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于无声处听惊雷 帕提亚遗址怀古

于无声处听惊雷 帕提亚遗址怀古

时间:2023-01-18 08:52:45

相关推荐

于无声处听惊雷 帕提亚遗址怀古

在我这次行程的最后一天,迎来了此次土库曼之行的重磅大戏——孕育了四大帝国之一帕提亚的尼萨古城!作为帕提亚的第一座首都,尼萨古城虽小,慕名而来者却络绎不绝,毕竟,那个慨当以慷、发尽指冠的阿萨息斯王朝,那个击败过克拉苏、安东尼的帕提亚,就是从这小小的尼萨城发迹的。

▲紫色部分为帕提亚起源地,蓝灰色部分为帕提亚大致疆域。

深红色部分为罗马起源地,淡红色部分为罗马大致疆域。

绿色部分为亚美尼亚,是罗马和帕提亚之间的缓冲国,双方长期在亚美尼亚的宫廷政治中明争暗斗,都试图扶持亲善己方的傀儡政府。

无论是领土面积、人口、经济体量、军事实力,罗马都压过帕提亚。虽然数次被罗马攻陷首都泰西封,但帕提亚既没有灭亡也没有沦为藩属,甚至让"前三头同盟"之一的克拉苏、 "后三头同盟"之一的安东尼先后尝到了苦头。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帕提亚和罗马之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要远远多于彼此间的战争。

▲穿过林荫大道,来到尼萨古城墙下,遗迹的入口处。

▲站在古城墙上,整个尼萨古城尽收眼底。

▲尼萨古城地图

一、 古典世界的万花筒——从张骞到老普林尼

继汉武帝在前138年~前129年派遣张骞首次出使中亚后,前1再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与坎坷、寒酸的第一次出西域不同,这次的使团无论是人数、访问的国家数量、西进的距离都远远超过第一次。汉朝与帕提亚通过中亚的丝绸之路建立了正式的贸易关系,但两者没有订立军事同盟对抗匈奴帝国(虽然张骞出访确实带有这方面意向)。

帕提亚向进行贸易的过境欧亚商旅抽税而致富:丝绸是罗马人入口的商品当中最昂贵的产品;从中国入口的珍珠也是高价的商品,中国人则购买安息帝国的香料、香水及水果;帕提亚以奇特的动物当作礼物送给汉朝宫廷,比如公元87年,帕科罗斯二世将狮子和瞪羚送给汉章帝。

除了丝绸之外,罗马商人购买印度的铁、香料及皮毛,穿越帕提亚的商旅将西亚及罗马的贵重玻璃器皿带到中国。

而公元73年的班超,虽然也是两次出西域,但目的有所不同。班超是在窦固北征匈奴后,以将军的身份,负责"平叛疏通"西域(从西域回朝后,班超就任西域都护),而张骞是外交官,目的是"出访联络"。

不过班超只行至贵霜,我们重点要说的、和帕提亚关联密切的,是他的部将甘英。在班超收服龟兹后,便派甘英开启一项"支线任务"——找到通往大秦(也就是罗马)的路。

不过帕提亚有自己的想法,他们既希望丝绸之路正常运转,又不希望汉朝和罗马跳过自己这个中间商(对,我帕提亚就是要做中间商赚差价),所以,帕提亚人决定在不得罪汉朝的情况下,骗骗甘英,让他放弃这个念头。

在甘英西行至条支后,只需继续沿幼发拉底河溯源而上,就将进入罗马境内,再横穿叙利亚,从安条克起航,就可直达意大利了。然而帕提亚的向导在这里转了个小弯,没有把甘英一行带往地中海,而是带到了波斯湾,甘英记录为"安息西界西海"。

