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吴江路旧名“斜桥弄”

吴江路旧名“斜桥弄”

时间:2024-01-24 09:55:30

相关推荐

吴江路旧名“斜桥弄”

鸟瞰蜿蜒的吴江路(录自《静安地名寻踪》)

吴江路是位于南京西路南侧的一条小路,东起南京西路青海路口,西迄茂名北路,全长约560米。本来,吴江路并不出名,21世纪初,静安区政府为了解决南京西路沿线的商店、大楼里员工中午就餐困难,改善南京西路商业环境,把吴江路打造成商业休闲街,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的小吃店经营得有声有色。,吴江路被评为上海市“特色商业休闲街”而名声大噪,是上海市民和外地观光客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今日吴江路休闲街街面一瞥

19地图,最初的静安寺路大致上沿涌泉浜而筑

历史上的上海是江南水乡,河流纵横、水渠密布。近代以后,随着上海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面积不断扩大,许多河流被填浜筑路,城市面貌发生了桑田沧海的变化,我们只能在历史文献和地图上找到它们的踪影。沪西的静安寺是千年古刹、旅游胜地。在静安寺的大门外有一口古井。传说,古井与江海相通,井水昼夜不停冒泡,犹如一锅沸汤,遂被叫做沸井、涌泉等名。近代以后,进入上海的外国人把这口井叫做“Bubbling Well”,意思是“会吹气泡的井”,也就是“沸井”、“涌泉”,于是静安寺被外国人叫做“Bubbling Well Temple”。古井旁边有一条东西向的河浜,就被叫做“沸井浜”“涌泉浜”等名称。

清末静安寺涌泉

据记载,早在1860年,上海的英商跑马总会大致上沿着涌泉浜筑马路,本来是外国人跑马使用的马道,英文名Bubbling Well Road,也可以译为“沸井路”“涌泉路”。由于这条路直通静安寺,它的正式中文名称就被叫做“静安寺路”。而就在这一年,南京的太平天国为了摆脱清军对南京围困的压力,派忠王李秀成突围东进。骁勇善战的李秀成突围后一路凯歌,连克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昆山、宁波、杭州等苏南浙北的主要城邑,并逼近上海。江南的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海岌岌可危,租界当局决定放弃“武装中立”的立场,配合清军镇压太平军。于是,经李鸿章批准,租界当局可以在租界以外的地方“修筑马路,以利军行”。这些租界当局在租界以外的地方修筑的马路,被叫做“越界筑路”。当然,静安寺路也成了上海最早的“越界筑路”。

20世纪初静安寺路

在1899年公共租界扩张前,租界的西界在泥城浜,也就是现在的西藏中路。1899年公共租界扩张成功,西界伸展到了静安寺。“越界筑路”是租界当局在租界以外的地方修筑的马路,租界当局认为,这是经中国政府准许,由租界出资建设的马路,理应归租界当局所有;而中国政府认为,“越界筑路”是在非常时期中国政府批准建设的马路,战争结束后,理应由中国政府收回。于是,双方为了关于“越界筑路”的路权争论不休。当然,租界当局也无法或难以对“越界筑路”的管理和修建,以及引起的外事纠纷予以解决,所以一直到1899年前,静安寺路大致上维持着当初的模样。一直到20世纪后,租界当局开始继续“填浜筑路”,部分残余的涌泉浜填平后并入了静安寺路,其中残余的一段筑成Love Lane,不知道外国人为什么把它叫做“Love Lane”,也不知道“Love Lane”是不是可以叫做“爱之弄”,不过,它的中文名字叫做“斜桥弄”。这个“斜桥”是什么意思,又是怎么来的呢?有意思。

《同治上海县志·卷三·水道上》:

涌泉浜。以静安寺前沸井得名。有东、西涌泉,通东、西芦浦。

历史上的石门路是一条叫做东芦浦的河流,在斜桥弄有跨东芦浦桥,桥与东芦浦不是垂直的,是斜的,于是这座桥被叫做“斜桥”

东芦浦在20世纪初填浜筑路,大致上相当于现在的石门路和瑞金路。在早期的地图上还能看到,在圣母院路(今瑞金一路)的西侧,还有一段“东芦浦”的残段。西芦浦也是吴淞江(苏州河)的支流,在曹家渡引吴淞江水向南流,部分河流就是现在的延平路,再往下的河段就难以找到它的踪影了。涌泉浜以静安寺为界,东面的是东涌泉浜,向东流过现在的石门路;西面的是西涌泉浜,后来被叫做“永源浜”,现在的“永源路”就是填永源浜修筑的马路。

英国人的乡下总会被叫做斜桥总会。位置就是现在的上海电视台

1947年地图,英国人的乡下总会变成了美国人的产业,但是,仍然叫做斜桥总会

通过早期的地图可以知道,东涌泉浜流过“东芦浦”(即地图上的“同孚路”,就是现在的石门一路)后,河道发生弯曲,以前在东芦浦的东面是英国人的The Country Club,即“英国乡下总会”(位置就是现在南京西路上的上海电视台),西面则是上海著名公众娱乐场所“张园”。

晚清上海张园

于是,租界当局沿这段东芦浦筑了一条小路,连接乡下总会和张园,在东芦浦上建桥,由于道路与东芦浦并不是垂直的,使得这座桥看上去就是歪的、笡的(笡,吴方言音qia,就是歪的意思)。“笡”是一个生僻字,往往被写作“斜”,于是这座桥就叫做“斜桥”;同样,静安寺路在青海路处也有跨涌泉浜的桥,这座桥也是“斜”的,因此这条小路也就被叫做“斜桥弄”,一直到1943年,才被改为吴江路。

1947年地图上的斜桥弄,斜桥弄与石门一路不是“十”字交叉,是斜交叉

“斜桥”在以后的填浜筑路过程中消失了,不过“斜桥”作为区片地名一直使用了很长的时间,它泛指斜桥弄附近一带。盛宣怀的住宅在现在的南京西路成都北路口,他的通讯地址就是“斜桥盛公馆”。

红十字给盛宣怀的贺年片,通讯地址就是“本埠斜桥盛公馆”,明信片上有邮戳,应该是邮寄的

至于外国人为什么把“斜桥弄”叫做“Love Lane”,的确难以理解。据说,因为张园是开放的娱乐性花园,许多妓女在这里招徕生意,也是花花公子采花扑蝶的场所,不少妓女会来到曲径通幽的斜桥弄,与“恩相好”幽会,于是外国人把斜桥弄叫做“Love Lane”。关于这点是真的还是假的,我也不知道了。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