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庄子《外篇之马蹄》9.1

庄子《外篇之马蹄》9.1

时间:2022-10-23 05:14:21

相关推荐

庄子《外篇之马蹄》9.1

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齕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虽有义台路寝,无所用之。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馽,编之以皁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筴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陶者曰:“我善治埴。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钩,直者应绳。”夫埴、木之性,岂欲中规中矩钩绳哉?然且世世称之曰:“伯乐善治马,而陶、匠善治埴、木。”此亦治天下者之过也。吾意善治天下者不然。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曰天放。

<白话>

马,蹄可以踩踏霜雪,毛可以抵挡寒风,饿了吃草,渴了喝水,高兴了就举起蹄子跳来跳去,这是马的真实本性。即使给它高台大屋,也没有什么用处。等到伯乐出现,说:“我很会训练马。”于是为马烙印、剪毛、削蹄、套上络头,再用绳索把它们串联在一起,关进木棚做的马槽中,这时已经有十分之二三的马死去了;然后又让这些马饿着、渴着、疾行、奔跑、排整、列齐,前有衔勒的痛苦,后有鞭策的威胁,这时马已经死了一大半了。陶工说:“我很会整治陶土,圆的合乎圆规,方的合乎方矩。”木工说:“我很会整治木材,弯的合乎曲钩,直的合乎准绳。”陶土与木材的本性,难道是想要合乎圆规、方矩、曲钩、准绳吗?然而世世代代的人都称赞说:“伯乐很会训练马,陶工、木工很会整治陶土与木材。”治理天下的人所犯的过错也是如此。我认为善于治理天下的人不会这么做。百姓有他们一贯的本性,织布而穿,耕田而食,这是说大家都处在共同的状态。浑然一体而没有偏私,就叫做效法自然。

<解读>

所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原是一句人人传颂的美言,但是读到此段描写,不免调整观点,从马的角度来重新思考,此例可明显看出道家不以“人”为中心的立场。马有自然的天性,然而因为伯乐要区分马的好坏,激发其潜能,反而使许多马惨死,对马实在是一种灾难。马训练了之后,要烙印、剪毛、削蹄、套上络头,还要限制它的自由,为人所用。我们也可以引申,有些人是千里马,所以也为人所用,而为人所用,就要有很大的牺牲。

本段用三种比喻,伯乐识马、陶工整土、木匠治木,来说明治理天下的人,虽然有远大的目标,却因此导致百姓无法做到无私,因而造成贫富不均,以及各种不平等的现象。庄子主张人在自然的状态下,可以过得比较自在,但是人类社会无法始终维持在小国寡民、科技不发达的状态,所以道家要面临的课题是:科技或文明的发展,是否也是出于人性的能力?因为人原本就具有聪明才智,无法限制其发展,完全不用是不可能的,所以之后《天下》篇中提到“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然而,机心不也是一种本能?也就是说人的本能,是否也包含使用自己的聪明以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生活?如果是,又该如何判断怎样才是违背本能的?所以,要人无知无欲是与事实不符的,一旦开发聪明之后,就要确定一个方向,亦即明白《齐物论》中所说的“未始有物”,使一切成就都不会干扰内心的平静,这也是最高的理想。

“同德”是大家皆未失去所得,所以都处于共同状态。“天放”是“放天”的倒语,因为这里谈到“善治天下者”,其表现应是仿效自然。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