接着甘英要求从波斯湾乘船前往罗马,这时帕提亚水手对他说:"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度,若遇迟风,亦有一二岁者,故入海皆赉三岁粮。海中有善使人思慕之物,数有死亡者。"这个故事是不是很熟悉呀?对,就是希腊神话中奥德赛与塞壬女妖的故事。眼看甘英还在犹豫,水手赶紧又恐吓道:"若汉使不恋父母妻子者,可入。"甘英又想到在见到帕提亚国王帕克洛斯二世时,帕克洛斯二世十分肯定地告诉甘英,从海路去罗马至少要航行三年,最终放弃了,《后汉书·列传第七十八·西域》载:"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

你看,一位中国的部将在波斯湾听帕提亚人说了一段希腊的神话,细细品来,着实有趣。

▲此处是废弃的天然气井,白色箭头指出的鞍部,是两千年前的交通要道,向东接入丝绸之路,向西入境帕提亚。

帕提亚做中间商这事可不只是对中国,对罗马也一样。

老普林尼的《自然史书》虽然是一本科学读物,但其中也不乏颂扬罗马的功绩、又痛斥罗马科技停滞不前,抨击贵族富豪沉迷享乐的内容。老普林尼看到上名流贵妇们为穿丝绸一掷千金,不仅导致罗马黄金白银外流(一磅生丝最高价可达12两黄金),还让罗马的男人显得缺乏孔武有力的阳刚之气。在老普林尼等人的呼吁下,罗马元老院三令五申,禁止男性穿丝绸,女性也必须节制,奈何屡禁不止。

罗马觉得这中间一定是帕提亚在哄抬丝绸价格,在由共和转入帝制后,也多次尝试突破帕提亚的贸易壁垒,包括动用武力。虽然帕提亚在罗马面前负多胜少,但甭管打不打得赢,都不可能放弃这么一笔油水的。

所以呢,辩证地看,帕提亚既是丝绸之路的经营者、倡导者,同时也是垄断者、阻碍者。

不过20世纪初的考古成果证明,贩卖到罗马的丝,基本都是印度、中西亚诸国仿制的(如布哈拉、苏西亚、埃德萨都是知名的仿造丝绸的城市),不是货真价实的中国丝。

还有一个突破性的认知,在这里分享给大家。希腊神话史诗《阿尔戈英雄纪》中,著名的"金羊毛"传说也有着丝绸的影子!

在第四卷中,伊阿宋摘取"金羊毛"的过程中有这样一段描写:"那棵挂着金羊毛的巨大橡树......他把金羊毛从橡树上取下,羊毛发出的闪闪金光就像火焰一般,把他的脸颊和额头映得通红......"并且在伊阿宋和伙伴们逃上船后,"年轻人们都惊叹于它的光泽,每个人都很想把它拿在手里摸一摸。"

这段信息中有两个要点,一,羊毛很丝滑;二,这么丝滑的羊毛长在树上!第一点是佐证,第二点才是直击真相。

通过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我们能够明确看到古代西方人的认知中,丝绸是怎样一种产物。由于欧洲没有桑树更不养蚕,同时,他们所了解的织物中,最丝滑的就是羊毛了,而他们又很清楚丝绸不是出在羊身上,也不产自任何一种动物,那就只能是植物了。在老普林尼的《自然史》中,是这样理解丝绸的:"(丝绸是)森林里所产的羊毛,向树木喷水而冲刷下树叶上的白色绒毛,取来用水湿一湿,理成丝,裁成衣服,光辉夺目。"所以古代欧洲人对丝绸的认知是"树上的羊毛",这也是为什么伊阿宋会看到"金羊毛"在树上的原因之一。

▲尼萨最具标志性的文物——象牙脚杯,它的底部有着波斯的艺术特色,顶部杯口又刻有希腊式的浮雕。

帕提亚出土的很多艺术品往往都含有多种文明的艺术元素,如希腊艺术、犍陀罗东伊朗艺术等。

▲尼萨出土的将军雕像(头部),无论是头盔的样式,还是雕塑的艺术特征,都有着明显的"希腊味"。

▲帕提亚公主罗多古娜雕像,是不是第一时间就让你联想到了希腊的断臂维纳斯?

