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2.白话庄子——逍遥游(1)

2.白话庄子——逍遥游(1)

时间:2023-07-13 10:12:47

相关推荐

2.白话庄子——逍遥游(1)

作者:杨本枢

庄子年轻时喜欢到各地游览,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

他出生在山东、河南交界的宋国蒙县,是当时的中原地区,属于政治、经济、文化都较为先进的地方,这样的地方自然是官员圆滑,百姓精明,少了一些淳朴民风。

庄子不喜欢这样的生活环境,他向往那种民风淳朴,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所以,庄子二十多岁就开始漫游诸侯各国,最东端去过吴越之地,即现在的江浙一带,最西端去过秦国,最北端去过燕国、辽东一带,司马迁评价庄子“其学无所不窥”,也是基于庄子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缘故,庄子既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又有着钻研各诸侯国名家、大家思想的积淀,这样的成长环境铸就了庄子不同于常人的性格特点,那就是庄子喜欢用寓言故事来讲明道理。

老子喜欢“正言反说”,庄子不是这样,庄子从不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庄子的观点都暗含在寓言故事里面,听故事的人自己去领悟吧!

他拒绝国君的邀请用的是寓言故事;他痛斥贪官酷吏用的是寓言故事;他和知己谈论哲理用的是寓言故事;他和普通百姓聊天也喜欢运用寓言故事。他所讲述的寓言故事都是天马行空,毫无事实依据的,称得上极度夸张。用现在的观点来看,就是一个整天胡说八道的神经病。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却能够用各种不着边际的寓言故事将生活中隐含的道理表达出来,并且是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观点。

现在学界认为,《庄子》一书真正是庄子自己写的文章只有内篇的7篇文章,通读完全部33篇文章以后,会发现全书最有文采的部分就是内7篇,最难懂的文章也是内7篇。其他的20多篇文章和当时诸子百家的文章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阐述道学思想的《尹文子》《淮南子》还有《韩非子》等等。

现在许多学者认为庄子的文章行文汪洋恣肆、瑰丽奇特,一方面是受《史记》的影响,司马迁在《史记》中就是这样形容庄子的文笔。司马迁说“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另一方面是内7篇的语言风格完全不同于古代、近代、现代各种语言表述风格,它就是庄子独一无二的表述风格。

举个例子,庄子有段著名的“方生方死”论,是探讨天地万物起源的观点,庄子不直接说,而是绕着圈说,没有深厚的文字功底,对庄子不太熟知的读者会被这段文字绕晕的,而这样的表述在内7篇里比比皆是。

《齐物论》有段精彩表述: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大意思,一个生命的出生意味着死亡会来到,一个生命的死亡意味着另一个生命的诞生;一件事情可以做意味着有不可做的事情,一件事情不可做意味着有可以做的事情;一个正确的观点意味着会有错误的观点,一个错误的观点意味着会有正确的观点。)

为了准确而深刻地解读庄子文章隐含的晦涩道理,我打算采用问答体的形式解读庄子。以庄子的弟子蔺且的名义询问,以庄子的名义解读。

蔺且追随庄子十多年,同庄子一道南去楚国,东至吴越,北到辽东,将庄子一路上的言论详细记录下来。对于庄子的言论,蔺且有些地方能够理解,有些地方是一知半解,每到夜晚时分,蔺且就会将心中的疑惑向庄子和盘托出,期待老师能够解释明白,庄子对于这个徒弟十分喜爱,对于徒弟的疑问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一天又是深夜时分,蔺且和庄子讨论起庄子著名的《逍遥游》。

蔺且问道“老师,您为什么要写《逍遥游》呢?”

庄子慢悠悠地回答“蔺且啊!你跟着我也到过不少邦国,了解不少风土人情。那些王公大臣们穿的是绫罗绸缎,吃的是山珍海味,这种奢华的生活真得使他们快乐和自由吗?”

蔺且说“愿闻其详。”

庄子凝视着远方,思绪好像飘到了王公贵胄的府邸,钻入那些大臣们的心里面。他思索了片刻,才说道“这些人表面上看似呼风唤雨,耀武扬威,实则每天要面对着君王的质询,心底里战战兢兢,深怕出现丝毫纰漏。不仅如此,他们还要提防同僚们的算计,深怕一不小心就被同僚们送进坟墓了。”

庄子停顿了一下,对着蔺且微微一笑,接着说道,“我俩在楚国的时候,整天和那些普通老百姓相伴而生,这些普通的百姓虽然穿的是葛麻织就的粗布衣裳,有些甚至是衣不蔽体;吃的是粗茶淡饭,有些甚至是食不果腹。但是,他们生活的非常快乐呀!他们不需要谄媚官员,邻里间没有勾心斗角,唯一的烦恼就是受饥饿与寒冷所困。”

蔺且似乎有所明白了,继续问道“老师,那些普通百姓是否称得上‘逍遥’二字呢?”

庄子摇摇头“逍遥的真谛不是这么简单。逍遥的最高境界体现在心灵的自由自在上面,人的形体总是受到各种各样的条件限制,做成一件事情也需要借助于各种环境和条件,远远达不到逍遥的境界。”

蔺且一听这话,赶紧问道“老师,您在《逍遥游》开端提出的‘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是否就是针对人们心灵的形象比喻呢?”

欲知庄子的回答,敬请欣赏下一讲。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