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找不到出处的宋辽金夏军事……5北宋统一战争

找不到出处的宋辽金夏军事……5北宋统一战争

时间:2019-07-09 08:18:11

相关推荐

找不到出处的宋辽金夏军事……5北宋统一战争

第三章宋辽金夏时期的战争

第一节北宋统一战争

一、战前形势与战略决策

北宋立国之后,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依然未变。除了宋政权外,还有南平、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7 个割据政权和雄峙北方的辽政权。

南平,为后梁时高季兴所建,都江陵(今湖北江陵),拥有荆(今湖北江陵)、归(今湖北秭归)、峡(今湖北宜昌)3 州,居处江汉一隅,势力弱小。

武平,原楚将周行逢所建,据有湖南14 州,被后周封为武平(治朗州,今湖南常德)节度使。内部长期战乱,政权极不稳定。

后蜀,后唐末期西川节度使孟知祥所建,都成都,据有两川、汉中共45 州。孟昶继立后,君臣奢侈,政治腐败。

南汉,唐末刘隐所建,都兴王府(今广州市),据有岭南60 州。统治集团内部长期互相残杀,国事由宦官把持,政治残暴腐朽。

南唐,为十国中吴将李昪所建,都金陵(今江苏南京市),据有江淮地区。李煜(后主)即位后,酷爱诗文,迷恋声色,笃信佛教,国势衰弱。

吴越,唐末钱鏐所建,都杭州,据有两浙13 州,对外臣服中原各王朝,对内“重敛其民”,偏安于东南一隅。

北汉,后汉宗室刘崇所建,都太原,据有河东(约相当于今山西省)12 州,世代臣服于辽。虽土瘠民贫,但内有精兵,外有强援,城坚地险,屡同后周对立,是北宋的劲敌。

北方契丹族建立的辽政权,自辽太宗耶律德光(公元902~公元947年)从后唐石敬瑭手中取得燕云十六州后,辖境东起海滨,西抵阿尔泰山,北至西伯利亚,南界雁门山、滹沱河,成为北方一个强大的政权。但北宋建立后,辽正处于穆宗耶律璟统治时期(公元951~公元969 在位),由于统治昏庸残暴,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尖锐,从而使辽自顾不暇,无力南下,为北宋统一战争提供了有利时机。至于北宋政权自身,承继了后周的辖地,据有111 个州,96 万户人口。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政治的稳定和经济、军事的发展,为进一步完成统一事业奠定了基础。

但中原地区自唐末以来,战乱连绵,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经济实力远非雄厚。面对“卧榻之侧,皆他人家”的严峻局势,赵宋要完成统一大业,战略谋划是否得当便成为事业成败的关键所在。早在后周时,比部郎中王朴(公元905~公元959 年)就曾提出过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他认为:“攻取之道,必先其易也”,主张首先吞并江南,然后收复燕云十六州,最后消灭北汉。但这一建议没有被采纳。宋太祖赵匡胤君臣在充分估计自己军事、经济实力的基础上,经过再三权衡,深思熟虑,最后继承和发展了王朴的战略主张,确定了先易后难、先南后北、南攻北守的战略方针。这一战略的着眼点是,先弱后强,取得具有雄厚人力物力资源的南方地区后,再集中力量对付北面的强敌。为此,选派一批得力将领,率重兵守卫北部要点:在延州(今陕西延安)、环庆(今甘肃环县)、原州(今甘肃镇原)、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屯驻精兵,以防备党项;在关南(高阳关南)、瀛州(今河北河间)、常山(今河北正定西南)、易州、棣州(今山东惠民一带)驻兵,以防备契丹;控制西山(今恒山)、晋州(今山西临汾)、隰州(今山西隰县)、昭义(今山西长治),以防御北汉。待北面的防守得到加强后,才挥军南下,分别击灭南方各割据势力。