▲这里是尼萨王宫主厅的一部分,图中你可以看到4个柱子的基座,尼萨作为帕提亚早期的首都,国家财政初期可能还不足以支撑王室的穷奢极欲,所以与波斯波利斯、泰西封的遗迹相比,规模上并不算宏伟。

那如何判断出此处是室内而不是室外的呢?答案是看那三扇窗户,与城墙上的射击孔一样,宽的、有坡面的一侧是朝内的,窄的、无坡面的一层是朝外的。

▲城墙上的射击孔,这是城内的一侧。

▲这些廊厅的柱子表面覆有大理石粉末,工匠们将大理石打成粉末,和成稀泥状,再涂抹在柱子上,这样不需要整块的大理石,也能达到同样的建筑视觉效果。且不论这种大理石处理工艺是否由希腊罗马传入,单就这种审美而言,无疑是受了西方的影响。

帕提亚作为古典世界万花筒的另一特征体现在宗教上。在帕提亚,你会看到一幅奇景——拜火教、希腊多神教、密特拉教、佛教、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任意流传,不仅互相交融甚至还能和谐共存。这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帕提亚人在发迹之初,本身没有发达、成熟的宗教体系,对外来宗教没什么排斥感;二是由于之前亚历山大东征带来的希腊化时期,让许多帕提亚统治者、知识分子以崇尚希腊文化为荣,而统治了大伊朗地区2的阿契美尼德王朝,更是永久地给这片土地烙上了波斯的印记,民间波斯文化盛行,官方也大量照搬了波斯的官僚体系等政治元素。

▲此处是一个面积大、层高低的大厅,考古学家们认为这应该是一个祭坛的"一楼",原先应该还有"二楼",这样的宗教场所,大概率是雅利安人的密特拉教等类似宗教,也不完全排除是拜火教的可能。

二、 索命克拉苏——从卡莱战役看"帕提亚战术"

帕提亚闻名于世的除了丝绸之路,另一点就是和罗马的相爱相杀了(不过两国边界总体上处于长期开放状态,这也是东西方贸易、文化交流能够畅通无阻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双方长达两个世纪的交锋中,最著名的当属卡莱战役,罗马首富、"前三头同盟"之一的克拉苏殒命东方(另两位巨头是凯撒和庞培),你可以大致理解为一个国家的总统/副总统在前线阵亡了(苏拉去世后,克拉苏的职位基本就是在执政官和仅次于执政官的法务官之间来回调换)。

1. 克拉苏为什么急着东征帕提亚?

在"前三头同盟"中,克拉苏拥有最多的财富、最多的军队,但功绩和声望却比不上凯撒和庞培(凯撒当时正在征服高卢,庞培灭掉了塞琉古帝国、清剿了整个地中海的海盗)。而克拉苏除了镇压斯巴达克斯起义、资助凯撒外,基本就没什么亮点了(何况在镇压斯巴达克斯的过程中,克拉苏也缺乏可圈可点之处,基本就是砸钱、靠人海战术)。

同时,对克拉苏来说,缺乏军功最大的问题在于,他没有一批忠于自己、崇拜自己的军团,这在后续的政治斗争中将是个致命的短板。

反观另外两位巨头,凯撒与麾下的士兵们一道在高卢出生入死,这些军团对凯撒忠贞不二(如"蔷薇"、"云雀"等),而庞培因为灭掉了东方一霸塞琉古,不但罗马在东方的各个军团崇拜他,东方各国的君主更是对庞培俯首帖耳。

急于求成的克拉苏给自己选了个足够"大"的目标——帕提亚,他率领驻扎在东方的7个军团共计4万人从叙利亚开拔,途中还得到了,亚美尼亚国王阿塔巴祖表示归顺,贡献的6000人马。帕提亚国王奥罗德斯二世召见了当时30岁的苏雷纳,拨给一支他不到两万人的军队,迎击克拉苏(克拉苏觉得自己优势很大,克拉苏平A了上去,克拉苏打出GG)。

