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中国航天材料的奠基人姚桐斌 他的功勋至今护佑中国

中国航天材料的奠基人姚桐斌 他的功勋至今护佑中国

时间:2023-04-10 22:21:51

相关推荐

中国航天材料的奠基人姚桐斌 他的功勋至今护佑中国

没有他,中国不会那么快就造出火箭,那么快就让第一颗卫星上天;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中国航空航天事业!他,就是国之脊梁——姚桐斌。

姚桐斌(19—1968年),江苏省无锡市人,冶金学家,中国航天材料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

姚桐斌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现在的西南交通大学)矿冶系。当时,他立志开发中国的资源,实现孙中山先生的建国理想。

参加工作后,姚桐斌为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决定走出国门,继续深造。他选择了工业革命的故乡——英国,并于1947年10月,进入英国伯明翰大学,成为工业冶金系的一名研究生。经过不懈努力,他先后获得了英国伯明翰大学和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博士学位。毕业后,在英国伦敦大学从事研究和讲学工作。

在英国留学期间,姚桐斌时刻关注着国内局势。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得知这一消息,姚桐斌激动万分。此后,他积极为回国做准备。

然而,一天,他突然接到了伦敦警察的通知,要"请"他去谈话,谈话的内容是:要他在限期内离开英国,但是,不准回中国。

正当姚桐斌一筹莫展的时候,世界著名的铸造学教授依·皮沃斯基邀请他,前往联邦德国参加科研工作。

于是,姚桐斌决定先去联邦德国,再找机会回国。1953年秋天,姚桐斌远赴联邦德国慕尼黑大学,跟随依·皮沃斯基教授从事金属液体理论的研究工作。

四年后,在周恩来的帮助下,姚桐斌终于回到了阔别之久的祖国!

姚桐斌

1957年底,姚桐斌一回到祖国,北京钢铁学院、清华大学和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就争先邀请他参与冶金方面的科研工作。后来,聂荣臻元帅通过国务院专家局,指名要姚桐斌到成立不久的导弹研究院(即国防部五院)工作,负责筹建一个研究所。姚桐斌欣然同意。

1958年1月,姚桐斌应调来到一个仅有12名青年科技人员的航天材料研究组工作。当时,航天材料研究组的条件非常简陋。大部分的科研仪器、设备都非常落后,大量的数据计算都是用的手摇计算机。

同事们问姚桐斌:"为什么不去高等院校当教授或知名的研究机构当研究员?"

姚桐斌淡淡一笑,说:"我回来不是为了名誉和地位,而是为了将学到的知识贡献给国家建设。我愿意在基层做一些具体事情。只要能把我国的航天事业搞上去,我就是死了也甘心。同志们,我们大家努力吧!"

1962年,703所成立,姚桐斌被任命为所长。这是中国唯一的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也就是现在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航天材料工艺研究所。

姚桐斌深知,中国航天事业要起步,钎焊合金是最需要的一个重要材料。当时,在没有国外经验和任何资料可借鉴的情况下,姚桐斌带领703所的同志们,争分夺秒,经过反复试验,竟然只用了不到2个月时间就生产出了高温钎焊合金。

紧接着,姚桐斌又面临一个新的问题:火箭发动机中的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3000℃以上的高温,容易烧坏零部件,引起事故。

当所有人都认为下一步研究很难继续进行的时候,姚桐斌大胆地将新研制的材料和工艺用于新型号的火箭上。这样一来,不仅使火箭发动机的高温大为降低,而且提高了比推力,增加了射程。

1963年,姚桐斌出国参加一个国际学术会议。英国和德国的冶金专家都问他:为什么当初放弃良好的科研条件和个人待遇而选择回到中国?

姚桐斌坦然回答说:"我是中国人,当年出国留学,就是为了学成之后去报效祖国。别看现在中国比较落后,将来一定会强盛起来的。"

从1960年至1965年,在姚桐斌的带领下,703所前前后后开展了500多个研究课题,80%都应用在了如今的火箭发射、卫星上天的事业上。几乎每一个课题,都填补了我国航天事业的空白!

1999年9月18日,姚桐斌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次年9月15日,姚桐斌铜像落成典礼在703所隆重举行,钱学森为此题词:"鞠躬尽瘁为航天,德昭日月感后人。"

近年来,我国航天事业发展迅速

正是因为姚桐斌等老一代航空人奠定的坚实基础,才有嫦娥、神州飞船上天,才使得今天的中国航空航天事业,一直保持国际先进水平,让我们向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