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王 蒙(山水)元代著名画家王蒙书画作品欣赏。

王 蒙(山水)元代著名画家王蒙书画作品欣赏。

时间:2021-12-22 13:22:55

相关推荐

王 蒙(山水)元代著名画家王蒙书画作品欣赏。

王蒙(1308-1385),元代著名画家。字叔明,号香光居士,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外祖父赵孟頫、外祖母管道昇、舅父赵雍、表弟赵彦徵都是元代著名画家。王蒙的山水画受到赵孟頫的直接影响,后来进而师法王维、董源、巨然等人,综合出新风格。

原创: 中国书画邮 .11.13

王 蒙

王蒙(1308-1385),元代著名画家。字叔明,号香光居士,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外祖父赵孟頫、外祖母管道昇、舅父赵雍、表弟赵彦徵都是元代著名画家。王蒙的山水画受到赵孟頫的直接影响,后来进而师法王维、董源、巨然等人,综合出新风格。

元末官理问,弃官后隐居临平(今浙江余杭临平镇)黄鹤山,自号黄鹤山樵。明初王蒙出任泰安(今属山东)知州,因胡维庸案牵累,死于狱中。

王蒙能诗文,工书法。尤擅画山水,得外祖赵孟頫法,以董源、巨然为宗而自成面目。写景稠密,布局多重山复水,善用解索皴和渴墨苔点,表现林峦郁茂苍茫的气氛。山水之外,兼能人物。所作对明、清山水画影响甚大,仅次于黄公望,后人将其与黄公望、吴镇、倪瓒合称为“元四家”。董其昌曾在他的作品中题词:“王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

传世的代表作《青卞隐居图》、《春山读书图》,上海博物馆藏;《葛稚川移居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秋山草堂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王 蒙 书 画 作 品 欣 赏

元 王蒙《青卞隐居》(二 )

【名称】元 王蒙 青卞隐居图

【年代】元代

【简介】立轴,墨笔,纸本,纵140厘米,横42.2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青卞隐居图》是元末著名山水画家王蒙的代表作。画面描绘卞山高峻巍峨的气势,并渲染山深林密的幽寂气氛。此图技法丰富多样,集中体现了王蒙的艺术风格,明董其昌推祟为“天下第一王叔明”。

画于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这幅画先以淡墨勾皴,而后施浓墨,先用湿笔而后用焦墨,层次分明。山石树木都有润湿之感。山头打点,变化尤多,有浑点、破竹点、胡椒点、破墨点,表现出山上树木茂密苍郁。全图不多渲染,其深远之处,有条不紊,充分呈现出空间的深度。

此图画作者家乡浙江的卞山。即赵孟頫诗云:“何当便理南归棹,呼洒登楼看卞山”之卞山。此山一名弁山,高出云霄,山石莹然如玉,下有玲珑山,石皆嵌空。上有三岩,即碧岩、秀岩、云岩。董其昌曾泊舟山下,叹曰王蒙“能为此山传神写照”。此图绘千岩万壑,峰峦曲折,山势峥嵘,气势雄伟秀拔,意境深邃,构图繁复。各种笔法和墨法互用,繁而不乱,又能展现出广阔空间,做到密而不塞,成功地表现了南方溪山林茂景深,滋润华秀的景色,是王蒙风格成熟的精心佳作。

元 王蒙 《青卞隐居图 一》143x42cm

元 王蒙 《具区林屋图》68.7x42.5cm

具区林屋图绢本设色纵68.7厘米横42.5厘米台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画面的右上角有王蒙以隶书题的“具曲林屋”四个字,底下署“叔明为日章画”。具区是古时太湖的旧称。这件画作描写江苏太湖林屋洞之景色。玲珑的洞壑、层叠的山石、繁密的树林、错落的村舍和粼粼水波填满了整幅画面,大胆地摆脱了自然景象的拘囿。全图除了溪流之外,几乎被山石、树木、林间茅舍填充的没有空隙,这种饱满的构图方式在中国古代绘画作品中极为罕见,开辟出国画构图之奇境。王蒙截取太湖山中极小的一块区域,提炼加工,组织而成这幅极富生活情趣的画面:右下方一坡角,数株大树并列生於其间,林下有高士临水而坐,好像正欣赏著眼前的美景。水波荡漾,一人悠闲的划着小船;对岸山脚下,草亭临水而建,一人独坐其间看书;山间小路迂回,曲径通幽,数栋屋宇参差错落於山谷之中,有妇女活动其间。山石用“牛毛皴”与“解索皴”干笔皴擦而成,多曲折旋转之笔,以突显出太湖一带山石特有的质感;树叶则用墨与色直接点染而成,丹崖碧树,一派秋日山水景象。

