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历代文人书法之廿五 隋唐五代帝王书法

历代文人书法之廿五 隋唐五代帝王书法

时间:2023-10-24 04:43:05

相关推荐

历代文人书法之廿五 隋唐五代帝王书法

隋唐五代帝王书法

隋唐五代文化发展一跃而为鼎盛时期,与其统治者尤其帝王的重视密不可分,此前《隋唐五代时期的文人书法》一文中已经提及,在此不多敖述。隋代时间短,前两位文帝、炀帝虽然重视书法,由于忙于战争国事无暇顾及自身书写的提升,乃情理中事。而唐五代帝王重视书法爱好书法,史载名符其实;且帝王自身书法水准之高,成历代之最。其中唐太宗李世民、武周皇帝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南唐后主李煜等皆书史享有盛名。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是唐朝第二位皇帝,汉族,陇西成纪人,祖籍赵郡隆庆(今邢台市隆尧县),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唐太宗对于文人书法的发展功不可没,首先在于他对书法的极其重视和提倡,以国家名义设立“书学”,以书为教,并置书学博士,于科举中以书取士;同时在宫中设立“弘文馆”,择善书者主讲书学,君臣经常举行书论,蔚然成风,致书学在“十年间翕然向化”。其次,太宗除自己十分喜爱王羲之书法外,并直接倡导王书传统,传承文脉,充分显示了作为帝王书家的人文眼光与高度境界。

唐太宗酷爱王书,是王羲之书法的忠实继承者。他字体多样,风格俊迈,对楷书、隶书、行书、草书以及飞白书无不擅长,而尤以行书最工,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太宗的书法,特别是行书和草书,从整体上看,或从结体、用笔上看,均与“王体”相似。纵观唐太宗的书法,无不具有“王体”的特点。点画骨力劲健,起落转侧,干净明快,在结体上,似欹反正,若断还连,疏不空阔,密不容光。行书之精到更能显示出正书的功底和娴熟的草书笔势。故他的行书,端庄平实,动中有静,工而不板。若以唐太宗《晋祠铭》拓本与神龙本《兰亭序》相勘,则会发现很多字,在笔势、字体上都与王字有许多相似之处。唐太宗在宗“二王”的同时,十分重视融人个人的见解和创造,写出个人的风格来。唐太宗于贞观二十年(646)所书的《晋祠铭并序》,以及大约同一时期所书的《温泉铭》,堪称唐太宗书法艺术的代表。其中个人风格尤为显著。

唐 李世民 温泉铭(局部)

《晋祠铭》碑高195公分,宽120公分,厚27公分,全文1203字。碑额9字及“贞观二十年正月二十六日”,也为唐太宗以飞白书体所写。这篇碑铭的中心内容,主要是通过歌颂宗周的政治,以及唐叔建国的政策,而达到宣扬唐王朝的文治武功和巩固政权的目的。然而,作为书法艺术,这块碑铭确实是一件了不起的杰作,清人曾评论说:“其书气象幽益,骨格雄奇,盖俨然开创规模也。结字用笔,颇似怀仁圣教序。”

如果将《晋祠铭》与《温泉铭》二碑与《王羲之圣教序》作一番比较,就不难看出,唐太宗的字不仅在结体、笔势、点画上颇似王体,而且更具骨骼雄奇,气势洒脱,道劲飞逸等唐太宗所独有的特色。至此,唐太宗的书法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两件作品,在当时即被视为罕见的艺术珍品。《书断》称太宗“工隶书飞白,行草得二王法”。《张丑管见》称“文皇书法远接右军,晚来手敕,清远绝伦”。《述书赋》在指出了唐太宗宗“二王”的同时,又特别强调了唐太宗的书法“兼风骨,综法体”的独到之处。

至今,我们能见到的唐太宗的字迹虽然已经不多,然而,他的书法艺术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却是不可忽视的,他对书法事业的提倡和在书法艺术发展中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

武则天(624—705),名曌,汉族,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唐高宗时为皇后(655—683)、唐中宗和唐睿宗时为皇太后(683—690),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705),改“唐”国号为“周”,定都洛阳,并号其为“神都”。史称“武周”或“南周”,705年退位。武则天也是一位女诗人和政治家,还是一位书法家。

武则天曾刻意习练晋朝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多年。现在留传下来的武则天书法不多,有《荐福寺碑》题额、《崇福寺题额》,只有《升仙太子碑》两千多字都是武则天亲自撰文并书丹镌刻的碑刻。这块碑刻于武周圣历二年(公元699)六月立,现存于河南省偃师县缑山仙君庙。共有三十四行,每行六十六字,行草相间,笔画婉约,圆转流畅,意态豪纵。欣赏武则天的《升仙太子碑》书法,可见有飞白书碑额,尤为奇妙。“升仙太子碑并序”几字,虽“仙”字略残,其点画圆转有力,字体厚实丰满,还杂出几个怪字。“升仙太子之碑”六个大字大气磅礴、飘飘欲仙。可以看出此书雄强纵肆,法度森严,其书风遒劲潇洒,笔势婉转流利,结体宽严适度,落笔铿然有声,既得二王神笔,又有自家风格。明赵涵《石墨镌华》说:“碑首升仙太子之碑六个大字,飞白书,作鸟形,亦佳。飞白书久不传于世,此其仅存者耳”。碑阴刻有武则天《游仙篇》诗文,是武则天76岁时所作,《升仙太子碑》的正文,语势畅达,气象恢宏,情韵无穷,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但将文章与书艺想比较,书胜其文!碑文上下款和碑阴的《游仙篇》杂言诗、题铭等,分别出自书法家薛稷、薛曜、钟绍京之手,字体神韵妍华,遒劲有法,为书法妙品。

