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中国26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 还有12%的城市正在收缩 拿什么拯救我们的城市?

中国26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 还有12%的城市正在收缩 拿什么拯救我们的城市?

时间:2019-09-22 10:49:05

相关推荐

中国26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 还有12%的城市正在收缩 拿什么拯救我们的城市?

我们首次听到“收缩型城市”的说法是在今年4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官网发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一文中。对此,业界对收缩型城市进行了诸多解读,而且大多都引用了同一组数据:城市正在收缩,占比高达12.1%!

这组数据来自于首都经贸大学教授吴康对中国城市人口数据的研究,利用-十年数据,从660个包括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市和县级市的样本城市中,识别出了80个“收缩型城市”,其中地级市24个,县级市56个。这些城市人口数据均少于,且连续三个自然年人口增长为负。

在这张地图中,一个黑点代表一个“收缩城市”,东北地区的黑点有的已经连成了线状,甚至在长三角和珠三角这样相对发达的地区,竟然也有黑点成片出现!

-中国收缩城市地图

这些城市为何收缩了呢?如果将“收缩型城市”按成因分类,大致能划分为以下几类:

1. 结构危机型收缩

最明显的就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收缩,比如甘肃玉门。玉门油田是中国最早的油田之一,从上世纪60年代起,随着油田工业发展,先后向全国各油田输送骨干力量10万多人、各类设备4000多台(套),被誉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而今,随着资源的枯竭,造成人口流失、住宅荒废,昔日辉煌难现。除了资源依赖,产业结构过于单一也会造成城市收缩,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东北地区。

甘肃玉门

2. 大城市周边的收缩

当今中国城市发展趋势已由城市间的“单打独斗”发展为城市群或都市圈之间的“组团竞技”,所以人口往区域中心城市流动的趋势也愈发明显,形成主要的“人口流入型城市”。大都市与城市群的“机会效应”,造成进城务工人员聚集,形成这些城市的竞争力。另外,在落户政策放宽的条件下,会进一步提升吸引力,却反而成为一些周边城市人口外流的强大“拉力”。例如被北京、天津包裹的三河,成都的“隔壁”都江堰都属于这类城市。

都江堰市

3. 欠发达城市的收缩

欠发达城市主要分布于我国的中西部地区,比如天长、汉中、洪湖。这类地区的居民,尤其是年轻人会主动追寻外部相对较好的生活环境和就业环境,结果人口流失也就不可阻挡,成为典型的“人口流出型城市”。

4. 边境偏远型城市的收缩

这类城市与第三类类似,也属于欠发达地区,但其主要原因是位置偏远、环境较恶劣,不宜居,造成了人口流失,比如额尔古纳、哈密、根河。

总体来看,城市发生收缩的原因很复杂,产业结构、地理位置、城市规模、政策因素等均能造成城市收缩,但是城市收缩不绝对都是负面的,比如积极转型产业升级的城市、走生态化道路的城市,利用科技技术代替传统生产中的大量人工,从长远看反而有益于城市更好发展。

尽管我国只有80个城市出现不同程度的收缩,有意思的是另一组数据,在中国,有26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一部分资源开采已经枯竭、历史遗留问题多;另一部分则是资源开发强度大、综合利用水平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任务艰巨。除去两组数据中存在的重叠部分,显而易见,哪怕这些地区目前还不符合吴康教授的“城市收缩”定义,相当数量的资源城市过度依赖某种不可再生资源,正面临着落入工业化落后、产业单一、难以转型的窘境。这在经济学中有一个理论叫“资源诅咒”,或被称作“富足的矛盾”。

德国鲁尔工业区

历史上的荷兰、德国鲁尔区,美国底特律,以及现在的委内瑞拉和中东地区,都经历了或正在经受,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资源产生和单一产业的困扰。也因此,资源型城市和经历收缩的城市的转型发展被视为一个世界性难题。

如何重生再发展?