2. 讲故事时间:克拉苏VS苏雷纳

前期:运筹帷幄阶段

战略层面,克拉苏急功近利,没能延续罗马的优良传统,他轻视了道路和兵站的建设,致使后勤补给薄弱,4万大军轻装快行,很快就深入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腹地。而在此过程中,苏雷纳反倒比克拉苏更了解罗马的传统优势所在,他看到克拉苏如此冒失,命令部队见到罗马军队就佯装溃逃,等到罗马的补给线拉得非常漫长且薄弱时,苏雷纳在战略层面的优势已经形成。

战术层面,苏雷纳又在一些细节上做了精妙的安排。首先,他让帕提亚大军背对太阳列阵,这是一个重要的伏笔。其次,因为帕提亚的军队以弓骑为主,这是"帕提亚战术"的核心,为了解决弓骑兵箭矢消耗大、现场补给困难的问题,苏雷纳把骆驼和马分开,马的速度更快,让射手们只骑马作战,而骆驼的耐力更好,让骆驼往返于营地和前线,只负责驮运箭袋。

战斗打响:水到渠成的胜利

战斗开始后,当罗马遭到箭雨骚扰时,克拉苏便理所当然的摆出龟甲阵,以期接近帕提亚的阵地,进行罗马更擅长的近战,最不济,也可以在帕提亚弓骑的箭矢消耗殆尽后,依靠人数优势直接冲锋。

然而克拉苏期望的时机没有出现,帕提亚似乎有着用不完的箭矢——如前文所说,骆驼不断的把后方储存的弓箭运到前线。雪上加霜的是,由于罗马是面对太阳列阵的,他们根本看不清帕提亚弓骑的移动方位,也无法目测箭矢飞来的方向,只能一直被动挨打。

耐不住性子的克拉苏命令骑兵冲锋,驱赶帕提亚的弓骑。苏雷纳让弓骑后撤,诱导罗马骑兵脱离阵地,而后命令重骑兵从侧翼穿插,将罗马的骑兵和步兵分割开来。

同时,帕提亚的士兵们脱下铠甲,并剧烈地抖动着,一万多件铠甲发出骇人的巨响,伴随着阳光的照射显得格外眩目,使已经被分割包围的罗马士兵更加惊恐,士气全无,亚美尼亚的军队更是就此全部逃离战场。

失去骑兵保护的罗马步兵,侧翼和背后都完全暴露,在帕提亚重骑兵的冲撞践踏下,很快被击溃。

至此,胜负已定,罗马伤亡约两万人,而帕提亚仅损失了38名重骑兵(弓骑伤亡未知),卡莱战役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这也是苏雷纳军旅生涯的巅峰。克拉苏本人倒没有当场阵亡,他是在突围逃亡的过程中,被俘后处死的。

据说,当克拉苏的首级被送到帕提亚宫廷时,奥罗德斯二世正在观看希腊戏剧《酒神的伴侣》。

3. 什么是帕提亚战术:

先由远程轻骑兵以密集的箭矢削弱、骚扰敌人,一旦敌人试图接近,则立马拉开距离,避免白刃肉搏,同时继续快速而密集地投射,俗称"放风筝",如此往复,当敌人身心俱疲,阵型被拉扯松散后,再由重骑兵一举收割。

剿灭克拉苏后,帕提亚战术也因此在当时名震世界。

4. 汉朝和罗马唯一一次的交锋?

