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以追求成功为目的的教育 其实是把大多数人都变成失败者的教育

以追求成功为目的的教育 其实是把大多数人都变成失败者的教育

时间:2020-06-25 16:20:04

相关推荐

以追求成功为目的的教育 其实是把大多数人都变成失败者的教育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随着大众教育时代的来临,知识已经不那么稀缺了。以前的教育是让人改变命运,今天的教育可能更倾向于让你积极地面对命运。大学已经成为培养普通公民的场所,而不是贵族的摇篮。知识并不一定有助于通向成功,将是这个社会必须接受的事实。关键在于,我们的社会要立足于让普通人的命运不再那么坎坷,让不能获得成功的平凡并不那么失败。让大学不再是千军万马挤向成功的独木桥,而是一条平凡却又平坦的普通人的幸福道路。

——储殷对不起,大学不能教会你成功

文 | 储殷

来源 | 中国青年报(ID:zqbcyol)

图 | 秋山亮二

推文内容来自“群学书院”,鸣谢。

每到临近毕业季的时候,做老师的总是会被学生各种“约谈”,谈出国、谈读研、谈工作、谈当公务员的诀窍。然而,每次谈完之后,我却多少有些惶恐,因为大学老师本就是一个平平淡淡、踏踏实实的职业,若是我能教你成为马云,我为何不自己去做马云?也许厘清教育与成功的关系,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迫切的主题之一,因为它既让教育承受了太多不应该的压力,也让学生背负了太多不切实际的扭曲。

在今天这个大众教育的时代,学位的含金量实际上已经大大降低了。考上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乃至考上博士研究生的结果,常常不过是让学生找到一份普通的工作。在大多数情况下,它只是有助于受教育者避免“失败“,而并非让受教育者获得“成功”。大学毕业,基本上能够获得一份温饱自足的工作,从某种意义来讲,现在的高等教育是一份托底的保险,它让受教育者有一个潜在的保障,而非给人人一个美好未来。

今天的高等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了职业教育,它已经丧失了在计划经济时代,让受教育者成为“城市居民”的巨大作用,也并不具备与传统科举制度相同的“从政”意义。务实地讲,它给予受教育者的回馈是非常有限的。它提供的只是一个基础性的能力与智识,由于其一般性、规范性的特点,这种基础性的能力与智识,也并不会让受教育者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超额利润”。国外的高等教育其实也同样如此,除了少数名校与专业之外,大多数大学的就业情况,并不比专业性的学院或技校好。

大学已经成为大众教育、通识教育、基础教育,而不再是精英教育,更不是通向成功的教育。它面向的是普通人,培养的也多是普通人。对于国外的大学生而言,这只是一个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自然结果,但是对于中国的大学生而言,这却往往会造成巨大的心理落差。因为我们的许多家长和学生,并不是以普通人的心态看待大学教育。他们们仍然保持着科举传统与计划经济时代的心理惯性,要求大学成为通向成功的阶梯,甚至能够彻底改变命运。坦率而言,这样的要求对于大多数的大学来说,多少有些力不从心。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随着大众教育时代的来临,知识已经不那么稀缺了。以前的教育是让人改变命运,今天的教育可能更倾向于让你积极地面对命运。大学已经成为培养普通公民的场所,而不是贵族的摇篮。知识并不一定有助于通向成功,将是这个社会必须接受的事实。关键在于,我们的社会要立足于让普通人的命运不再那么坎坷,让不能获得成功的平凡并不那么失败。让大学不再是千军万马挤向成功的独木桥,而是一条平凡却又平坦的普通人的幸福道路。

任何一个社会,都只有少数人才能成功,以追求成功为目的的教育,其实是把大多数人都变成失败者的教育。中国社会最应该做的,是让高等教育回归平常,让它服务于平凡,服务于人性,而不是让它成为塑造少数成功者与大多数失败者的角斗士学院。作为一名老师,我并不是很在意我的学生能成功,我更希望的是,他能够平静、坦然地面对生活。

