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CTS】刘又宁:抗感染药物PK/PD理论的临床应用

【CTS】刘又宁:抗感染药物PK/PD理论的临床应用

时间:2021-05-27 06:38:52

相关推荐

【CTS】刘又宁:抗感染药物PK/PD理论的临床应用

CTS大会发言第二段A会场第一位演讲者是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前主任委员、解放军总医院的刘又宁教授,他在感染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刘教授长期从事呼吸衰竭、呼吸系统感染和支气管哮喘等方面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为我国临床呼吸病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今天,刘又宁教授的讲题是《抗感染药物PK/PD理论的临床应用》。

如何用好现有的抗菌药物,延缓细菌耐药的发生,是当今临床的迫切任务。PK/PD理论有助于优化抗菌药物给药方案、提高疗效、减少毒副作用,并能防止耐药菌株产生。

有些细菌存在天然耐药,例如,铜绿假单胞菌对替加环素耐药就属于天然耐药。但大部分耐药是抗菌药物的筛选作用所致,药物杀灭敏感菌株,留下耐药菌株,或菌株发生突变。很多人认为,细菌耐药主要在亚MIC药物浓度下发生,其实临床上这种情况并不多见。当组织药物浓度位于防耐药突变选择窗(MSW),即防耐药突变浓度(MPC)和MIC之间时,抗菌药物敏感菌株被抑制,但不能抑制发生第一步突变的菌株,这时耐药菌株亚群选择性增殖,容易发生耐药。

在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中,不同种类的药物对同一种细菌T>MIC值的要求是不同的,同一种药物对不同的细菌也不同,T>MIC值不是一个固定的概念,它应随药物和(或)细菌而改变。使T>MIC最大化有3个原则,即药物、剂量和持续时间。具体包括:①选择PD优异的抗菌药物;②选择安全性高的药物;③增加每天用药次数;④ 增加每次使用剂量;⑤ 延长每次用药的持续时间。

研究显示,对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增加给药次数较增加每次给药剂量更高效。增加持续输注时间能明显延长T>MIC的时间,但如果药物在溶液中不稳定,则不适合持续输注。

浓度依赖性药物应如何应用?目前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用法比较确定,即日剂量一次应用,无论半衰期长短。这种用法下,药效升高,药物毒性降低,因为耳蜗细胞和肾上皮细胞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摄取存在“饱和”现象。喹诺酮类药物的毒性具剂量依赖性,对于长半衰期的喹诺酮类药物,最好一天用一次;短半衰期的喹诺酮类药物,考虑到其毒性,目前认为还是应该分次给药。

最后强调,熟悉PK/PD理论,更好发挥现有抗感染药物的作用与潜力,延缓细菌耐药发展,是从事抗感染治疗医生们的当务之急。

“医客”会议直播现场报道。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