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结婚24年不与丈夫同住 分别后绝不改嫁 去世前她才道出其中奥秘

结婚24年不与丈夫同住 分别后绝不改嫁 去世前她才道出其中奥秘

时间:2018-10-07 23:32:35

相关推荐

结婚24年不与丈夫同住 分别后绝不改嫁 去世前她才道出其中奥秘

1999年,98岁高龄的苏雪林在台湾去世;这位在民国文坛上地位堪比冰心、丁玲的著名才女,却有一段令所有人都不解的情感故事,直到她临终前,才完整道出其中奥秘。

1897年,苏雪林出生在浙江省瑞安县县丞衙门里,她的父亲乃是当地县令。按理来说这苏雪林好歹算是出生在一个不大不小的官宦家庭中,理应有权利受到教育的熏陶,但偏偏她的祖母非常奉行“女子无才便是德”那一套,就是不让苏雪林读书。

大图模式

小孩子越是压制就越是想要反抗,更何况苏雪林天生就是读书的料。没有资格读书,她从7岁起就开始躲着大人们的目光旁听兄弟们念书,虽不懂其中含义,但也能背诵出《三字经》、《千字文》、《女四书》之类的古籍。

稍微长大点,苏雪林又开始向兄弟们借一些话本子,并且捡他们带回来的一些报纸看,就这么东一下西一下,倒也偷学到了不少知识。只不过年龄再大点,这些偷学到的知识也不太顶用了,苏雪林迫切想接受到系统性的教育,甚至不惜以死相逼。最终获得了读书的权利。

大图模式

但是这读书的权利,是她用自己的婚姻换来的,她接受了自己多出了个未婚夫之事。未婚夫是一名五金商人的儿子,名为张宝龄;因为是男子,所以拥有读书的机会,并且他读书也读的很不错,是一位很有才华的理工科才子。

19,24岁的苏雪林终于获得了前往法国留学的机会,这个时候她已不是当初那个为了读书还要以死相逼的小女孩,她参加了五四运动,胡适、李大钊等当世著名文人都曾教导过她,她还发表过多篇文章,开启了写作之路。

大图模式

但由于父亲病故,母亲病重,1924年,还没完成学业的苏雪林被迫回到家中,跟张宝龄完婚。张宝龄也是位留学生,苏雪林在法国学习文化的时候,张宝龄则在麻省理工学院深造。按理来说,这民国时期的才子,不论文科还是理科,都喜欢那种同样有才华有思想,接受过新式教育的女性,但张宝龄偏偏是个例外。

大图模式

别看张宝龄在机械工程方面成就非常高,也在世界顶尖学府接受过教育,但他实际上还是被封建思想影响颇深,他希望自己的妻子能是位传统女性,读没读过书不要紧,但是要孝顺谦恭,上养父母,下育子女。

苏雪林可能是这样的人吗?当然不可能,从她小时候一直争取自己读书的权利就能够看得出她绝不会是这种安于躲藏在男人背后的女人。再加上这两人一个学文一个学理,根本没有共同话题,所以自从结婚开始,就一直处于分居状态,谁都不搭理谁。

大图模式

1931年,苏雪林去武汉大学任教,张宝龄则留在上海,直到抗战的炮火声开始响起,这对夫妻才终于又有了交集。抗战爆发后,留在上海的张宝龄跟随众人一起去到大后方云南,在昆明机械厂任厂长兼总工程师,苏雪林则跟着学校一起去到四川。

直到1942年武大校长找上门,希望能够聘请张宝龄来校担任机械系的教授,苏雪林才再度见到自己这并不熟悉的丈夫。在四川的时候,虽然二人是夫妻,但仍旧各自住各自的,只有吃饭时才会碰头。

大图模式

苏雪林真的没有想过改善这段关系吗?其实也有过,跟他们住在同一栋楼的杨静远在文章《我记忆中的苏先生》中曾写了这么一段事迹。说是某个中秋之夜,苏雪林跟张宝龄在一同赏月,苏雪林跟张宝龄说:“你看这月亮多圆呐。”谁知张宝龄回了一句:“没我用圆规画的圆。”

大图模式

解放前夕,苏雪林选择去往台湾继续她的文学事业,后来又去到香港,被多所高校聘请。张宝龄则选择留在大陆,从此这段夫妻关系画上了一句号。

苏雪林之所以在之后长达半个世纪的人生中一直没有选择在嫁,正是因为她发现,没有丈夫她一样能够获得成功,她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不需要其他人来添砖加瓦。同时张宝龄跟她的相处过程,的确也磨灭了她对男性的期盼。

参考资料:《我记忆中的苏先生》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