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天津滨海盐业史话(一)

天津滨海盐业史话(一)

时间:2019-11-20 07:50:34

相关推荐

天津滨海盐业史话(一)

天 津 滨 海 盐 业 史 话(一)

原创-02-07刘振江

本文原载于吧《滨海时报》,自本期开始本刊将原文连载。转载请注明出处《滨海时报》和原作者。

天津,是靠着海盐与漕运,从沼泽与荒滩中发展起来的滨海城市。血腥与迷茫的历史烟雾里,天津地区的演变,无不带着浓浓的海盐白晶卤气,和河海之间点点飘忽梦幻一般的漕运白帆。

天津大海里冒出来的滨海平原

距今5000年前的天津平原地区,除蓟县、宝坻(老秦城)、武清(杨村)等区域,其余大部分自东北向西南的沿海陆域,都淹没在烟波浩渺的海面下。当时,渤海的海洋平面约高于现在3米,洋溢在平原上的水面与渤海相连,各路高山流水漫过陆域,或弯或直冲泄浅海,形成独特浩瀚的浅海湾,史称为“北京湾”。那时的天津地区,就是渤海湾的一部分。沿海陆域森林茂密,植被繁荣,虎狼成群,还有麋鹿、野驴活跃在浅海沼泽之中。海洋里鱼虾蟹贝繁茂肥美,大型的温鲸也欢快地游玩于波光旖旎的海湾里。

地处渤海之滨的天津古老平原,位于华北的北部。背依燕山,地形自西北向东南缓缓降低,就像不规则的畚箕,调皮地向渤海倾斜。经过自然气候由暖变冷,海水逐步消退,以及黄河三次北移冲击堆积华北地区,和海河水系各路河流的冲刷堆积,日月轮回、冷暖交替、海退陆进,“北京湾”终于露出了天地,展现了天津滨海湖淀沼泽原始特殊地貌,孕育繁衍了京津唐地区的历史文化和人类文明。

海陆变迁的历史苍苍,在天津地区的地表和地下都曾留下了许多珍贵遗迹。沿着如今的海岸线自军粮城以下,从西到东自然形成的三道贝壳堤,就是从远古的“北京湾”逐渐海退的历史见证。至今发现的三道贝壳堤,基本与现代海岸线平行。其时代由新到老呈东西向,依次由沿海向内陆排列。

第一道贝壳堤距现代海岸线最近,形成于600余年前的明清时代,基本沿现代海岸线附近分布。北起滨海汉沽的蛏头沽,向南经北塘、新河、塘沽、驴驹河、高沙岭、唐家河,一直延伸到马棚口,再向南至岐口与第二道贝壳堤和并。

第二道贝壳堤形成于距今2500-1100年,即东汉初年至唐代期间的古海岸线。起点于宁河县的小北涧沽,经芦台镇、白沙岭、军粮城、泥沽、邓岑子、上古林、马棚口、贾家堡、狼坨子一带。其汉代、魏晋、隋唐人类活动遗址,零星地散布于坨地高台区域。

第三道贝壳堤形成于距今3400-3000年前,即殷商时期,战国和汉代的人类遗址均分布于其西侧。北段起点由宁河的田庄坨、小海北、宁河镇、七里海经东郊的西塘坨、东堤头、小王庄、张贵庄到巨葛庄、南八里台、中塘,直至沙井子、南北大港和武帝台。

总体说,距今5500年以来,气候趋势变冷,天津区域的海水不断后退。在此期间,又随着气温小幅度的波动而又有所上升。海岸线的后退,曾有三次相对的停顿和稳定阶段:距今3400年前的海面上升期,相当于商代的温暖期;距今约2000年以来的海面上升高峰期,属于秦朝和西汉初的温暖期;距今1300年前的海面上升期,相当于唐朝初年的温暖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历史遗迹的三道贝壳堤。而且,每道海岸线自然堆积而成的贝壳堤和泻湖与河口繁衍拥挤的牡蛎堤,又抑制了陆域来水的流泻,造成了原始天津平原的泻湖、洼淀、沼泽错综蔓延的特殊地貌。

不过,有关西汉末期渤海湾大海浸的争论还在继续,但是,第二道贝壳堤基本是两个历史时期的重合,却是至今已经被认证的史实。公元前47年,渤海湾发生了一次大海浸。渤海海面上升了1米,自东向西、由南至北,滨海沼泽平原3米等高线以下的地区,又被浸泡于茫茫的海水之中。天津沼泽平原上许多原始聚集地及其古老城市自然消失,雍奴(宝坻)、泉州(武清)、东平舒(静海)章武(黄骅)等古县城(县治)被迫后退迁址。海浸区域历时了600余年,至隋朝之前才又逐步后退。海浸之时,天津城区、四郊、静海的全部,武清的东部、宝坻的大部全部浸泡于浅海和泻湖之中。西汉之前的人类与经济活动的遗迹,消失殆尽。尤其,西汉初期兴起的滨海盐业,几乎遭受了灭顶之灾。但是,天津渤海平原的先民,不屈不挠,在新的海岸线上,又开始了新的历史创造。

西汉:天津滨海盐业推动了原始城落的兴起

在天津沼泽平原的荒蛮时期,据西周的《周礼》记载,幽燕之地就已有了土人的煮海熬盐的活动。《史记》也有同样的记录:“燕、地广人稀,有鱼盐枣栗之饶”,但却缺乏更为详实的记载与遗迹。而此时的幽燕之地,还是东胡时常袭扰跃马驰骋的荒蛮血腥战场。公元前283年,燕昭王派大将秦开击退东胡,却地千里,收复幽燕,方才有了“渔阳郡”。最初的渔阳郡治,就设在了密云县统军庄南的南城子。虽是边界地区,却辖管如今的天津以北、北京、唐山等广袤的滨海平原沼泽地区。

天津滨海地区煮海熬盐,详实确凿的记载以及考古证实,都体现在西汉中期。秦汉战争之后,生灵涂炭、百业凋零。刘邦为恢复经济,对于采矿、冶铁、煮盐、酿酒等行业一律放开。甚至,允许封邑郡国自由铸造货币。于是,原吴、齐、燕所属沿海区域,地方豪强以及富甲商人一哄而起,纷纷招募民众抢滩设灶煮海熬盐。天津滨海沼泽平原,在燕昭王时期,已有沿海先民煮海熬盐的活动与记载。如今顺势而上,迅速成为了西汉初期海盐生产活跃区域。

西汉初期自由放开的宽松政策,虽然推动了经济复苏,但是也带来了突出的社会问题。许多分封藩王、豪强大户和富贾大商,利用奴隶追逐盐铁之利快速崛起。吴、齐沿海产盐区域,甚至出现了千人以上的奴隶盐场。他们“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造成了“上争王者之利,下锢齐民之业”局势,严重地冲击了西汉王朝的统治秩序,成为中央集权统治的离心力量,甚至威胁到了王朝政权的稳固。(连载1)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