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国科情怀谷】稻花丰年:中华民族精神写照 东亚民族文化源流

【国科情怀谷】稻花丰年:中华民族精神写照 东亚民族文化源流

时间:2021-05-21 15:33:47

相关推荐

【国科情怀谷】稻花丰年:中华民族精神写照 东亚民族文化源流

七八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祖就在南北许多地方种植水稻,今日有迹可寻的就有浙江余姚河姆渡、河南渑池仰韶村、安徽肥东大陈墩、江苏南京庙山以及湖北京山、武昌等地。随着时间的推移,稻子在食品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先秦时, “麻、黍、稷、麦、菽”的五谷之中还没有稻米,而到了汉代以后,人们就用“稻”取代了“麻”。至唐宋时,稻米上升到了主粮之一的地位,尤其是南方,成了人们热量的重要来源。宋代的王应麟所作的儿童教材《三字经》则将“稻”置于首位:“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因稻米之于人们生活的重要性,自然地,就进入了日常的语言甚至文学之中。成语、俗语中,常用稻米作比喻,如“偷鸡不着蚀把米”、“生米煮成熟饭”、“等米下锅”、“米珠薪桂”、“巧妇难做无米之炊”、“不为五斗米折腰”、“粒米束薪”、“柴米夫妻”、“开下门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等等。诗词中,以稻禾为描写对象的作品亦比比皆是。如唐代杜甫《秋兴八首》中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的诗句,白居易《春题湖上》云:“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宋代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道:“饼炉饭甑无饥色,接到西风熟稻天”,辛弃疾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所述则更为生动:“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稻米相对于其它谷物来说,属于精细之粮。旧时,即使是南方,普通百姓的家庭也不是天天能吃上白米饭、喝上白米粥的,大都要掺进许多瓜菜或其它的粗粮。至于北方,一般家庭难得吃上一次米饭。“非婚丧节令,恒不轻用。”封建社会,给皇宫的贡品中列有品质优良的稻米,却从没有麦、豆之类的粮食。所以,盛产大米且经常吃到米的地方,是被人羡慕的,苏杭所代表的江南之所以被人们赞为“人间天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是“鱼米之乡”。

稻米对于中华民族一些风俗的构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甚至说,是决定风俗形态的重要元素,倘若没有了由糯米粉做成的“汤圆”,很可能就没有“元宵节”的产生;如果没有糯米做成的粽子(古代称角黍),就不会将端午节和祭祀屈原联系在一起;若没有“乌米饭”,“中元节”中则不可能有给先人供奉米饭的仪式,等等。

水稻的种植对于民族精神和品格的形成,其作用更加不可估量。从耕耘、育秧、插秧、薅秧、浸水、晾秧、收割、脱粒、晒谷、储藏、舂碓,等等,要付出极其艰辛而细致的劳动,农民们从清明时节下种到中秋节左右收割,没有一天得闲,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滴汗水,一粒粮食”。唐代诗人李绅的诗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真实地写照了水稻种植劳动的艰苦,而没有丝毫的夸张,所以,他用“悯农”为这首诗的题目。我们的先祖自将野生水稻驯化成庄稼之后,一年一年的种植,直至现在,几千年中便养成了我们这个民族勤劳、踏实的品性。

水稻的成长,水是必备的条件,但也不能多。没有水,禾苗枯死;水多成涝,又会将稻禾淹死或将就要成熟的稻谷泡烂。而无论是灌溉,还是排放,都不是一家一户就能做到的事,而需要一个村庄,甚至一个地区,全局一盘棋,大家齐心合力地去做,才能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因为一家一户不可能隔空引水或排水。于是,为了生存和生活得更好,人们便自觉地团结互助,睦邻友好。而长此以往,也就养成了我们民族克己奉公的集体主义观念。

南方雨水丰沛,有着天然的稻谷种植的良好条件,随着稻作技术愈来愈成熟,种植的面积便越来越广,于是,不但南方的人口不断地增长,还使得大量北人南迁成了可能。为什么北宋以前的中国人口从未超过6000万,而此后人口不断增加,到清朝末年竟达到了4 亿多,应该说,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南方水稻种植面积的扩大。北方人口的不断南移,造成在明之前先进的北方文化全面地向南方输入,并和南方本土文化相结合,从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长江文明。可以这样说,没有水稻,也就没有了长江文明;而没有长江文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无疑少了重要的一块。

在我国的古代,文明输出的路线,影响深远的除了“丝绸之路”之外,还有“水稻之路”,前者往西,后者往东,“水稻之路”的输出国主要是朝鲜和日本。按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社会发展规律来衡量,“水稻之路”对于输入国的文化影响更大,为何这两个国家自觉地奉行中国的儒家文化,能从这里找到部分原因。

由上述可知,“水稻”不仅仅是一种农作物,种植水稻更不能看作是一种普通的农业劳动,因为它们在构建中华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对东亚民族的文化产生过良好的影响。

从民生的角度来看,“水稻”在今日仍然要承担着养活7亿中国人的任务,它的盛衰事关国家的安全与社会的稳定,因此,无论是从文化还是从经济的方面来看待水稻,我们都要予以高度重视,必须大力传承与弘扬稻作文化,要不断提高水稻的产量与质量。

作者:严海波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