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书馆|上海辞书出版社:藏书家院里的书楼(下)

书馆|上海辞书出版社:藏书家院里的书楼(下)

时间:2023-12-12 21:03:36

相关推荐

书馆|上海辞书出版社:藏书家院里的书楼(下)

上海辞书出版社:藏书家院里的书楼(下)

文|韦力

我请友朋老师拿出几部珍本来让我开开眼,他给我看的第一部书是《入注附音司马温公资治通鉴纲目》,这是一部元刻本,上面钤有徐乾学的藏章,传世楼的藏书而今流传很是稀见,在这里竟然能看到他藏的元刻本。该书的后面还有陆沆的跋语,陆沆说他是在道光四年十月,从黄丕烈手中得到的该书,这是段有意思的掌故。陆沆的《嘉趣堂书目》稿本现藏我的书斋,是拓晓堂先生所赠之物,可惜没在手边,否则应当从上面查一下辞书社所藏的这部陆沆旧藏是否著录在了那个书目之内。

《入注附音司马温公资治通鉴纲目》

陆沆跋语

看到的第二部书,则是宋宝祐年间大字本的《通鉴纪事本末》,此书虽是残本,然而书后有杨守敬、叶德辉和缪荃孙的长跋,仅这三跋就为该书增色不少。在这里还看到了一卷唐人写经,从纸张和字体上来看,应当是中唐之物。另外,还看到一部梁启超的手稿《财政原论》,梁启超关于财政方面的手稿我也藏有一部分。如此想来,自己真跟辞书社有缘。

宋本《通鉴纪事本末》杨守敬跋

梁启超稿本《财政原论》

唐人写经

友朋老师又拿出一函张闻天的手稿让我欣赏,他向我介绍说,这就是张闻天翻译房龙的名著《人类的故事》,张闻天把书名改为了《西洋史谈话》。张闻天原在中华书局做编辑,后来想到美国去留学,因为没有钱,就向中华书局借钱。美国回来之后,张闻天就翻译了房龙的这部书,可能是想用这部翻译稿来抵他当年的借款。但后来,这部书稿没有出版,原因可能是商务印书馆已经出了该书的翻译本。

张闻天稿本

我在这里还看到了舒新城的日记,这些日记有很多本,是用大小不一的纸本书写而成者。而最有意思者,还有几本日记是写在空白的日历上,这确实是难得的史料。

舒新城日记

在另一层书库内,我看到了大量的教科书,友朋老师介绍说,教科书是辞书社的一大特色收藏,这部分收藏也同样的全国第一,现在有2万多册,从舒新城就已经开始专收此类出版物,这是因为当年中华书局成立之时,就是以教科书起家。当年收藏很多教科书的主要目的是做为出版参考,而这些收藏的基础,是源于舒新城在南京从一位“红眼老头”手中买到了一大批。友朋老师说,其实商务印书馆收藏教科书也很多,但是后来商务的图书馆被日本人炸了,所以中华书局的这份收藏就成了国内的最大一份。现在来辞书社查看资料的很多学者都是从教科书来下手,以此来研究当年社会的政治、经济。教科书在当年被视为“兔园册子”,很不受人重视,没想到现在成了极有价值的史料,看来收藏观念的超前极为重要。

教科书专藏

光绪二十七年的教科书

我在这里还看到了《辞海》的底稿,这当然是极其珍贵者,因为《辞海》太有名了。三十多年前,我为了能够买一部《辞海》的缩印本,也是攒了几个月的钱,才将其拿下。后来,又出了一套三本的大字本,价格也贵了几倍,那也是我很想拥有之物,而今看到了这部书的原稿,那种亲切之感难以形容。巧合的是,在此之前的几天,我在某个拍卖会上看到了当年不同的名人给《辞海》题写的书名,如果能将这些物品归了辞书社,那也算得上是延津之合。

《辞海》底稿

各种《辞海》题名

盛放这些教科书的书架跟那两个楼层又不同,这是一种高大的铁木结合书架,友朋老师介绍说,这也是民国年间定制者,他还指给我看当年制作厂的标牌。这些书架为了便于取放,在长长一排的中间会留出一个可以过人的空当,这是一个巧妙的设计。我自己的书架虽然没有这么长,但是从每一排之间绕来绕去,也确实费力,如我的书架中能够设计这么一个过门,这在取放过程中,就便利了许多。

空当下行走,游于书海

而这种便利在这个书架中还不止一项,因为我注意到这些书架的上方安装着一个铁管,而铁管的一头搭放着同样用铁管做的楼梯。陈韵兄过去把那个楼梯拉动让我看,原来书架上的铁管是作为楼梯的导轨之用,这样在取放上层书时就便利了许多。这个设计确实很巧妙,因为把铁管放在上层既不占地方,也容易搬放楼梯,同时还不会伤书,看来当年设计这种书架的人极其用心。

这种梯子很实用

书库参观完毕之后,几位老师请我到会议室一坐,回味着刚才看到了那么多的难得之本,真让我有目不暇接之感,一家出版社能够藏这么多的善本,在国内与之能够媲美者,我觉得只有中华书局。虽然辞书社的藏书也本来就是中华书局的旧藏,但是因为历史原因,现在将其分为了两家,而两家的收藏又同样是如此的有质量,这让我也只能是感慨过去的分分合合故事。

何东旧居铭牌

聊天期间,刘毅强先生派人来告诉我,已经安排好,可以去参观何东旧居。这处旧居从外观看,设计有些特别,向南的部分是高大的罗马柱,然而进门处却改在了侧边,我觉得这是后来使用者的改造方式。管理人员带我走进楼内,首先看到了里面楼梯的设计,这种设计颇有韵味,跟里面的走廊分隔,很是和谐。

高大的罗马柱

来到二楼,无意间看到了一个兵马俑摆在了门口,不知道这有何寓意,但它却构成了土与洋、古与今矛盾的统一体。友朋老师推开了一个大房间,让我注意顶棚的设计,我端起相机就拍照,没想到从里面追出了一位女士质问我为什么随意拍照,我马上向她解释,自己所拍只是屋顶,并且拿出相机请她查看。这位女士的怒气引来了管理人员,我马上向其表示了自己的歉意。这个小插曲丝毫没有影响我的心情,我只是在想,当年何东先生在上海时是否也藏书,如果他藏书的话,那在这个楼里哪一间才是他的藏书室呢?

何东旧居入口处

芷 | 兰 | 斋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