有学到黄牧甫篆刻的精髓。

26

27

28

六,黄牧甫篆刻的章法,基本属于平正一路,早年学过吴熙载、赵之谦的不算,风格成熟以后的章法,如果最简约概括之,一胎出于汉印,二溯源于古玺。胎出于汉印者章法方正、谨严、茂密,文字间甚少空间,文字与印边也靠得很近(白文印偶然有宽边者(28),但极少)。朱文印文字逼边很紧,但线条绝不如吴熙载、赵之谦那样粘连边线。茂密和紧逼,是黄牧甫此类篆刻章法的关键。常见学黄牧甫者,章法疏散,文字与边线也留有较大空间,则恐怕就与黄牧甫神情大异了。溯源古玺者则取神遗貌,黄牧甫并不在古旧漫漶上做文章,而文字抑扬、高低、疏密、大小都曲尽其妙,如“锻客”(26)的实上而虚下、“唐斋”(27)的左高而右矮,都不难窥见大师于不动声色中安排章法的匠心。

七,了解了黄牧甫的章法、线条、营造矛盾的手段等等,是否就能刻出毕肖黄牧甫的作品了呢?恐怕还是未必的,其中最难把握的,恐怕是说不清道不明的“神情”。黄牧甫的学生李伊桑曾经说:“悲盦(赵之谦)之学在贞石,黟山(黄牧甫)之学在吉金;悲盦之学在秦汉以下,黟山之学在三代以上。”“三代”指夏、商、周,也就是说,黄牧甫篆刻看似光洁妍丽,不破不败,但是蕴含着沉郁的旧气。我们看上述的“六郎”(15)“鍛客”(26)“唐斋”(27)之类古玺、“少司马章”(23)“胡杰长寿”(5)之类汉印,完整饱满,精光四射,但是古气蔚然,似曾相识无可名状,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啊。这和黄牧甫深研古文字、古碑版、古器物,善学善用、融会贯通有关。在黄牧甫印谱中随意翻捡,边款中说明其印章借鉴处,就有:三公山碑、张迁碑额、峿亭铭、戚伯著碑、秦诏版、汉镜文、汉砖文、汉器凿铭、瓦当文、古货布文、斗检封、褒斜摩崖……等等。对于我们来说,这方面恐怕就没有什么捷径可走,老军医也没有方子,要靠平时积累,与古为徒,渐渐融会于心。

29

30

31

八,每个时代都有这个时代的主体印风。之所以看不清楚自己看不明白当下,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而回过头去看,明朝、清朝、民国、近代,各自的篆刻特点还是比较清晰的。如果您之学习古人只想停留在学古,则不妨对当代篆刻的发展方向漠然;如果您还希望在学习古人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和突破,

32

33

34

35

希望最终走出自己的篆刻道路来,则对于当代篆刻的发展方向有点大概的把握还是有益的。我个人觉得,当代篆刻的发展是不能脱离整个时代的审美背景的,我们从绘画(包括油画)、书法、雕塑、建筑、舞蹈、声乐等等等等来衡量,不难发现,20世纪以来的整个艺术审美状态是沿着具象到抽象、繁琐到简约、平淡到强烈、温婉到雄悍……这么一个趋势发展的。篆刻也不能例外,所以有了伟大的吴昌硕、齐白石和来楚生,写意篆刻发展到了巅峰。或以为元朱文、鸟虫篆现在很红火,市场也好,岂不是反面的例证?(其实我以为鸟虫篆也是雄强浑成胜于妩媚精巧)那说的是市场,市场的好恶其实并不代表艺术发展方向的,正如红木雕花的仿古家具卖的很好,但因此说这代表了家具的时代审美,显然是不确切的。之所以提这个问题,是试图发问,既然黄牧甫篆刻的关键是平中有奇,平中有趣,平中有生,平中有拙,那么在今天的篆刻审美环境下,这种奇、趣、生、拙的程度应该加强还是不妨减弱?应该做加法还是做减法?而我个人认为,是应该做加法的,我们没有理由弱化奇、趣、生、拙,回到比黄牧甫更平正的表现中去。如果要在学习黄牧甫的基础上有所作为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我们似乎应该比黄牧甫更强烈,才是符合时代审美大方向的。以下是我前些年所刻,自以为是在黄牧甫基础上做加法的习作(29)(30)(31)(32)(33)(34)(35)。我绝不认为它们刻得很好,我现在确实认为它们有改进的地方,真诚接受批评!举例只是为了说明,我这些年这么刻是有过认真的思索、强烈的动机和明确的意图的,将思索、动机和意图和盘托出,则是为了问道于高明,乃置贻笑大方于不顾。

一刻千金┃当代篆刻名家邀请展

六书传四海,

一刻值千金。

艺术品市场兴起,

篆刻作品收藏价值得到体现,

全国发展起一个庞大的印章收藏家群体。

什么样的印章最值得收藏?