元 王蒙 《葛稚川移居图》139.5x58cm

葛稚川移居图纸本设色纵139厘米横5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款识:葛稚川移居图。予昔年与日章画此图,已数年矣。今重观之,始题其上,王叔明识。

王蒙所作的内容多反映文人的山林隐居生活,这与他所生活的环境和经历密切相关,他善于表现江南山川的湿润感,创造出蓊郁深秀、浑厚华滋的境界,在元四家中以繁密见长。

《稚川移居图》所画题材为东晋葛洪移居罗浮山炼丹的故事。葛稚川,名洪,自号抱朴子,东晋时人,著有《抱朴子》、《神仙传》等书传世。画上有与王蒙同时或稍后的七位大学者的题诗,包括王冕的老师韩性、“元四家”倪瓒、陶复初、陈则等。画卷未署年款,但从风格来看似乎当属中期作品。此图是反映王蒙避世隐居思想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画卷取全景式构图,但又不像宋画那样突出一主峰,而是强调众多山形所造成的一种整体气势和气氛。除画面左角空出一小块水面外,其余各处都布满了山石树木,使景致显得格外丰茂华滋,是王蒙典型的重山叠嶂式。然而此图又与他大部分作品风貌相异,如树叶全用双钩填色,树干精勾细描,树形复杂多变,设色五彩斑斓,不同于他惯用的写意或兼工带写。山石用小笔细写,并用墨、青、赭等色反复渲染,墨彩相彰,画断崖用斧劈、刮铁、折带诸皴法,与他常用的披麻皴与解索皴迥异。画中人物的描法简洁中见精工,造型头大身小,古拙可爱。全画中左下方溪水最亮,烘托了葛稚川的形象。画面山岩重重,树木茂密,加上回环的流泉,曲折的山径,造成一个幽深宁静、远离尘世的境地,反映了当时士人对于隐居的希求。

元 王蒙 《东山草堂》 60.9x113cm

元 王蒙 《秋山草堂图》 123.3cm×54.8cm

秋山草堂纸本设色纵123.3厘米横54.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款识:秋山草堂。黄鹤山中樵者王子蒙为,画于淞峰书舍。

王蒙的画法,善变而多巧妙,喜画重山复岭之繁景,常用解索皴和焦墨点苔。所写山林树木,苍郁茂密而具有浑远的空间感。《秋山草堂图》画高山崇岭,茂树清淡,山脚草堂临水,水际荻花萧瑟堂内隐者怡然自得。表现出江南自然山川的湿润,创造出蓊郁深秀、浑厚华兹的境界。

元 王蒙 《西郊草堂图》97.5×27.2cm

西郊草堂图纸本设色97.5cm×27.2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绘秋天平远景色。近岸草堂、竹篱掩映于树丛之中,岸边系舟,主人与妻子在屋中各行其是。院后湖面空阔,水波不兴,仅露一段岸角丛树,远山一带,渐远渐淡,没入天际。构图、用笔均较简洁,表现出了江南水乡秋季明净寥落的景色特征。深秋茂密的林阴下有茅舍数座,一老翁坐室内案旁读书,旁屋内二仕女侍读。门前清溪潺潺,小船停泊。屋后平湖汀渚,一叶轻舟载客行于湖心,打破了画面的沉寂。远方群山煙林,意境清幽。全图笔墨工细秀逸,构图新颖,为王蒙山水画优秀之作。

画幅左上自识“黄鹤山人王蒙叔明为,写西郊草堂图”,下钤“黄鹤山人”白文方印。该幅远钤有“蕉林居士”、“泽山珍藏”、“筠阴居士”等鉴藏印多方。曾经清梁清标等收藏。《吴氏书画记》著录。

元 王蒙 《夏日山居》 38x144cm

夏日山居纸本墨笔 1368年作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款识:夏日山居。戊申二月,黄鹤山人王叔明,为同玄高士画于青村陶氏之嘉树轩。钤印:

