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211高地之战——从失败走向胜利的教材》概述篇之5: 不能小视的胜利

《211高地之战——从失败走向胜利的教材》概述篇之5: 不能小视的胜利

时间:2021-03-20 02:12:16

相关推荐

《211高地之战——从失败走向胜利的教材》概述篇之5: 不能小视的胜利

211高地,出名于丢失哨位和人员,所以,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在系统研究211高地作战之前,提到211高地,脑海里立即浮现出的是丢失阵地、丢失人员、伤亡过大。所以,议论多的是对流血牺牲的叹息、对指挥失误的责备与抱怨,还有一直说不清楚的责任与是非。

在我系统研究211高地之后,深深感到,211高地之战的胜利和功绩被埋没了、被小视了!

不论是在网上还是在部队内部,很少见到论述211高地之战的胜利与功绩的,而研究211高地之战对我军未来边境作战启示的就更难找到了。

在各级的轮战总结中,对211高地之战的功绩以及对后来的启示也写的不多。

多年来,在网上一片抱怨声的同时,六十七军的老同志们也在极力地维护老部队的荣誉。最为突出的是“粟戎生谈1985年六十七军211高地作战”。这一篇访谈,给我们提供了许多过去不知道的上层情况,尤其是粟戎生参谋长对当年指挥情况的反省,是我们今天研究211高地之战的重要资料,但是,遗憾的是,他们仅仅以“维护67军参战官兵的整体声誉,尤其是安慰捐躯疆场战友的英灵”为访谈的出发点,他们说的多的是对责任与是非的说明、辩解,而对211高地之战的功绩尤其是对整个老山轮战和未来边境作战的启示说的不多。

我认为,必须全过程认识与研究211高地作战。

全过程的看,211高地作战不仅是丢失211高地的“5.31”战斗和反击未果的“6.11”战斗,还有反击胜利的“9.8”战斗,还有“9.8”战斗之后,三个集团军接替进行的长达两年时间的坚如磐石的坚守作战。

全过程的看,211高地作战,有败有胜,但是,总体上是一个胜仗!

因为,最后的结局是胜利。

因为,更长的时间是胜利。

这样全面的认识211高地作战,并不是为了扩大我们的胜利。而是因为,了解历史,必须全面,必须真实。只看到胜利是片面的,只看到失败也是片面的。还因为,研究历史,全面才能准确。把同一时期、同一对手在同一地点的失败与胜利,全面地进行对照研究,才能准确的认识胜负的原因,才能更加全面、准确的认识历史的经验教训,才能得到更加全面、准确的启示。

全面的研究211高地作战,重要的还不是胜负问题,重要的是从失败到胜利的轨迹、原因与启示。尤其不能忽视211高地之战以鲜血、泪水和怨气给未来边境局部战争带来的教训与启示。

211高地,可歌可泣的精神高峰

211高地曾经失守,曾经给越军的宣传提供机会,但是,那些以血肉之躯英勇拼搏的一线官兵永远是我们敬仰的。同时,那些后来为211高地的坚守和保障付出大量心血的各级指挥员,包括在前期作战中有失误和责任的指挥员,他们的精心与任劳任怨也是应当赞赏的。

当年上211高地的人,他们上去之前,包括军工每次前送物资之前,都明明白白知道,他们时时刻刻与死神相伴,但是,他们却都义无反顾,他们真的置生死与度外了。

1985年5月31日,第一次反冲击时的突击队长刘海洋在日记中记到,在他们反冲击出发之前,团副参谋长在动员中就明确的说到:“死要死在阵地上,倒下爬也要爬上去。”刘海洋在战斗动员中也讲到:“死我们要死在高地上……”

刘海洋日记片段之一

刘海洋日记片段之二

从“5.31”战斗到“6.11”战斗,虽然在战术和指挥协同方面有许多明显的问题,但是,三十年以后的今天,我在收集整理和分析网上那些战斗经过的时候,多次为我们的英烈们的前赴后继而落泪。

刘海洋、刘占忠,他们能够从211高地活着回来就已经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功臣了,可是他们却积极地再次冲向那个九死一生的“死亡地带”。