二、战争经过

(1)“假途伐虢”,袭占荆湖

建隆三年(公元962 年)九月,武平统治者周行逢病死,11 岁的幼子周保权继位。衡州(治今湖南衡阳市)刺史张文表乘机发动兵变,占领潭州(今长沙市),进逼朗州。武平统治者一面派兵进击,一面遣使向南平和北宋求援。十一月,南平统治者高保勖也病死,侄高继冲继位。久已图谋南下的赵匡胤,看到武平和南平接连发生丧乱,认为是削平它们的大好时机,于是决定一箭双雕:以借道援助武平为名灭南平,以援救为名灭武平。

乾德元年(公元963 年)正月初七,赵匡胤命慕容延钊(公元908或公元913~公元964 年)、李处耘(公元920~公元966 年)等率安(今湖北安陆)、复(今湖北天门)等10 州兵,借道南平向武平进军。面对宋军的借道要求,南平内部意见不一,有人认为宋军强大,如山压卵,抵捍无益,不如早降。高继冲同意这种意见,因而未作任何应变准备。二月初,宋军进屯襄州(今湖北襄阳),派人告知南平为宋军准备给养。这时高继冲遣使以犒师为名,探听宋军的真实意图。二月初九,使者与宋军在荆门(今湖北荆门)相遇,慕容延钊假意殷勤招待,暗中由李处耘率轻骑数千,乘夜倍道向江陵急进。高继冲至城外迎接延钊大军,而李处耘则率兵先入城,迅速占领江陵城内要地。高继冲见大势已去,举城投降。

宋军灭南平后,征调南平军万余人,合兵向武平急进。这时,武平已击杀张文表,平息了内乱。但宋军依旧昼夜兼程直趋朗州。周保权获悉宋军压境的消息,急召群臣谋议,最后决定进行抵抗。宋在劝降无效后,分兵两路,水陆并进:水师从江陵沿长江顺流而下,二月末在三江口(今湖南岳阳北)大破武平军,遂进占岳州(今岳阳)。陆路则出澧州(今湖南澧县),三月初进至澧州南,击溃武平军,接着占领朗州,生俘周保权,湖南悉平。

宋军乘隙而动,“假途灭虢”,迅速并灭荆、湖,意义重大。这一胜利,不仅振奋了宋军斗志,而且使宋军势力伸入长江以南,占领了长江中游战略要地,切断了后蜀和南唐两大割据势力之间的联系,从而为以后入川灭蜀、进军岭南和东灭南唐创造了条件。

(2)分进合击,一举灭蜀

北宋占领荆、湖地区后,后蜀东、北两面则处于北宋瞰制之下,赵匡胤于是开始谋划攻蜀事宜。派人详细勘察川陕地形,以备由陆路攻蜀;同时修造战船,训练水军,以备由水路溯江而上攻蜀。这时,后蜀统治者也感到了宋军的威胁。宰相李昊建议蜀主孟昶向北宋纳贡,以求偏安自保。掌握军政大权的知枢密院事王昭远则主张先发制人,不可坐以待毙。孟昶遂决议严兵拒守,以抗宋军。当时,宋东临三峡,北控陇右和秦岭各隘口,后蜀前方所能依恃的要地尚有长江三峡和米仓山等。于是,后蜀一面派兵东屯三峡,一方面派人约北汉同时举兵,南北联合,夹击宋军。但派出的使者中途投宋,向赵匡胤密报了后蜀实情,并绘呈后蜀山川形势和兵力分布图。正欲伺机攻蜀的赵匡胤,得到后蜀约北汉攻宋的密书后,即以此为借口,于乾德二年(公元964 年)十一月初二,发兵两路攻蜀:北路由王全斌、崔彦进、王仁赡等率步骑3 万出凤州,沿嘉陵江南下;东路由刘光义、曹彬等率步骑2 万出归州(今湖北秭归),溯长江西上。两路分进合击,最后会师成都。孟昶得知宋师来攻,命王昭远、赵崇韬率兵3 万自成都北上,扼守广元、剑门等关隘;韩保贞、李进率部数万驻守兴元(今陕西汉中),以为配合。