王蒙此图绘长松高岭,山坞人家。房舍半露,室内二人交谈,极富生活情趣。王蒙的作品虽多描写高士隐居生活,但其中往往蕴含俗世的生活情趣,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画家入世情结的一种流露。

画中山体施以细密而短促的牛毛皴,凸处和边缘处笔少而墨淡,凹处及深暗处则笔多而墨浓,借以表现出山峦的层次和体积感。松树以淡墨勾形,偶尔施以重墨,树身以干笔圈皴,松针先以淡墨写出,复施以浓重的焦墨,使之层次分明,愈显清峭挺拔之势。山间丛树用焦墨侧锋点染而成,与山体皴染融为一体,相辅相成,更增夏日青山浑厚华滋的质感。画幅中另有清高宗弘历诗题。诗塘有明林瀚题记。画中钤[乾隆御览之宝]等印。曾经清安岐和清内府收藏。

王蒙的山水画,早年师从舅父赵孟頫,学董源、巨然及唐宋各家之长,然后自成一家,形成了自己的解索皴法,更加强了笔墨的美感,成为元四家中独特的一家。其特点是刻画较繁,多为全景布局,重山峦回,山复水环,境界深幽,景物繁密,高远取景,并以细密繁复的点线组成,施以淡墨淡彩,作到深厚滋华的艺术效果。他喜用细碎之笔,皴染由淡逐渐加浓,层次显得格外丰富。他的皴法多用解索皴,间以牛毛、卷云等皴,但不守一种格式,显得疏密轻重得当,繁简薄厚适中。

王蒙66岁所作《青卞隐居图》,68岁所作《夏日山居图》,均为王蒙山水画成熟时期的精品代表作。这两幅图融合了董原、巨然、郭熙及赵孟俯技法之长,充分展示了王蒙山水画成熟时期的画风和画艺。王蒙的山水画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的山水布局的深邃及形势,以及笔墨技巧的多样性,为后世画家所佩服,以王蒙为师,多有学习取鉴。

元 王蒙 《关山箫寺图》161.7cmx56cm

元 王蒙《夏山高隐图》149x63.5cm

夏山高隐绢本设色1365年作纵149厘米横63.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款识:夏山高隐。至正二十五年四月十七日,黄鹤山人王蒙为彦明征士画于吴门之寓舍。

至正二十五年为1365年,王蒙时年57岁,正是其创作的高峰期,这一时期他画有大量以隐居为题材的作品,此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此图为彦明征士而作。元代以“彦明”为字者甚多,经考察推测,唯至正年间为华亭县尹的张德昭有较大可能是此图的受画人。此图作于吴门之寓舍,或为二人同游苏州而有是作。

此图以深远和高远兼用的布局手法描绘了深山。远景为一群峰涌动的险峻高山,一条细瀑从前川直挂而下,融入山下轻雾之中,并沿着画面下半部低峰深壑向近处蜿蜒流淌。山溪在碎石间跌荡,似能听到悦耳的回响。两岸山石层叠,林木葱郁,屋宇掩映。近处林荫蔽日,凉气袭人,隐士、书童、仕女、樵夫在屋中、房前、溪边、道上品茗、谈天、汲水、行走,各行其事。整个画面景物繁密,造型谨严,境界深邃而又开阔,有炎夏清凉之意。画家以其最常用的解索皴画山石,笔法沉着稳健,墨色层次丰富,设色清淡,色墨互融,为其中年力作之一。

《夏山高隐图》代表了王蒙画风成熟时期的典型风格,既模仿五代董源、巨然的山水画风格,又自出新意。王蒙的山水画是在吸收前代画家笔法的基础上,以自然为师,融汇贯通而成。他于早年就曾对前代名家作品进行临摹,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他早年创作的一套册页,其中有董巨一派风格的作品,也有学习北宋李成、郭熙风格的作品,充分说明了王蒙的绘画风格是综合了多种艺术风格而形成的具有独创意义的山水画新风格。

元 王蒙《禅意图》 水墨纸本 1366年

禅意图立轴 水墨纸本 1366年作

题识:至正廿年六月十日,晨光乍放,惟寅征君拉予访云林先生之清閟阁中。值先生方盥沐振衣飘飘仙举,望望若神仙。然惟寅因嘱余为先生写照而先生自补竹石图,成为将来韵事以助谈噱。其高风卓者一段令人难写出。按先生以士诚据苏,不合,招之不至。真无忝高士之名。想见其为人,覩者千秋下真令生企慕之心耳,并识数言以垂不朽。王蒙。钤印:王蒙印