无论在什么时代,“受教育”都是一个人最低成本的提升通道,而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将它总结为,“教育是让一个人 成为最好版本的自己。”

本书作者历时7年,通过实地探访,集中采访大学校长、学院领导、教授、大学学生等,追寻7所世界名校的魅力与品格、积淀与气质:代表精英意志的哈佛、培养社会领袖的耶鲁、作为硅谷心脏的斯坦福、成为现代绅士摇篮的牛津、为读书而生的剑桥、思辨之地海德堡、让梦想起飞的麻省理工。

从氛围到环境,从历史到现实,从制度到精神,本书对这7所世界名校进行了全方位的呈现,首先为国人真正了解它们提供全面、翔实的一手资料。同时,面对国人对于大学生培养、大学定位、教育体制等问题的争论,本书能为国内教育实践者、大学生、学生家长等反思教育现状提供优秀范例与方向。

当然,本书更加倡导一个“终身学习”的概念,“成为最好版本的自己”不应该被限定于一个时间段...

对学生一生而言,大学的时间极为短暂,只能去探索人生的一小部分,甚至是学习知识、提升能力以及养成习惯的一小部分,但这一小部分却是极为特别的,它决定着一个人人生的高度和广度。

我们该庆幸,生命中与大学相遇,这是一段纯粹的时光,只有书本、阅读、想象。也许人生的意义是在其后才真正展开,可是如果可以借助于这一段时光,储备足够的想象和知识,拥有明确的判断,让自己可以按照心的判断前行,人也就有了心灵的归属。

△信息科学技术的革命及其与教育的融合使得“泛在大学”的理念应运而生。如今,这种观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有大行其道之势,它会是传统大学组织的“掘墓人”吗?也许你能从《大学的终结》这本非常值得一读的著作中受到启发,获得灵感。——钟秉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面临信息技术革命严峻挑战的高等教育何去何从?平等自由、开放共享、丰富多样、低廉适用的高等教育何以可能?对于这两个二位一体的问题,凯文 · 凯里通过环环相扣的分析与生动有趣的叙述,作出了富有解释力与感染力的回答:运用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改造自私、封闭、僵化且垄断性的高等教育制度,建立人人均可随时随地自主选择参与其中、享受个人所需教育资源的“泛在大学”。本书值得所有真切期盼高等教育变革者认真一读。——吴康宁(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大学的未来》综合展现并客观分析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利弊得失,论述了美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特殊性、优越性以及脆弱性,同时从本科教育、专业教育和学术研究三方面阐述美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之道,作者反复强调改革的重要性,认为纵使过程困难重重,但改革创新仍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取得的成就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案例。通过借鉴美国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来解决我国教育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

美国当代杰出教育家、哈佛大学两任校长德里克·博克权威著作!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中国人民大学前校长陈雨露、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彭龙亲笔作序推荐。

德里克 · 博克是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美国高等教育界杰出的教育思想家和活动家之一,也是哈佛大学有史以来仅有的一位两度担任校长的人。他对哈佛大学的发展、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乃至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贡献卓著。他不断总结哈佛大学的办学经验,阐述自己的大学理念和主张,形成了较为系统的高等教育思想体系,他独到的观点和深邃的思想使其成为饮誉学坛的学者。

红衣主教纽曼的《大学的理念》在英语世界第一次提出并系统论述了大学理念,而且系统地阐述了博雅教育的理想,并对这一理想给予了最有力的辩护。本书思深旨远,是西方高教思想历程中最重要的经典文献。自成书之日起,全世界范围内论及博雅教育者,言必称纽曼;20世纪以来,现代学者对于大学理念的经典理解在很大程度上都源自本书。

《大学的理念》在全世界拥有广泛的读者群。一百多年来不断再版,并被翻译成各种西方语文以至日文、中文等东方文字。有别于以前坊间刊行的多种译本,此次中译经著名人文学者何光沪先生反复校改而成,译文信实典雅。正文前高等教育研究专家沈文钦博士的长篇导读性文章,有助于读者深切理解纽曼教育思想以及当代高等教育中最核心的问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