发展的城市受益于资源,转型的城市受困于资源。中国有相当一部分资源枯竭型城市,在经历过前期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后,造成当地基础设施条件差,生态环境被破坏,居民生活质量得不到保障。生态问题、民生问题是政府的历史性欠账,完全靠市场解决是很困难的,政府应该更好发挥自己的作用,引导和帮助解决生态、民生问题。

以底特律为例,曾被冠以“汽车城”美名的底特律过去有185万人口,但工业衰败后市民不断迁出。在2000年至减少了24%居民,今日仅剩约70万人居住于此。将近20平方公里土地渺无人烟,大城市空了。这些闲置空间若不加以使用不止无助于重建底特律,更有治安上潜在的疑虑。

除了人口迁离,健康状况与食物质素也令人忧心。整个底特律售卖粮食的店铺,只有19%有出售美国农业部USDA认证的食品,56%底特律市民靠粮票(food stamps)换取食物,5名学生中就有1个体重超标,而心血管疾病是头号杀手。

底特律就是在如此不堪的状况下努力重生。面对城市“空洞化”,偌大的闲置空间,有人选择用绿色来填满它。城内的都市农田由初期的少于100个,增至近期的1400多个,年产约200吨的新鲜蔬果。这些“都市农民”平均每人每天吃2.5份蔬果,还有附带的经济效果。本来死气沉沉的地产市道有了起色,都市农田附近的楼价平均升了两成。

社区组织The Boggs Center to Nurture Community Leadership创办人Shea Howell说:“人们对城市农作以至食物系统的意识明显提升了,这里的人耕作不是为了做生意创品牌,而是为了重建小区...... 最令人感动的是,没有中央机构、政策的推动,全部是自发的能量。正因如此才能获得广泛认同和支持。这也许是我见过的最佳例子...... 这城市常被形容为无法无天,种种可怕的事都会发生,然而,这里的食物是在没有围篱的菜园培养出来的。”

起初只是数个邻居做起小型都市农庄,之后愈来愈多人加入,一个个小小区搞起来了,他们会互换粮食,也有聚餐活动,互相讨论种植经验与烹调小技巧。接着学校也办起较大规模的农庄,同一时间出现了大型的合作社。渐渐就形成了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当中的消费者与生产者的联结密切了许多,有任何意见都可以直接沟通反映。

与追求最大利益的跨国农产公司迥异,非牟利都市农场并不特别在意每季收成是否漂亮无暇,或适宜长期保存。少了利润的烦恼,农夫们更专注在如何使市民吃下刚摘下的新鲜农产品。一个崭新永续的食物分配系统慢慢发了芽。大幅降低的食物里程(食物里程的用意为计算食物由生产至到达消费者手上途经的距离,是作为评估食物对环境影响的参考数据),也减少因为长途运送导致食物耗损而要丢弃的浪费。

市民活动的努力,市政府都看到了。官方趁着这股风潮,底特律的公立学校展开了一项农业教学计划,包括授予45所学校的学子种植、加工、销售、以及煮食等技能。,通过的城市农业法规(Urban Agriculture Ordinance)鼓励市民继续耕种的脚步。

底特律的城市农场

底特律人不是单纯的以为人们很快就会搬回来,但起码要有点改善,为自己的城市加点分数。以城市农业重建市民对小区的认同感,提供健康、可永续的都市生态,总好过以前粗犷油污的工业都市形象。

归结起来,世界各国面对城市收缩,做法无非有三种:收缩城市、投资拉动和升级拉动。收缩城市策略,指的是把城市面积缩小,将民众集中到城市核心区,修复改造城市生态,打造“小而美”的精品城市。城市农业无疑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不仅能打造健康、永续的都市生态,而且解决了民生问题,促进社区建设,更重要的是能够形成新的经济模式,使城市重生步伐加快,逐步走上正轨。

后续的投资和升级配合亦必不可少,规划投资项目,比如投资进行资源枯竭城市棚户区改造。根据国家发改委地区振兴司的数据,70%的资源枯竭城市完成棚户区改造任务,累计改造2亿平方米,惠及近750万人。城市要想把量的缩减转化为质的提升,就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每个城市都应是独一无二的,坚持寻找自身优势,凸显自己的特色。如果只是照搬别的城市,未见得能在转型升级中成功。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