沈听雪的文章中讲到:“6月1日凌晨,身负重伤的江玉平也爬上了211高地。他在冲击途中负伤后,本来距离出发的255高地只有约70米,完全可以原地等待救护人员前来抢救。但江玉平觉得自己熟悉211高地,那里的战斗需要他,因而以顽强的毅力拖着断腿咬牙向前爬进。由于疼痛和失血过多,他不知昏迷了多少次,但每次醒过来后又继续向前爬。足足爬了近8个小时,拖出了一条200多米长的血路,终于爬上了211高地。当刘海洋等人把江玉平救到石洞中后,江玉平断断续续地交待了高地上的一些情况,又命令6连6班唯一冲过来的战士徐志江接受7连同志的指挥,然后就光荣牺牲了。后来刘海洋完成增援任务返回指挥部时,第一时间没有为7连人员请功,而是坚决要求为江玉平记功。战后,江玉平烈士被上级追记了一等功。”

在后来年复一年的长期防御战斗中,走上211高地的人包括负责保障的军工,他们经受的苦与累,在当时战场上也是无人可比的,但是,对于他们来说,当时如果能够日复一日地继续着苦与累的煎熬,说明他们还活着,所以,那些难以煎熬的苦与累,对于他们来说却是幸运。

更使人揪心的是,如果211高地发生激战,二线部队很难在密集的炮火中临机支援与救护。在那种情况下,一旦阵地失守或者失去联络,我们英勇的211官兵,不是与敌人同归于尽,便可能牺牲于自己随身相伴的“光荣弹”或者我军的万炮齐鸣。因为我们军队有充分的气节教育和“宁死不当俘虏”的要求。

刘海洋在1985年6月2日的日记中记到:“二十三时四十分左右洞口被炸塌,顶上的石头大块大块地掉下,洞内当时可想而知,手榴弹爆破筒还是不断地掉下,这时值班同志报告哨位被敌人包围,通信联系此时已中断。一时间哨位上洞内都有所反映,我首先稳住大家,叫做好战斗准备,尔后我进行了简短的战斗动员:我们这个哨位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要人在哨位在,决不能当俘虏。尔后叫战士郭建华打开保险将枪对准洞口,发现敌人立即射击。其余十一名战士肩并肩坐在一起,每人手握一个手榴弹,做好了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准备,”

刘海洋日记片段之三

在八十年代全国一片歌舞升平,尤其是享乐主义和自我意识不断高涨的历史背景下,我们211高地的勇士们面对九死一生的血肉拼杀而义无反顾,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牺牲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精神高峰。

在他们面前,我们永远是渺小的!

211高地,又一个上甘岭

上甘岭是大家熟悉的!

关注老山作战的人也必熟悉“八十年代的上甘岭”。

在我系统研究211高地之战的时候,我认为:211高地也是一个上甘岭!后来,我在刘海洋的日记中看到,在他们苦苦地独立坚守211高地的时候,“七班长许子一讲:我们要发扬上甘岭精神,坚守阵地。”

刘海洋日记片段之四

在我对抗美援朝的上甘岭战役、老山前线的“八十年代的上甘岭”和211高地进行了全面的对比研究之后,我想说:211高地,在一些方面是更加“上甘岭”的上甘岭。

上甘岭,准确的说是上甘岭战役,永远是我们心目中一尊神圣的雕像。按说我们后来人没有资格去和她比高低!在感情上,我们也不容许对她有所不敬。但是,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我们还是可以从军事方面做个实事求是的分析。

首先,211高地和上甘岭都具有战役乃至战略意义。

211高地虽然是一个前沿小点,只有三个哨位,但是,在老山作战后期,当越军放弃大规模反扑企图的时候,当给敌威慑与争夺战场主动权成为作战的主要目的的时候,211高地如若再丢失,在军事、政治上都具有战略意义。

其次,211高地比上甘岭更加险恶。

1、虽然越南是小国,虽然越军没有像美军当年在上甘岭那样使用空中火力,但是,八十年代越军用在211高地的火力绝不亚于五十年代美军用在上甘岭的火力。所以,上甘岭成为焦土,而211高地成为“采石场”。