题跋:(一)达人养浩气,刚大烈如焚。隐逸清贞品,彝伦素所闻。超然绝流俗,疑是巢由群。生平更好学,老益加辛勤。魏武歌巢竹。君亦同竹芬,幽幽抱高节。直上于青云。紫芒山人俞和步韵拜题。钤印:俞龢、一日之迹。

(二)而今不复问,世事事隐忧焚。我凛遵大道,直发古今闻。须眉一男子,似鹤出鸡群。读书诚万卷,学易更辛勤。写我一迂态,幽然欲清芬。萧踈竹树间,两袖惹烟云。云林子自识并写小景。钤印:云林子

元 王蒙《霜柯竹石图》 水墨纸本

霜柯竹石图立轴 水墨纸本

款识:黄鹤山中人王蒙画。钤印:王蒙印(白文)

题跋:海中铁网珊瑚树,石上银钩翡翠梢。鸟夜乱啼江月落,檀栾飞影下窗坳。八十翁白珽题。钤印:湛渊(白文)

高枝千云霄,劲节凌霜雪。巉然石一拳,期期补天缺。会稽杨维桢。钤印:会稽杨维桢印(朱文)

《霜柯竹石图》构图简略,一湖石立平坡之上,周围部落着疏竹及丛草,竹干修长,竹叶下垂,浓淡相间。湖石上仅一颗梧桐树,在秋霜的打击下,疏也大多脱落,仅剩下数片桐夜残留枝上,但是,它那一点点残叶甚似“石上银钩翡翠梢”,更多的竹叶甚似“檀栾飞影下窗坳”,题画诗对此构图作了极美的描绘。该图喻意霜操树竹的高洁品格。所画之直干树柯,随枝进发,逐次添补,使整棵树疏密自然。王蒙这种细笔勾点树木和石头,然后用淡墨渲染,使其早期用笔尖细的画法。《霜柯竹石图》的石和树,皆王蒙枯笔焦墨技法的画风,画石仍为其“用淡墨钩石骨,纯以焦墨皴擦,使石中绝无余地,再加以破点,望之郁然深秀”。(钱杜《松壶画忆》。这就是画家笔精墨妙之功力,所以倪瓒说“叔明绝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比君”。

《霜柯竹石图》除《虚斋名画录》著录外,其它地方均不见此图。根据白珽及杨维桢的题跋及画风判断,这幅画应是王蒙早期的作品。白珽(1248—1328),钱塘人,号湛渊,长于诗文,善书法,与王蒙同时代,甚为友好。他为《霜柯竹石图》题跋第二年即去逝,此幅画创作不应晚于这一年,这时王蒙约20余岁。杨维桢(1296—1370),会稽人,善行草书,与王蒙同时代,甚为友好,他为《霜柯竹石图》题跋时仅30余岁。因他长王蒙10余岁,所以这时王蒙20余岁。《霜柯竹石图》的构图及画风,与王蒙后期的山水画有很大的不同,王蒙后期的山水画大多千岩万壑,层峦叠障,密树丛丛,树深林密,刻画各种树木交错参差,画面的气势非常雄伟。而这幅《霜柯竹石图》构图很简略,但其画风酷似王蒙,是王蒙早期山水画的杰作。王蒙早期的绘画皆自题“黄鹤山人王蒙”或“黄鹤山中人王蒙”。这幅绘画为自题“黄鹤山中人王蒙”。《霜柯竹石图》为庞莱臣所以藏。庞元济(1864—1949)字莱臣,号虚斋,浙江吴兴人,清末明初有名的实业家。他自幼嗜画,善山水花卉,尤精鉴赏,收藏为当时全国之冠。经他鉴定、收藏的精品甚多,王蒙的《霜柯竹石图》经他鉴定、收藏、并被收入《虚斋名画录》中。在王蒙现存的绘画中,早期的作品极少。

元 王蒙《青峦隐居图》立轴 纸本

青峦隐居图立轴 纸本

款识:黄鹤山樵王蒙画。钤印:王蒙印(白)、叔明(朱)