乾德二年十二月中旬,北路宋军攻入蜀境,所向克捷,连拔兴州(今陕西略阳)、兴元,在西县(今陕西勉县西)击败韩保贞,然后乘胜追击,俘韩保贞、李进,越过三泉(今勉县西南),直抵嘉川(今四川广元东北)。蜀军烧绝栈道,退保葭萌(今广元西北)。这时王昭远、赵崇韬率军屯驻利州(今广元),派兵在大、小漫天寨(利州城北)立寨而守。利州在嘉陵江东岸,群山环绕,形势险峻,是入蜀的咽喉要路。因栈道断绝,宋军被阻,难以直进。王全斌遂率主力由嘉川东南的罗川小路迂回南进,由崔彦进率军一部赶修栈道,进克小漫天寨,蜀军退保大漫天寨。不数日,王、崔两部会师,分兵3 路夹攻大漫天寨。蜀军连战连败,王昭远弃城渡江退保剑门(今四川剑阁东北),宋军于十二月三十日占领利州。次年正月,孟昶见形势危急,命不谙军事的太子元喆为元帅,率兵万余增援剑门。剑门“凭高据险,界山为门”,是屏蔽成都的重险,其得失关系重大,但元喆却一路“日夜嬉游,不恤军政”,置战事于不顾。此时北路宋军自利州直趋剑门,进占益光(今四川昭化)。

王全斌分兵一部由剑门东南的来苏小路,绕至剑门之南,断敌后路,自率精锐从正面进攻剑门。蜀守军一部见宋军由小路往来苏,弃寨而逃;王昭远也处置失当,仅以偏师防守剑门天险,自率大军退守汉源坡(剑阁东北30 里)。宋军前后夹击,迅速攻占剑门,并向汉源坡挺进。蜀军未战即溃,宋军乘胜进击,擒获王昭远,占领剑州。正月初,刚刚进至绵州(今四川绵州东)的元喆听到剑门已失,仓皇逃回成都。

与此同时,东路宋军的进展也很顺利。十二月下旬攻入巫峡,连破蜀军。蜀军在夔州(今四川奉节)东设锁江浮梁(即浮桥),上置3 重木栅,夹江配置炮具,封锁江面。宋军进抵浮梁30 里处时,舍舟登岸,击败两岸守军,夺取浮桥,进至白帝城西,击破蜀夔州守军,占领夔州,打开了由长江入蜀的大门。然后沿江西上,势如破竹,蜀沿途守军皆不战而降。

正月切,北路宋军直逼成都城下,东路宋军也接踵而至。正月初七,孟昶见大势已去,被迫投降,宋军仅用了66 天便将后蜀灭亡。

(3)声东击西,进军岭南

宋灭后蜀后,占有了四川、湖南地区,造成了进一步南下的有利形势。南汉屏障已失,岌岌可危。但犹临危不察,连年骚扰宋境。宋在劝降无效后,决定进军岭南。开宝三年(公元970 年)九月,赵匡胤命潘美(公元925~公元991 年)、尹崇珂、王继勋等率10 州兵,避开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主要险道向贺州进军,其作战意图是:由南汉中部突入,诱歼敌军,稳定侧翼,然后东击兴王府。

九月中旬,宋军越过萌渚岭,直指贺州。并于九月十五日将贺州包围。刘鋹派大将伍彦柔率舟师溯郁江、贺水西上,北援贺州。宋军设伏以待,大破南汉援军,并乘胜攻克贺州。宋军攻占贺州后,本可长驱直进,但西面的富(今广西昭平)、昭(今广西平乐西北)、桂(今广西桂林)和东面的连(今广东连县)、韶(今广东韶关)、英(今广东英德)、雄(今广东南雄)等州皆有南汉守军,侧后受到威胁。潘美为了解除后顾之忧,并调动南汉的主力西上,以便乘虚而击,遂扬言要沿贺水东下,直取兴王府。刘鋹急忙起用老将潘崇彻率兵5 万进屯贺江口(在今广东封开西北),以阻止宋军东下。但潘崇彻进驻贺江口后,拥兵自保,观望不前。潘美见南汉军逗留不进,遂挥师西上,连克昭、桂、富等州,解除了后顾之忧。十一月又迅速转兵东向,攻克连州。接着乘虚东进,直逼韶州。韶州据大庾岭之口,是广州的北大门。韶州危急,刘鋹急忙派大将李承渥率兵10 余万进保韶州,但被宋军击败,李承渥仅以身免,宋军攻占韶州。