我们希望用“一刻千金”展览帮藏家寻找答案。

参展艺术家

徐正濂 戴 武 蔡大礼 魏 杰 戴 文

尹海龙 杜延平 石双樑 何国门 萧 汉

魏晓伟 逯国平 金良良 李明桓

策展人:叶辉 吴宏亮

主办单位:一境画廊 阆风斋

协办单位:朗禾空间

展览地点:朗禾空间 北京市海淀区万泉庄路21号

忘荃

印面尺寸:3x3cm

学贵心悟

印面尺寸:4.7x4.7cm

世事浮云何足论

印面尺寸:4.6x4.6cm

富贵浮云

印面尺寸:4.7x 4.7cm

直节

印面尺寸:2.4x4.8cm

徐正濂书法 净心

尺寸:22x69cm

徐正濂对联

尺寸:115x17cmx2

徐正濂书法条幅

尺寸:136x34cm

徐正濂印屏

尺寸:137x34cm

徐正濂印屏

尺寸:137x34cm

如果您喜欢展览作品

联系策展人叶辉洽购 18010192330(同微信号)

一名徐正廉,别署楚三,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篆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法院研究员、中国篆刻艺术院研究员、西泠印社社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顾问。出版有《当代中青年篆刻家精选——徐正濂卷》《徐正濂作品集》《徐正濂篆刻》《西泠印社中人——徐正濂卷》《徐正濂篆书篆刻》《徐正濂篆刻评改选例》《徐正濂篆书楹联选》《徐正濂篆书选》《诗屑和印屑》《抱华精舍来鸿录——钱君匋先生师友信函漫解》等数十种。

閬風齋策劃出版

可點擊查看詳情

金良良《白相集》

閬風齋主編

尹海龍《融窠金文印》

西泠印社出版社

閬風齋主編

陳大中《薪火傳鐙》

西泠印社出版社

閬風齋主編

金良良《守廬印存》

西泠印社出版社

閬風齋主編

陳大中《學而集》

(篆刻論語組印)

閬風齋主編

錢允《矩步方行——錢允書法作品集》

閬風齋主編

徐正濂《徐正濂甲午篆刻檔案》

中國篆刻出版社

閬風齋策劃

……

閬風齋監製原拓印譜

可點擊查看詳情

金良良《白相集》原拓印譜

(銷售中)

戴武《戴武鉨印》原拓印譜

(銷售中)

尹海龍《象外尋真》原拓印譜

(銷售中)

石開親筆題寫印屏

(銷售中)

陳大中《學而集》原拓印譜

(銷售中)

尹海龍《融窠金文印》原拓印譜

(銷售中)

徐海《斗余集》原拓印谱

(售磬)

金良良《守廬斫印小集》原拓印谱

(售罄)

《戴武鉨印》原拓印譜(售罄)

李明桓《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拓印谱(售罄)

金良良《守廬篆刻丁酉小集》原拓印譜(售罄)

金良良《詞牌卅式小集》原拓印譜(售罄)

戴文《岘居印痕》原拓印谱(售罄)

金良良《乐事集》原拓印谱(售罄)

金良良《三十六计》原拓印谱(售罄)

张哲《张哲印蜕》原拓印谱(售罄)

李智野《蓝田山石门精舍》原拓印谱(售罄)

戴文/张哲/李智野《东坡十六赏心乐事》原拓印谱(售罄)

《印坛掇英》原拓印谱(售罄)

《徐正濂甲午篆刻》(一)原拓印谱(售罄)

《徐正濂甲午篆刻》(二)原拓印谱(售罄)

《林健篆刻》原拓印谱(售罄)

《莫武篆刻》原拓印谱(售罄)

……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