网上下载的211高地照片

2、我军的前送后运能力在八十年代肯定大大提高了,但是,由于地形限制,211高地和上甘岭一样难以得到后边的支援与补充,在战斗激烈的时候,他们都是独立作战的孤岛。

3、当年在上甘岭,我们面对的是不善夜战的美军,而211高地面对的越军,其夜战能力既强于五十年代的美军,也并不弱于八十年代的我军。所以,越军一般都是晚上来。所以,交战基本是夜战。

4、当年在上甘岭,交战双方的指战员都富有实战经验。在八十年代的老山,我军轮战部队30年没有打过仗,而越军的指战员从生下来就一直在战争状态。

5、211高地上敌我紧贴在几十米距离上,越军又擅长紧贴战术,战斗随时可能发生,警惕分分秒秒都不能放松。尤其是只有三个哨位的防御地幅,不能配置较多的兵力,全时警戒的压力是非常大的。而在上甘岭,美军只短时间占领过表面阵地,与我没有紧贴阵地,而且美军打的都是堂堂之阵,没有夜摸夜袭,我军尚有喘息之机。

再次,211高地的政治外交意义更大。

1、上甘岭的战役地位虽然很重要,但是,它的地位和意义主要反映在军事上,其政治外交影响并不是很大,因为,在抗美援朝中,阵地的得失与拉锯是经常的。而211高地如果反复的得与失而形成拉锯战,军事上的影响还不大,政治外交上的影响却是非常大的。

2、在八十年代把阵地丢给越军,与在五十年代把阵地丢给美军相比,对国威、军威的影响和政治外交上的被动是远远不一样的。

我们再来说说“八十年代上甘岭”。

当年在老山,有一个阵地被誉为“八十年代上甘岭”。我说211高地是上甘岭,还是因为“八十年代上甘岭”的提示。

我说211高地是上甘岭,并没有说那个1175.4高地不像上甘岭。

就像我们有数不清的“雷锋”一样,在老山战场,在作战条件和战斗精神各方面类似于上甘岭的阵地是很多的,不同的是它们被发现的迟与早。当然,在地位作用和艰苦程度上也会有所不同。

激战中的指战员,其精力都紧紧张张的倾注于战斗,他们主要想的是要怎么做,却顾不上像局外人那样考虑自己是什么、像什么。所以,“帽子”常常是别人戴到自己头上的。据没有准确考证的网上资料反映,“八十年代上甘岭”出自于一个叫毛文戎的记者在《解放军报》的一篇文章。毛文戎记者写这篇文章,源自于他亲赴1175.4高地的感动和联想。但是,我分析,他肯定没有上过211高地。另外,按照新闻宣传的一般做法,先有了1175.4高地这个“八十年代上甘岭”,大家就不会再去“任命”别的了。

我们师轮战的时候接替67军坚守“八十年代上甘岭”。我多次去过1175.4高地,知道那里的危险、艰苦与重要。我轮战一年遇到的唯一的一次炮击,就是在1175.4高地。

我们阵地见习时第一次上“八十年代上甘岭”

我在“八十年代上甘岭”与一炮连的官兵合影

我在“八十年代上甘岭”照的被越军炮火打死的枯树

211高地,国威军威的丰碑

211高地与越军227高地是一个高地,从地形上看,不论敌我谁攻谁防,我军都处于不利地位。一是敌高我低,不论进攻还是防御,越军都处于居高临下的位置;二是我211高地与纵深255高地间隙地大,孤立突出,不便支援保障,而越军的227高地与其纵深阵地连接紧密。

越军《第1军区陆军第26军步兵第322师567步兵团5营5连A6b高地(河宣谓川)进攻战斗》战例中也是这样分析的:敌A6b高地的地势低于我A6a高地,所以在我步兵向敌发起进攻时我方火力可直接支援进攻部队,敌各战斗工事之间的火力支援受到限制……

由于越军曾经的大肆喧嚣,由于强烈的政治外交意义,敌我双方对211高地的占有欲可想而知。

这样,211高地的争夺将是经常的,很容易形成拉锯战。而且,一旦形成反复的拉锯战,我方始终处于不利地位。

从政治外交上看,对于越军来说,如果能够在211高地及其周围地域达成拉锯战,即使不能像我军后来那样长期固守,也可得到那怕是短暂时间的吹嘘的机会,那么,在强大的中国军队面前,便可以有一点平起平坐的感觉与不服气的资本,那就算是有面子的了。