消息传来,南汉举朝震恐。刘鋹下令加紧增修兴王府城池,企图固守。同时命郭崇岳、植延晓率兵6 万屯马迳(今广州北),列栅守卫兴王府。开宝四年(公元971 年)正月,宋军又连克英州、雄州。这时屯住贺江口的潘崇彻,见大势已去,率部投降。这样,宋军侧翼威胁全部解除,遂集中全力从韶州南下,迫近兴王府,于正月二十八日到达马迳,与汉军对峙。刘鋹无计可施,被迫遣使请降,但不久又反悔,并派其弟刘保兴率所有兵力到马迳增援督战。此时汉兵尚有15 万众。二月初四,宋军进攻马迳,植延晓战败身亡,郭崇岳退保营栅。潘美看到汉军“编竹木为栅,若篝火焚之,必扰乱,因而夹击之,此万全之策也”,遂于当天夜间发动火攻,大败汉军,郭崇岳死于乱兵之中,刘保兴逃归兴王府,宋军跟踪追击至城下。二月初五,刘鋹出降,宋军进占兴王府,南汉灭亡。

(4)五路出师,击灭南唐

宋灭南汉后,据有长江上中游及下游江北地区和珠江下游地区,从战略上形成了对南唐的3 面包围。南唐后主李煜,在宋灭南汉后,感到形势日益危殆,为了苟安求存,一面主动提出削去南唐国号,称江南国主,表示臣服;但同时又暗中募兵备战,以防宋军进攻。他把兵力部署在长江中下游南岸各要点,重兵则屯驻于湖口(今江西湖口)、金陵和润州(今江苏镇江)。此外,还遣使致书吴越,企图联络吴越抗宋,但遭到拒绝。

赵匡胤志在统一江南,绝不允许南唐独霸一方的局面存在下去。但由于南唐是江南实力最强的割据政权,又事宋甚恭,因此在消灭南平、武平、后蜀、南汉之前,一直对其采取安抚政策,暂时笼络和稳定南唐。当上述割据政权一一铲除之后,便积极准备消灭南唐。他用离间计除掉南唐重要将领林仁肇;遣使同辽修好,以免进攻南唐时腹背受敌;派人索取南唐形势图,以了解其屯戍、交通、户口多寡等情况;加紧军需物资准备;制造舰船,训练水军;开宝七年(公元974 年)七月,采纳江南人樊若水的建议,在荆湖造巨舰战船数千艘,以备渡江时架设浮桥,用于水战;九月,命曹彬(公元931~公元999 年)、潘美、曹翰等率兵10 万分赴荆南江陵等地待命。

赵匡胤在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即遣使命李煜入朝,李煜称病固辞,宋便以此为借口,下令进攻南唐。以曹彬为统帅,指挥各军,其具体部署是:曹彬率荆湖水军顺流而下,攻取池州(今安徽贵池)以东长江南岸各要点;潘美率步骑自和州(今安徽和县)与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间渡江,会合曹彬部东下直攻金陵;京师水军自汴水而下,取道扬州入长江,攻取润州,尔后进攻金陵;吴越王钱镠率吴越军5 万从东面攻取常州,配合宋水军夺取润州,会攻金陵;王明率军向武昌进击,牵制江西的唐军东下赴援。这一部署是以曹彬、潘美统率的水、步、骑兵为主力,主攻方向选择在和州与采石之间,强渡长江进围金陵;东路为助攻;王明所率西路军为牵制。

