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泾县 黄田村——归航的不系之舟

泾县 黄田村——归航的不系之舟

时间:2024-04-13 14:24:25

相关推荐

泾县 黄田村——归航的不系之舟

黄田村,位于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榔桥镇。这里四面环山,俨然世外桃源。始建于北宋嘉祐年间,距今已有千年历史。这里是朱姓聚居地,与理学家朱熹同宗共祖,以儒商并重而鼎盛于清朝。昔日黄田富商巨贾云集,财富甲于一邑。这里历代文风昌盛,人才辈出。

洋船屋全景。这条建于道光年间的船,船头向北呈尖角状,院墙将河水分为两股。院墙上开这空花漏窗,船边有院门,依石阶下河。

四周峰峦起伏,溪流潺湲。先人依山造屋,傍水结村。整个村庄,是一艘船的模样,承载着爱与希望,温暖和祝福。

炊烟袅袅,是一种久违的乡愁。遥想童年的故乡,每当清晨或者黄昏,家家户户的屋顶上便升起炊烟,那是呼唤贪玩的孩子,该回家了。

村口石板路边,晴川叠翠,立一块石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田村古建筑群(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5月25日,安徽省人民政府立。

黄田村依凤子河和马冲河交汇的地形而成船形,黄子山、凤形山高耸而起形成屏障。整个村庄好像依偎在大地怀抱,如同一艘远航的船舶靠近温暖的港湾。

大树后面,就是黄田村崇德堂的后墙,尖角是黄田村的船头。

崇德堂,又称“义园公敞厅”,俗称“六房”,由朱庆彩、朱绍陈父子建于清乾隆年间。院墙依凤子河和马冲河的走向呈尖角形,为整个黄田村船型村落的船头。

村内巷道交错,寻找着归宿。阡陌纵横,是不同的追寻。

荣禄大夫第,又名“裕怡堂”,朱宗潘、朱子典父子建于道光年间。原建筑三幢两进,现存正厅后进五开间和九间边屋一幢,院门前临凤子河,河边有照壁墙。

门枋与面墙相偏约10度,此为居室风水之讲究。

九间边屋。

九间边屋沿街面,斑斓而沧桑。

九间边屋内即是朱子典故居,原貌已失,木构风韵难在,惟柱础值得一观。

柱础。

柱础,瓜棱形。

凤子河水清洌缠绵,一边是石板路上跫跫足音,一边是苍老的岁月在叹息。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思慎堂。由朱庆霞与儿子安润公,孙子朱宁苞、朱宁荪建于清雍正、乾隆年间,现保存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

思慎堂主体为三座并列的大屋,一字排开,墙面是精致的水磨花砖。水磨花砖在其它地方较难见到,是泾县特有的传统建材。

河边一棵300年的皂角树,探身前倾。像是眺望离家的游子,又如等待未归的亲人。

思永堂。是黄田朱家上五房中的五房朱庆周、朱安邦父子建于清乾隆年间,

墙面是特有的水磨画砖,房舍一字排开,正中入口内凹至脊檩下,庄重森严,颇有官派作风。

情人潭,想必是生活在五味杂陈的城市人想出的香艳名称。在涓涓细流白璧无瑕的荡涤下,显得渺小而含俗念。

流水不息,时光飞逝,村庄依然停泊原地,将前人的艰辛,家族的兴衰,与后人娓娓道来。

培风阁,在凤子河的南边。始是明末清初族人朱世美,捐田一亩九分开创的学馆。后来就读的人多了容纳不下,茶院公第二十六世的朱武勲又购买一片坡地进行扩建。如今这里仅剩下荒芜的实验楼,当是黄田民族资本家朱幼鸿于19创办的泾县私立培风学校余脉。物是人非,但先人崇文重道的精神已传播后世,永不泯灭。

船形的村庄里,常遇船的意象。这片竹林,更像桅杆。

敬修堂。是朱家上五房中四房朱庆霦(bin)在雍正、乾隆年间所建。原为五纵四进特大建筑群。现存三座并列大屋约4500平方米。

门厅,向内凹进。曾经的高门大户,现在是寻常人家。

敞厅宽广明亮,金柱挺拔,月梁壮硕。这里涌出清道光年间正一品光禄大夫朱宗凑,现代音乐家朱践耳,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永军。