但是,遗憾的是,从1985年9月8日六十七军重新夺回211高地开始,到轮战结束的两年多时间里,越军不论是各种规模的阵地进攻还是夜摸夜袭,再也未能夺得211高地一个哨位,一次也没有。

在我们牢固地守住211高地的同时,我们对越军也很警觉的前沿阵地的十多次拔点作战,却是有攻必破。

“没有突不破的防线”,这一句话,可能全世界所有军人都不陌生,甚至把它作为战争的铁律的。但是,在老山作战的中后期,这一句话只适用于中国,不适用号称“世界第三军事强国”的越军。

当年,上甘岭的英雄们打破了“没有突不破的防线”这一句话,使上甘岭成为美军的伤心岭。三十多年后,211高地的英雄们也打破了“没有突不破的防线”这一句话,使211高地成为越军的眼中钉、肉中刺。

那三个不可逾越的哨位,成为老山战场敌我战斗力的标志!成为两国军事威慑的风向标!

我们的211高地挺住了!

211高地,一尊永远的丰碑!

我们再对照一下当初“5.31”战斗和“6.11”战斗中我军的窝囊,更觉后来长期坚如磐石的防守有多么艰难,有多么的高人一筹,有多么的伟大!

“国威军威看西南。”老山作战中后期,在越军没有能力纵深反击而只想争夺前沿点位的时候,国威军威实际上看的是211高地及其类似的前沿危险点!

211高地,血泪书写的教材

战争,有一个铁律:没有常胜将军,没有常胜的军队。

失败是战争中的正常现象,重要的是能不能及时的在失败的屈辱中总结出失败的原因,并及时改进自己的战法,以利再战。

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千年相传的传统文化:吃一堑长一智。

211高地在“5.31”作战中的丢失,使67军蒙受了极大的屈辱。也使一个大国的国威、军威受到不小的影响。

可喜的是,67军这一堑没有白吃。

纵观老山作战的全过程,我认为,1985年下半年是老山轮战的一个转折阶段。准确一点,这个转折点就在1985年重新夺回211高地的“9.8”作战前后。

粟戎生参谋长在谈211高地作战时说,“9.8”作战之后,“越军不甘心失败又连续对211高地实施了反扑,在40多天内先后发动了200多次进攻和偷袭。但在199师坚守部队特别是3团及炮兵的有力打击下,寸土未得,被击毙300多人,轻重伤员不计其数,最后只得放弃了夺取211高地的企图。”

这一个回合之后,一直到轮战结束,越军的反扑行动没有超过连规模,主要的是班、组袭扰。

我认为,“9.8”作战之后,我们的211高地从不堪一击到坚如磐石,以及越军彻底放弃“收复失地”的企图及大规模攻势行动,是老山作战的一个转折。

这个转折,不仅标志着越军被彻底打服了!也标志着我轮战部队实战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后续轮战部队初战能力的提高。

这个转折,来自于我军从轮战部队到总部在作战指导与战法、训法上的改进!

我们部队轮战时接替的是六十七军,在我们上去的时候,轮战的时间已经从半年调整为一年,临战准备时间更长,在接防的方法和顺序上也做了很大的调整,在长期防御的战法方面的改进就更多了。

而我军作战指导与战法、训法的改进,大部分来自于211高地丢失两个哨位的屈辱、煎熬以及重新夺回的改进与成功!

211高地的丢失把我们打醒了!

这个“我们”包括六十七军、云南前指和总部机关。

它使我们清醒的认识到,几十年没有打过仗的部队的真实战斗力,或者说初战的能力。

它使我们清醒的认识到,在长期和平条件下,部队初战不适应的必然性与严重性。

当年轮战的部队,是挑选的比较好的部队。我不能说没有去轮战的部队都不如六十七军好,但是,不如六十七军的部队肯定是不少的。

三十多年之后,我们的军队又有三十多年没有打仗了。

当年六十七军初战不适应的问题,我们今天依然存在。当年211高地的挫折,完全有可能重演。

所以,211高地作战初战失败尤其是从失败走向胜利的教训与经验,给我们留下了难得的历史借鉴。

211高地,是血和泪铸就的军事课堂!

211高地之战,是我军边境局部作战的教科书。

11月25日22时34分写于昆明

8月13日9时02分改于宝鸡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