开宝七年(公元974 年)十月十八日,曹彬率荆湖水军携带预作浮桥用的舰船,自荆南出发,沿长江北岸一侧顺流东下。南岸唐军各屯戍部队以为宋军是例行巡江,未加任何阻击,致使宋军顺利通过了南唐屯兵10 万的重地湖口。十月二十四日,宋军突然渡过长江,袭占峡口寨(今安徽贵池西),水陆并进,直趋池州。唐池州守将弃城逃走。宋军占领池州后,在石牌口(今安庆西90 里)把巨舰、大船连接起来,在彩石矶试搭浮桥获得成功。然后继续东下,连克铜陵、芜湖、当涂,进攻采石。

闰十月二十三日,曹彬击败唐军2 万余人,夺占长江下游重要渡口采石。十一月中旬,宋军将预制浮桥移至采石,三日桥成,潘美遂由江北率步骑通过浮桥迅速跨过长江。

宋军主力渡江后,立即发起猛烈进攻。自十一月下旬起,连克金陵外围各据点,并在秦淮河击败南唐水陆军10 余万人,于是在金陵城郊三面扎营,形成对金陵的包围态势。在此期间,宋西路军王明部及沿江各部也发起进攻,先后在鄂州(今武汉)、武昌(今武昌县)、池州、宣州(今安徽宣城)、袁州(今江西宜春)击败唐军。东路吴越军和宋水军也攻克了常州、江阴,进围润州。金陵北据大江,南连重岭,龙蟠虎踞,形势险要。自开战以来,李煜仍诵经讲易,不问军政,以致金陵被围数月竟全然不知。直到开宝八年(公元975 年)五月登城巡视,才发现宋军已进逼城下,大为惊恐。于是诛杀主降大将皇甫继勋,下令朱令赟率湖口10 万守军东下赴援,自以为金陵固若金汤,宋军久攻不下,必然退兵,因而拒绝劝降。但朱令赟受王明部牵制,迟迟不能东下。直到十月,才率水步军号称15 万人,乘木筏大舰顺流东下,企图焚断采石浮桥,援救金陵。但时值初冬,长江水浅,舰筏过大,不能并进,军队行动十分缓慢。十月二十一日,朱令赟进至皖口(今安庆西南),王明等率部阻止。朱令赟下令火攻宋军,后因风向改变,火焰反烧南唐军,南唐军大溃。宋军乘势猛攻,朱令赟投火自焚,南唐援军被歼。此时,金陵已被围9 个多月,形势更加危殆。曹彬多次致书劝降,都被拒绝。曹彬于十一月二十七日发起总攻,金陵城破,李煜被迫投降,南唐灭亡。

(5)围城打援,迫降北汉

赵匡胤在灭亡南唐后不久去世,其弟赵光义继位。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 年),赵光义把吴越王钱镠扣留在开封,迫使他献出两浙13 州土地。平海节度使陈洪进也献出了漳(今福建漳州)、泉(今福建泉州)2州。至此北宋完成了对南方的统一,于是开始集中力量准备消灭北汉和收复燕云十六州。

北汉依恃辽的支持,经常南下骚扰宋境,双方冲突始终未断。赵匡胤虽然在统一战争中实行先南后北的战略,但对北汉经常以攻为守,曾先后发动过3 次进攻,企图相机进取。第一次是在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八月,乘北汉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之际,命李继勋、党进、曹彬等人率军进攻北汉,直逼太原城下。十一月,由于辽派兵南下援北汉,宋军撤退。第二次是在开宝二年(公元969 年)二月,赵匡胤亲自率兵进攻北汉,自三月至闰五月,围困太原长达4 个月,并引汾水灌城。由于汉军顽强坚守,双方伤亡都很严重。辽兵再次增援,加上阴雨连绵,宋兵多生疾病。赵匡胤感到兵力不足,难以继续打下去,于是撤围退兵。第三次是在开宝九年(公元976 年)八月,赵匡胤灭亡南唐后,分兵5路进攻北汉。九月,宋军大败汉军于太原城下。十月,赵匡胤突然去世,宋军撤退。