先要说明,这是源于美国汉学家、牛津大学教授德效骞的一个著名假说"普布里乌斯失踪之谜",他认为,在卡莱战役中失踪的克拉苏长子普布里乌斯并未阵亡或被俘,二是率领残部东逃,在今天的甘肃省永昌县一带,与汉军相遇并小规模交手,数百人的残军很快被数量上万的汉军俘获,之后便定居在甘肃的骊靬村。

班固在《汉书》中记载了这个故事:

"明日,前至郅支城都赖水上,离城三里,止营傅陈。望见单于城上立五采幡帜,数百人披甲乘城,又出百余骑往来驰城下,步兵百余人夹门鱼鳞陈,讲习用兵。"

这一假说虽然引人入胜,但学术界普遍不予认可。对于卡莱一役的后续影响,一般认为,这些罗马俘虏将西方的一些建筑方面的工程技术带到了帕提亚(罗马的士兵除了战事外,也经常承担工程建设任务),也是那个时代东西方交流的一部分和印证。

▲帕提亚骑兵

附录:罗马与帕提亚交战记录。

罗马一方,主场3胜1败1平,胜率60%;客场3胜2败,胜率60%;第三国境内交手,1胜1平,胜率50%,总胜率:58.3%;

帕提亚一方,主场2胜3败,胜率40%;客场1胜3败1平,胜率20%;第三国境内交手,1平1负,胜率0,总胜率:33.3%;

罗马主帅阵亡1人,高级军官阵亡4人;

帕提亚主帅阵亡3人(包括一位国王、一位王储),高级军官阵亡4人,一位公主被俘;

罗马当时在东方的第二大城市安条克被攻克一次;

帕提亚的经济中心塞琉西亚与首都泰西封各被攻克三次。

三、 凡是你想控制的,也都控制了你——帕提亚的局限

前文说了这么多帕提亚在历史上的可圈可点之处,那这么一个出色、成功的国家,怎么会走进历史的死胡同里呢?我们先从一个现象说起。

在后人了解帕提亚的过程中,会发现记载这个明星国家的主要史学著作,大都来源于外族,很多详实资料均由汉语、希腊语、拉丁语、中古波斯语等编纂而成,而帕提亚人自己著书立传记载的历史,寥若晨星。

这其实反应了帕提亚作为一个大国,从诞生之日起就存在的问题——它是一个混合文明,一个由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希腊文明以及少量印度文明混合而成的帝国,这么些股文明的力量,往益处上想,是帝国最重要的几根支柱,往弊端上想,也是帝国内部产生离心力的主因。严格意义上的帕提亚人只是中亚的征服者、继承者,而不是缔造者,当它征服了这样广袤的区域后,作为自身缺乏厚重底蕴的中亚游牧,在前进的道路上只能不断杂糅进其它更成熟的文化来完善自身,来满足伴随着疆域扩大而面临的现实需求。

再回归到宏观上,帕提亚在对外、对内两方面的困境,也都能看到上述原因的影子。

从外部看,帕提亚的人口、经济重心都集中在美索不达米亚,该地区的税收占帕提亚全国总税收的一半,出于统治需要,帕提亚将首都西迁,相当于是把鸡蛋押进了同一个篮子里,国家生存、发展的风险变相增加。比如公元2世纪,罗马3次入侵两河流域,导致美索不达米亚农业衰退,同时城市的破败,也使手工业者数量锐减,这是帕提亚晚期财政危机的首要原因。

从内部看,地方派系林立,在宫廷中都有着自己的利益代表,中央对地方管控乏力,几乎每次王位更替时,都会引发残酷血腥的宫斗,削弱国家力量。比如卡莱战役中的功臣苏雷纳及其派系,在之后的夺嫡之争中几乎全部失势(包括但不限于被害、流放、贬黜等),导致日后罗马再度兵临城下时,帕提亚竟无将可用,苏雷纳总结的对付罗马军队的经验和方法也没有被继承。

内部势力割据还有另外一个弊端,就是破坏了丝绸之路的连续性,而贸易营收是帕提亚重要的收益来源,据统计约占帕提亚年财政收入的1/5。分裂、甚至停摆的贸易路线加重了商人的避险倾向,商业活动也会因此趋于冷却。

驾驭着汗血宝马的帕提亚,想要驾驭这个大杂烩式的国家,很多方面确实鞭长莫及。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