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地球与人类文明》

《地球与人类文明》

时间:2018-12-27 23:52:11

相关推荐

《地球与人类文明》

《地球与人类文明》是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的陈斌老师本学期开设的,本学期的通识核心课程之一。这门课程生动有趣,结合了多种形式,深受全校同学的喜爱。

本期推送,博雅哥给大家带来该课程的课程介绍。作为一门学生来自全校各个院系的课程,陈斌老师和助教们想了许多办法,从课堂辩论,到实地考察,再到实验室实习,《地球与人类文明》课程正在探索课堂的边界。

Vol.995.2

走进课堂

地球与人类文明

课程简介

当你仰望星空,陶醉于璀璨银河,感叹宇宙的永恒,可曾想到,脚下的大地并非永固?

当你独立寒秋,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动容于万类霜天竞自由,可曾想到,灵动的世界并非长存?

让我们从本课出发:看地球诞生,山海演化;看生命萌发,智慧乍现;看历史上演,文明散播;看智人蜕变,奔向未来!

本课是一门以地球科学为基础的通识教育课程,以地球与人类文明的相互作用为主线,介绍从地球形成以后的各种地质现象和环境因素如何促进了生命进化、智慧出现以及人类文明的形成,并影响人类文明演化发展方向;探讨人类文明反过来对地球的影响;思考人类文明与地球共同发展的和谐之道。

本课内容包括宇宙与地球起源、理解自然、风的起源与演化、海水盐度的演化、火与人类文明、地球资源演化、认知与技术演化、人类文明未来议题等。课程鼓励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知识,积极进行多角度的交流与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球演化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基本逻辑,帮助学生学会思考、思辨,以更好地认知、理解世界,更好地通过自己的常识知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独立思考,具备引领未来的基本素质。

课程概况

本课程今年首次升级为150人的A类通选课程,而且19级的新同学占了很大的比例,为了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陈老师和助教们开动脑筋,想出了很多配合课堂教学的活动形式,包括课堂汇报、辩论会、野外考察、实验室实习等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同时今年配合课堂教学的在线慕课也已经上线,除了选修本课的北大在校学生,对地球科学感兴趣的社会公众都可以来感受地球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变迁。截止目前,已经有将近5000人在中国大学生慕课平台上选修我们的课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访问下面的地址:/course/PKU-1206297809。

课堂实录

辩论会

11月25日,地球与人类文明课程迎来了第四次作业的课堂汇报,本次作业的题目为《人择原理:为人类定制的宇宙》。从宇宙起源,到地球演化;从环境变迁,到资源布局;甚至各种物理常数的微妙平衡,似乎都在为智慧生命的出现“铺平道路”。那么宇宙难道是因人才有意义?或这只是人类自大的幻觉?对于人择原理,你是支持?反对?亦或中立?本次作业展示正是考虑到这个颇具思辨深度的论题,于是将传统的课堂汇报与辩论的形式相结合,在课堂上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会。

首先是立论环节,由助教选出7组(每个小组由4-5名同学组成)同学,其中中立一组、正反方各三组,每组上台做7分钟的汇报,为同学们阐释“人择原理”的定义、类别、发展等基础知识,同时重点阐述自己所代表的立场的观点,为下一阶段的辩论打下基础。

七组同学的汇报各具特色,精彩纷呈,从语言学、哲学、逻辑学、地理学各个角度细致地解释了自己的观点,引起了同学们的阵阵喝彩。

图为立论阶段的同学

接下来的驳论质辩与自由辩论环节,同学们代表自己的小组,按照中立、正方、反方的顺序轮流进行发言,既可以对另一方的观点进行驳斥,也可以向另一方提问并回答另一方的问题。同学们踊跃举手发言,相互争辩,现场气氛热烈,其中几位同学因为科学性、观测等核心概念争辩的十分胶着,让同学们在结束时间到来之时仍然感到意犹未尽。

图为正在辩论的同学

最后由三位同学代表己方做了总结性的陈述,陈老师也对这一论题进行了总结,下课铃响起时,同学们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纷纷表示应该多开展类似这种形式的作业展示与汇报。

学生参与慕课建设

前面提到本学期配合课堂教学的在线慕课已经上线,在慕课制作的过程中,陈老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反馈,创意地提出将同学们的报告也加入到我们的慕课中来。根据每次作业完成的情况,邀请优秀的小组来我们实验室参与慕课的录制工作。同学们十分配合,积极响应。虽然很多同学都是第一次面对镜头,难免有些紧张,但是在摄影师、陈老师和助教的帮助下,同学们很快熟悉了流程,都能做到收放自如,很好的配合我们完成了这部分工作。

图为慕课录制现场

我们还邀请同学们参与我们慕课视频的字幕制作和慕课课后测验题的编写,让同学们把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同时也能把教学的效果最直接的反馈出来,帮助更多对这一领域感兴趣的社会公众。

最终成型的慕课已经在中国大学生慕课平台上线,欢迎大家前来选修。

图为陈斌老师的慕课《地球与人类文明》

图为Lima小组的慕课《玛雅文明对宇宙的认识》

实习一:野外考察

10月20日上午,《地球与人类文明》课程全校24个院系的100多名同学分成5个小组,在老师和5位助教的带领下来到了虎峪,进行实地野外考察。

虎峪自然风景区不仅是国家2A级旅游景点,更有着丰富的地质构造现象供同学们观察学习。在虎峪沟内近2km的观察路线上,一路由5个助教生动讲解。通过9个观察点的观测,同学们初步了解到我们脚下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和构造等丰富的地质知识。

图为在虎峪的同学们

通过这一次的虎峪野外实习,同学们虽然很累,但都表示收获良多。虽然大家都不是地质专业的学生,但是这次实地考察使得课上的知识有了实体感,因而大大增加了大家的学习兴趣。

详实而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同学们加深了对地质知识的认识,认识到脚下的土地是怎么形成的,也让同学们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受到了地球不断变化的魅力,深刻认识到人类社会文明与地球资源的关系,真正爱上了这门古老而前卫的科学。

实习二:实验室实习

11月 18日8:00—16:00,选修北京大学本科生课程《地球与人类文明》的80余名同学分成7个小组,有序来到逸夫二楼3522虚拟仿真实验室和3520显微薄片实验室进行了课程实习。

本次课程实习内容主要是《晶体形态分析及矿物鉴定虚拟仿真教学实验项目》和《岩石学显微薄片实习》:

其中《晶体形态分析及矿物鉴定虚拟仿真教学实验项目》是线上操作平台,需要一定的地质矿物学基础。

助教结合网页版的实验项目,给大家演示并讲解了点群、晶系等概念,然后讲解了矿物鉴定中常使用的工具以及如何使用这些工具来进行矿物鉴定。

图为《晶体形态分析及矿物鉴定虚拟仿真教学实验项目》现场

助教还为同学们演示了虚拟仿真实验室3D版的“晶体形态分析和矿物鉴定虚拟仿真项目”和“太阳风与地磁场”案例,同学们佩戴3D眼镜体验了沉浸式效果。

而《岩石学显微薄片实习》是利用显微镜观察岩石薄片,通过岩石薄片认识不同岩性的特征及其区别,助教介绍了显微镜的基本使用方式及几种常见矿物的鉴定特征。然后结合具体岩石薄片进行了镜下矿物特征的讲解,指导同学们使用显微镜,亲身体会不同岩性在显微镜下的差异。

图为显微镜下的石英

通过对三大岩类薄片的观察,同学们表示对岩石的结构构造有了更深的理解,对颗粒间关系、镶嵌结构和矿物定向有了更丰富的体会。

坤坤 编辑 / 梁时校对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