赵光义继位后,鉴于以往进攻北汉失利的教训,进一步作了较充分的准备。在加紧整训军队的同时,令晋(今山西临汾)、潞、邢(今河北邢台)、洺(今河北永平)、镇、冀(今河北冀县)6 州,制造兵器和攻城器具,并转运粮草,以保障作战的需要。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正月,赵光义决定进兵北汉,其部署是:命潘美为北路都招讨制置使,统率崔彦进、李汉琼、曹翰、刘遇等军进攻太原;命郭进为太原北石岭关都部署,阻击辽军;赵光义亲率一部兵力出镇州,牵制幽州的辽军大规模西援或南下。这一部署的意图是攻城阻援,以优势兵力强攻太原,又以有力部队从东北两面阻击辽的援军。

二月十五日,赵光义由东京出发,进至德清军(今河南清丰),派部将攻隆州(今山西祁县)。三月初一,赵光义进至镇州,接着分兵攻盂县(今山西盂县)、沁州(今山西沁源)、汾州(今山西汾阳)、岚州(今山西岚县),以牵制这些地区汉军对太原的增援。三月中旬,郭进率军进至石岭关。北汉统治者向辽求援,辽派南院宰相耶律沙(?~公元988 年)、冀王耶律塔尔率兵先行,以南院大王耶律斜珍(?~公元999 年)、枢密副使穆济率军继后,由东路增援;又命将领韩侼、耶律善布率兵从北面增援北汉。三月十六日耶律沙率军至白马岭(今山西盂县东北)与宋郭进阻援部队遭遇,两军隔大涧对峙。辽军渡涧进攻宋军,郭进乘其半渡,率骑兵奋击,耶律塔尔战死,辽军大败。辽北路援军由大同南下,途中听说东路败退,自动撤走。四月中旬,宋军攻下盂县、隆州、岚州等地后,以数十万之众包围了太原。四月二十六日赵光义亲临太原城下,四面巡视督战。刘继元在困守孤城、外无援兵、内部厌战的情况下,于五月初五出降,北汉灭亡,宋统一战争至此基本结束。

北宋统一战争自公元963 年夺取荆、湖地区开始,到公元979 年灭亡北汉止,经过16 年的战争,基本上结束了自唐中叶“安史之乱”以来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南北方主要地区的统一,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北宋王朝统一战争所以能取得胜利,除了政治、经济方面的原因外,在军事上,首先是先南后北战略符合当时南弱北强的情势。北宋建立之初,南方割据势力都已衰落,北方辽国正处在兴盛时期,地广兵强,并不断向中原地区扩展。宋早期曾几次进攻北汉都因辽出兵援助而无功撤退。南方各国,力量弱小,较易攻取;且经济富庶,中原馈饷可仰赖江、淮得到解决。后来统一南方后,得以充分利用江南地区的人力物力,集中全力北征,从而比较顺利地取得了阻击辽军、迫降北汉的胜利。其次是运用各个击破的策略比较成功,保证了战争的顺利进行。南方各国虽然承平日久,积弱不振,但它们拥有的总兵力却不下七、八十万;而北宋赵匡胤时兵力最多才有37.8 万人。除去防备党项、辽、北汉外,能南下的兵力不超过20 万。南方各割据势力,唇亡齿寒、彼此利害相关,如果联合抗宋,力量不可小视。但它们之间矛盾甚多,互相猜忌,不能联合。赵匡胤巧妙地利用了这些矛盾,进行分化瓦解以配合军事进攻。在军事进攻上,又采取由近及远、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的方针,始终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最后,军政兼施,善用谋略。五代十国分裂已久,各国多已衰朽不堪,仅能自保图存。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政治腐败,人民怨愤,君臣战守无策,指挥不善。故北宋得以在强大军事压力下,广施分化离间的谋略。不论战前、战中或战后,都以高官厚禄优待降者,瓦解其抵抗的决心,并能约束部队,严禁杀掠,尽量减少战争的破坏与损失。因此,每战都能以较少的代价获取较多的胜利。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