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词语||你可能每天都在说“梵语”

词语||你可能每天都在说“梵语”

时间:2023-03-05 06:35:22

相关推荐

词语||你可能每天都在说“梵语”

本文由微博@语言学人_梵语基础与历史语言学 组长原创,转载敬请联系她获取授权,感谢。

上一篇文章《当我们在谈论梵语时我们在谈些什》么?我们针对梵语的历史简单地做了介绍,同时也给大家推荐了相关的书目和学习资源。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也提到梵文对中古汉语的发展有着很深的影响,其中一项便是它向汉语输入了大量的外来词,可能你每天都在说的语句里便含有大量的汉化梵语词喔~

刹那、弹指、须臾

等、等一下,不是这个弹指啦!(图片源自网络)

以上三个词皆来自于梵语,“刹那”梵语为ksaṇā (क्षण), “弹指”梵语为acchatā(अच्छता),它们都是时间单位。印度《摩诃僧祇律》卷十七中记载:“一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豫,二十罗豫为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意思是24小时有30个须臾,1.2万个弹指,24万个“瞬间”,480万个“刹那”,由此推知“一刹那”是0.018秒,“弹指之间”是7.2秒,“须臾”是48分钟。而在不同经典里这些时间单位所代表的具体时间长短又有所不同。如《大毘婆沙论》关于时间的记载:“百二十刹那成一怛刹那。六十怛刹那成一腊缚,此有七千二百刹那。三十腊缚成一牟呼栗多,此有二百一十六千刹那。三十牟呼栗多成一昼夜”。唐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记》第二卷里则说“时极短者,谓剎那也。百二十剎那為一呾剎那,六十呾剎那為一腊缚,三十腊缚為一牟呼栗多,五牟呼栗多為一时,六时合成一日一夜。”至于其他经典里的时间单位换算过来是多少秒,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算一算啦~

方便

随处可见的“方便”一开始又是什么意思呢?(图片源自网络)

“方便”在梵语中为upāya(उपाय),按梵音为“怄和”。随着佛教传入中土,佛经译为汉语后流传至中国。“方便”即梵语“怄和”之义译。“方便”作为佛经用语时专指佛普度众生是所采用的方法、手段等,名词。《大集经》卷十一:“能调众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佛教里同时有“方便法门”一说,这是宣传佛教信仰、把握“真我”的法门,《法华文句》卷三里说:“方便者,门也;门名能通,通于所通,方便权略,皆是导引,为真实作门。真实得显,功由方便。故以门释方便,如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后“方便”在口语中演化出我们现在所常用的词义。“方便”一词是最早源自于梵语汉化还是原汉语用词后被借用于佛经翻译?这一问题目前在学界尚无定论。①

汉文中原没有“塔”字,其来源于梵语stupa (स्तूप),一开始译者将其音译为“萃堵波、私偷簸、佛图(佛屠)、浮图(浮屠)”等,其中以最后两词用得最多。“塔”在最早见于晋葛洪的《字苑》,据此推断这个词月产生于魏晋时期。葛洪《字苑》中“塔”的解释是佛堂、佛塔、庙也。《翻译名义集》卷七中“萃堵波”一条:“《西域记》云:浮图,又曰偷婆,又曰私偷簸,皆讹也。此翻方坟,亦翻圆㙇,亦翻髙显,义翻灵庙。刘凞释名云:庙者貌也,先祖形貌所在也。又梵名塔婆,发轸曰:《说文》元无此字,徐铉新加,云:西国浮图也。言浮图者,此翻聚相。戒坛图经云:原夫塔字,此方字书乃是物声,本非西土之号,若依梵本瘗(猗厉)佛骨所。名曰塔婆。” 可见一开始“塔”为佛教摆放死去之僧人舍利所建的建筑物,后随词义更迭,逐渐把所有尖顶塔型的建筑物都称之为“塔”。

后人重修之法门寺佛塔,原为存放佛指舍利之地(图源自网络)

世界

“世界”这一词源自于梵语lokadhatu,loka,词源是“毁坏”义,dhatu意为层、部分,词意为可毁坏的部分,用以表示日月照临的区域,即佛教中所说的以须弥山为中心的四大洲,名为一小世界;又可泛指宇宙,如三千大世界(娑婆世界)。

娑婆世界组织示意图(图源自网络,请自右向左阅读)

“魔”原是梵语Māra(मार)的音译“魔罗”的略称,其原意为“扰乱”、“破坏”、“障碍”等。按印度古代神话传说,欲界第六天之主波旬(Pāpiyas)经常率领着他的魔民残害人命,阻碍人之善事。在佛教的典籍里还记有他竭力阻挠、诱惑释迦牟尼撑到的故事,因此在佛教里,一切烦恼、疑惑、迷恋等妨碍修行的心理活动都被称之为”魔“。《婆娑论》卷四十二里:“问曰,何名为魔?答曰,断慧命,故名魔。复次,常行放逸害自身,故名魔。”早期并无“魔”一字,故早期的经纶将魔罗译作“磨”,后梁武帝将“磨”从石改为从鬼,作“魔”。②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