唐 武则天 升仙太子碑(碑额)

唐 武则天 升仙太子碑(正文局部)

《升仙太子碑》是我国行草书碑刻中最早的一种,当然更是我国第一个由女人写的碑。这幅书作却使武曌获得了继卫夫人(即卫铄,272—349,是王羲之少时的老师)之后又一位著名女书法家的声誉。它活脱脱地展现出一位禀赋聪慧、才华过人的女性艺术家的姿影。所以许多书法家称赞武则天的草书,仅次于孙过庭的《书谱》,实不过分。武则天的《升仙太子碑》不愧为我国书法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由于武则天爱好书法,善书就被列为入士的重要条件,在这样的政治形势下,迅速出现了许多书法家,如陆柬之、贺知章、孙过庭、李邕、王知敬、薛曜、贾膺福、韩景阳、徐峤之、王绍宗、钟绍京等。

唐玄宗李隆基(685-762),陇西成纪人,睿宗第三子,始封楚王,后为临淄郡王。延和元年(712)受禅为帝。公元712至756年在位,庙号玄宗,年号先天、开元、天宝。工书,尤善八分、章草,是中国书法史上著名的帝王书家之一。书法工整、字迹清晰、秀美多姿。在唐代书法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唐窦臮《述书赋》云:“开元应乾,神武聪明,风骨巨丽,碑版峥嵘,思如泉而吐风,笔为海而吞鲸。”《古今法书苑》云:“唐明皇工八分章草,丰茂英特。”传世书迹很多,以《鹡鸰颂》《纪泰山铭》《石台孝经》等最为有名。

唐 李隆基 鹡鸰颂(局部)

《鹡鸰颂》,为唐玄宗书法墨迹传世之唯一孤本,为有唐一代稀世之珍,世称人间瑰宝。或疑双钩本,出自宫廷书手。纸本。纵26厘米,横192厘米。行书,40行,计337字。钤有“宣和”、“政和”、“内府图书之印”、“部曲将印”、“晋府图书”、“吴廷”、“石渠宝笈”、“嘉庆”、“宣统御览之宝”等鉴藏印。曾经宋宣和内府、明晋王府、吴廷、清内府等收藏,后有蔡京、蔡卞以及清人王文治等人跋。现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此帖书法萧散洒落,丰厚腴美,给人行行淳厚之感。运笔精到,轻入重敛,笔实墨沉,神气完足,遒劲而舒展。黄山谷称:“玄宗书斑斑犹有祖父之风”。将此帖与太宗《温泉铭》、《晋祠铭》对比,的确能见其相承关系,但太宗清劲,玄宗遒婉,风格还是有异。《鹡鸰颂》其起笔与收笔少藏锋,挺拔别致。书风雄秀,结体丰丽,用笔遒厚。从整幅观之,书法遒紧健劲,丰润浑茂,具有唐典型风格,书出“二王”之间,而渐趋肥腴,法袭传统家学。师承历代宸翰之风。明张丑《清河书画舫》评此帖云:“结构精谨,笔法纵横”。明詹景凤《东图玄览编》云:“字径寸许大,遒劲峻爽,神气逼人,盖法文皇大令”。清梁巘《承晋斋集闻录》云:“顿挫提空,得褚之趣,开米之门”。清吴其贞《书画记》亦云:“书法雄秀,结构丰丽,绝无山野气”。清杨守敬《学书迩言》:“明皇碑版已开圆熟之派。此帖柔而有骨,故自可传。”清王文治跋:“帝王之书,行墨间具含龙章凤姿,非人文臣者所能彷佛,观此颂犹令人想见开元英明卓逾时也”。

《石台孝经》刻于唐玄宗天宝四年(公元745),是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作序、注解并书写。李亨篆额。高620厘米,共4面,每面宽120厘米。此碑由四块黑色细石合成,方额、盖石、顶上等均做了非常艺术化的处理,碑下有三层石台阶,故称《石台孝经》。保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中央的石台孝经碑雕凿于唐玄宗开元年间,留下了两位帝王的四种字体,记录了唐时期盛行的“以孝治天下”的思想,也为李隆基与杨玉环的千古爱情佳话拉开了序幕。 “人们通常称石台孝经碑为西安碑林第一碑。这不仅因其是碑林第一迎客碑,更重要的是此碑集三帝于一身:碑文,文帝孔子所撰《孝经》;唐玄宗以隶书抄写;由唐肃宗题写碑额。石台孝经碑造型极富特色,书法工整,字迹清新,秀美多姿,称得上是西安碑林中形制最气派的一方顶天立地碑。

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史称南唐后主,亦称李后主。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开宝八年,国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为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李煜精书法,善绘画,特别喜欢画墨竹,有“铁钩锁”之称,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前期词多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柔靡;后期词反映亡国之痛,题材扩大,意境深远,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极富艺术感染力。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被称为“千古词帝”。 后人将他与李璟的作品合辑为《南唐二主词》。

五代 李煜 入国知教帖(局部)

李煜能书善画,其书名虽被词名所掩,但他在书法方面的贡献还是不容忽视的,从他的书法墨迹中我们可以窥见其用笔、结字、章法等特征,这极具学术价值。李煜书法很有特点,有“金错刀”的美名。他崇王羲之,尚自由,反对法度严谨的唐楷。对其书法,陶谷《清异录》曾云:“后主善书,作颤笔樛曲之状,遒劲如寒松霜竹,谓之‘金错刀’。作大字不事笔,卷帛书之,皆能如意,世谓‘撮襟书’”。 他的书法贡献对当世及后世均产生深远影响。然惜无书画传于后世。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