柱础。

柱础。

聚星堂。建于清雍正至乾隆初年,是朱武勳、朱武烈兄弟住宅,现存面积1500平方米,朱武勳生五子,称“上五房”。

黄田村住宅朝向并无固定,大多面朝路口。村里的主道路是闭合的船身形状,建筑依道路的延伸铺陈。这片水磨花砖的大宅是旗峰公家庙——本立堂,坐北朝南,花砖门墙,麻石门坊,前后四进,计五开间。位于凤形山下的龙脉上。

旗峰公家庙——敦睦堂,外八字大门,內凹,二迭式马头墙。

抱鼓石底座刻麒麟、花卉图案。

旗峰公家庙——敬义堂,位于三堂的最西侧,呈阶梯式布局。一字前墙,大门內凹。

从凤形山下的小道蜿蜒而行,行人稀少,耳边只有天籁的声响。山脚下的农田里,庄稼已经收获,农人又重新灌水薅土,准备下一次的播种。自给自足的生活优哉游哉,正满足先贤们渴望的天人合一的愿望。远处白墙黑瓦鳞次栉比的古屋,缭乱着天际线,那就是黄田最具盛名的洋船屋。

洋船屋又称“笃诚堂”,是朱一乔、朱宗怀父子为孝敬八十岁的老母亲,道光初年依地势设计建造的。外墙依地势和马冲河的走向曲折变化,自然天成。

白色粉墙,麻石门坊。低调的入口,含蓄内敛。洋船屋现存面积3800平方米。每一片砖瓦,都凝聚着先人的生活智慧。

走在近处,只觉高低错落,顺势起伏。

院中的屋宇方向其实与“船体”相反,“船尾”部分是庭院,院门向南,依次排列着四进大屋。第一进是“笃诚堂”。地面是卵石铺就的广场,前方五开间水磨花墙,正心内凹,二迭式马头墙。宣派风韵扑面而来。

檐枋上陀墩木刻,尽是博古架文房四宝之类,反映了宣徽一代生生不息的文脉。耕读传家,是不变的圭臬。

天井,宣徽建筑的眼睛。在这里,光线有了具体的形状,有了明晦,有了变幻莫名。第二进前厅为敞开式,两边山墙同前进连接。屋内有长方形天井,敞厅较小,两边共有4间正房。

倒爬狮撑栱,仙人手执如意。

撑栱。

撑栱。

瓜棱柱础。

回望来处,阳光明媚得炫目,老妇人颓然坐在门槛上。守着这一份家业,她似乎已不堪重负。全然不过问往来游人的随意出入。高墙朱门的阴影里,有着不为人知的沉重。

侧厢。

暂别洋船屋,因为苏轼有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远处的象山上,建有观景平台,从那里,可以一揽洋船屋全貌。

洋船屋,船头院墙略高,正溯流而上,承载爱和希望。

洋船屋船头,马冲河分流而下。

院上上的隐窗,浸透着匠人辛勤的汗水。

马冲河上的石板桥,恰如登船的跳板。

石阶从墙壁上悬挑而出,又如下船的舷梯。

建筑之间有巷道沟通,形拟船仓内部通道。

马头墙高出其它屋脊,正是洋船驾驶室的楼舱。

大地苏醒,满目青山。黄田村依偎在母亲温暖的怀里,正安详地沉睡。

太史第。

谷裕堂。蓝天之下,屋檐划分出线条,先人们以此为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当阳光透过木棂小窗,照耀在堂前,又是新的一天。

象山把门,是黄田风水中的重要环节。上世纪六十年代,正值“深挖洞广积粮”之时,中国人民解放军正规军在此建设了大型军事工事。这里的内陆环境,安宁的氛围,使象山平添了神秘之气。

象山军事工事并未开放,这个总面积达两万平方米的人防工程内包含指挥系统、作战区、仓储区、生活区、油料保障区、水库、停车场和一个篮球场。四十年过去了,黄田人依然平静地生活在祖先选定的这块风水宝地上。但安不忘危,象山里的洞体更像是一种警示。

黄田古村,一处未被污染的村庄,一片宁静的天空,一抹翠绿,一艘靠岸的航船停泊在港湾。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