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群言 | 曹意强——中国书法的要义是写作性的书写艺术

群言 | 曹意强——中国书法的要义是写作性的书写艺术

时间:2024-01-24 02:54:46

相关推荐

群言 | 曹意强——中国书法的要义是写作性的书写艺术

曹意强教授

曹意强教授在展览前言中指出:中国书法是一种品质最精微的极少艺术,是仰仗天赋、灵性与博学而产生的高语境艺术,被赞誉为“艺术中之艺术”。然而高语境易受两极损伤,正如世人对抽象画的态度一样,一方面说看不懂,转身又觉得这种涂鸦自己也会。中国书法在当今时代陷入了可悲的简单化、庸俗化的境地,书法已沦为抄字、画字甚至杂耍的手段。而恢复中国书法精妙博深的审美与学术品质,今天已是刻不容缓。

中国书法和其他事物一样,都有其成立和发展的基因。文字的发明与运用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但唯独中国的文字从实用性工具演绎为艺术,故称为“书法”。书法不是一种设计字的手艺,而是我们民族独具的生活之道,一种表达我们体悟世界的神圣智性模式,一种无意识地流露深层思想与情感的精神载体。书法超越技艺,超越艺术自身的无限界域,上升为人生的精神哲学。纵观历史上的书法杰作,我们的感官仿佛能触闻其气息,自然地受其哲学性的生命感染。这些杰作向我们揭示,书法没有固定、教条的程式,其生命在于创造。然而,它们也告诉我们,无论书法的形式如何变化,始终应坚守自身不能改变的基因编码,这种“活性基因”之所以能具有崇高的品质,即源于“书写”这一内核。

时至今日,中国书法大致已发展出三种类型。第一类可称之为我所说的“作为写作的书写性艺术”;第二类是作为一种独立艺术形式的书法;第三类是作为表演媒介的书法。中国书法从写作书写性,经由自身独立的形式而转化为行为艺术,最终与现代艺术自然地融为一体。至此,中国书法成为世界现代艺术的灵感,启发了具象和抽象绘画中笔触或线条的自身表现力,特别是其力度与韵味的微妙性。但是,第一种类型永远是书法的根基,传世的杰作大多属于这一类型的作品。

书法从写作的书写性艺术转向了作为独立形式或表现性媒介,其益处是有利于彰显其线条和章法的独立美学价值,但把握不当便会摧毁书法的标准和独特品质。中国书法是博学、诗文、思想和灵性的结晶。王羲之的《兰亭序》感怀宇宙与人生,用适合其美文的书法形式将此意境化作千古绝唱。文与书两者完美结合,铸造了不朽的垂世典范。书法家首先必须是学问家,书法与文章必须互为表里。字人人都能写,但不是人人都可成为书法家。因此,复兴写作的书写本源基因是发展中国书法的首要途径。

举办这次展览的宗旨之一便是鼓励书法专业研究生用丰富的形式书写自作诗文。当然,这种成效还任重道远,其目的更不是鼓励表面肤浅的写作,而是为了引导书法人才向真正的博学品质发展。

尊敬的董副部长、各位嘉宾和朋友们:

感谢大家前来参加全国首届高校书法优秀作品展。在展览前言中,我已经阐述了展览的宗旨、目的、遴选标准等。同时,我也提到了当代中国书法的三种形态,及其与世界现代艺术的关系。

在此,我想回归书法的源头,重申两个要点。历史的智慧告诉我们:没有人可以预言书法的未来走向,但从存世的往昔书法杰作中我们可以感知书法的品质和发展。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中国书法的要义是写作性的书写艺术。而与之联动的是中国书法与中国学术复兴的内在关系。

回看中国书法史,其变化无定格,因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画卷。但是,有两点则会阻碍其多样的健康发展:一是门派教条,这必然导致独尊一体的模拟俗套;二是割裂书法为之服务的内容,将之沦为写字、抄字、画字的雕虫小技。汉代赵壹在《非草书》一文中早就狠批了这两种陋习。长期以来,赵壹的《非草书》受到了误读,其实赵壹的本意并非否定草书,他在文中对被时俗追摹的张芝等人给予了高度评价,他针砭的恰恰是盲目模仿张芝草书的时风, 而不是草书本身。他讥讽模仿者如效西施之颦、学赵女之舞步,只会一味摹学张芝草书的表面样式,全然丧失了草书的功用及其形式所对应的思想内容:失去杜度、崔瑗、张芝草书“写天地之心、推圣人之情”的本质。事实上,无论什么书体或书风,都必须为文思服务,假如一旦缺乏了写作的文思,书法便只是空洞的外壳。“书之好丑,在心与手,可强为哉?”好文章与好书法文质相宜,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书法不是孤立的专门之业,而是综合性造物:一门由心志、学识、才情、书写技艺铸合而成的文质双美的艺术。

人类各文明都有文字,其中有些书写形式也十分讲究,但却止步于美术字的境地,唯独中国书法上升为艺术,原因即在其文字内容与书体完美融合而产生的微妙精深的美学品质。赵壹评价杜度、崔瑗、张芝时说:“皆有超俗绝世之才,博学余暇,游手于斯。”正是这种艺术与学养紧密联结所产生的美学价值,使得中国的书写文字成为书法艺术。可见写作的书写艺术是中国书法的根基,接续此根基乃是书法今天和未来的发展之道。

不独如此,写作性书法的回归与中华伟大学术的复兴密切相关。前几天,我主持了西方文化研究重镇瓦尔堡研究院Bill Sherman 院长的三场讲座。他通过读者在但丁、布莱波、伊拉斯莫斯著作留下的批注和图示探讨读者之眼,从中读解观念变化史,在他讲座结束时,我对之作了评述,其中我谈到中国古代读者与善本书的四层关系:文本、朱批、印章和材质,而这四个方面是通过书法加以体现的,可以说,书法既是中国学术的载体又是学术品质本身。Bill教授听后非常兴奋,他说这让他这位第一次踏入中国国土、对中国文明几乎一无所知的外国人触摸到了独树一帜的中华传统学术的脉博,引发了他研究中国学术的兴趣。

这就是举办这次展览的根本目的。因此,我们在征集作品时,特别鼓励呈交自作诗文作品,在评选过程中,予以优先考虑。当前书界的乱象众所周知,例如,抄写古人诗文都会抄错写错,落款更是错误常出。文字修养如此,书法何以存焉?往昔流传至今的书法杰作,无一不是自作信札与美文,“书法家”或“书法专业”乃是现代称谓。我们理应激励书法实验与创新,但如果颠覆了书法之所以构成的底线要求,那便是自行贬毁,至多变为美术一科而已。复兴和发展中国书法,教育界的责任重大,这个展览就是为重新思考书法教育提供现场材料。

最后,我谨代组委会感谢所有支持和帮助此展工作的单位和个人,期待中国书法在新时代能够取得无愧于伟大传统的新成就!

曹意强:英国牛津大学哲学博士,现任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务院艺术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艺术硕士指导委员会美术学科组长,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理论委员会委员,兼任南京师范大学和上海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新美术》主编,曾任英国《艺术史》国际顾问、牛津大学博物馆研究员、美国国立美术馆高级研究员、克拉克艺术院院士、密西根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访问教授。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