诗堂:王叔明,吴兴人。晚隐居泉唐之黄鹤山,因自号。为赵松雪外甥,得其舅之传,画灋能自出新意,以右丞为师,虽用披麻皴,实兼泼墨法,北苑之嫡嗣也。此帧沉古深郁,石如乱发,松如凤尾,充塞满纸,细玩之,一片空灵,无滞笔,与《青弁隐居图》异曲同工,殊可宝也。梅村先生出以见示,江楼坐雨,煮荈细读,为书数语以志眼福。癸亥三月,褚德彝。

元中后期的社会矛盾更多地集中在阶级矛盾上,一度过着隐居生活的王蒙,作了相当数量的隐居题材的画作,褚德彝所题跋的这件画作亦是。远处山峦起伏,由淡淡的花青色染成,中景的青山之间露出一挂瀑布,近处则松木繁茂,五棵苍松分为左右两组,姿态顾盼有致,松针细密如凤尾。松下有草堂一间,两人相向而坐,书桌上书(帖)一本,穿绿衣者似乎在作揖,向隐者高士请教。草堂之下便是泛着涟漪的湖水,渐行渐远。整幅画面呈“C”形布局,山头以焦墨点苔提醒,辅以淡墨或墨青,更显得郁郁葱葱,夹叶树略施朱磦,间夹数干枯枝,于是乎一幅美丽的《秋山问道图》便跃然纸上。

诗堂由清末收藏家褚德彝所写,细读得知,当年朱梅邨先生收藏此画,在 193月某日(癸亥三月)与德彝先生两人煮茶细读于红楼,遂请德彝记下此事。至于披麻皴法,王蒙善用诸家皴法,能将董源、巨然、范宽等技法融会贯通。此轴用的是解索皴(牛毛皴),这种皴法,用笔细如牛毛,在行笔过程中有如波浪起伏,故而所作山石犹如乱发,可贵的是行笔流畅,没有滞笔。无怪乎褚德彝将此轴与王蒙的代表作《青卞隐居图》相媲美。卞山位于吴兴西北,那里有王蒙外祖父著名的“水晶宫”,他用画笔表现出隐居的场景,自山麓而至山顶,中间有不可衔接的一个跳跃,表明这是一种非现实的画面。恰恰是这种“非现实”,展现了中国山水画的精髓,写心中之山水,直取可居、可游的审美境界。

元 王蒙《青峦隐居图》立轴 纸本

琴鹤轩图立轴 设色纸本 庚寅(1350年)作

题识:至正庚寅五月,大痴黄公望作琴鹤轩图。黄鹤山中樵者王蒙补乔松高士。 钤印:大痴、黄公望印、王蒙印

元 王蒙《幽壑听泉图》 水墨纸本 1346年

幽壑听泉图水墨纸本 立轴 1346年作

款识:至正六年九月三日,黄鹤山樵王蒙写。

题识:同治壬申(1872年)仲冬,李吉寿补笔。

乾隆御题:落落苍松下,卜居绝四邻。清风永今日,明月是前身。有水隔尘世,无桥度客人,山樵高致在,底辨赝和真。戊子春月,御题。

图下部的一小部分虽为李吉寿所补笔,他同样以王蒙的画法将画补全——画山体施以细密而短促的牛毛皴、荷叶皴,凸处和边缘处笔少而墨淡,凹处及深暗处则笔多而墨浓,借以表现出山峦的层次和体积感。松树以淡墨勾形,偶尔施以重墨,树身以干笔圈皴,松针先以淡墨写出,复施以浓重的焦墨,使之层次分明,与山体皴染融为一体,相辅相成,更增浑厚华滋的质感。

全图笔墨虽以董源、巨然的画法画出,却又有所变化,在稠密中仍透出灵动的气韵。全图结构虽繁复充盈,但见隐者自乐的逍遥世外之情。将此图与王蒙传世的作品相比对,特别是与苍松落落、树荫深处有草堂一间的作品相比较,即《夏日山居图轴》,两者画的都是丛树屋岭,山头草树气韵蓬松,山脚松林杂树苍郁茂密。

元 王蒙《黄鹤山樵坦斋图》

黄鹤山樵坦斋图(1150万元,北京翰海春拍)

题识:老来自觉笔头迂,写画如同写隶书,黄鹤一声山馆静,道人正是午参余。坦斋老师出宋罗文纸,命作泉石,老年自是不同,作此应命不记岁月。黄鹤山人书于坦斋仙馆。钤印:王蒙之印(白)、王叔明(白)

题跋:望见龙山第几峰,一峰一峰水如弓。苍林茅屋无人到,犹有前时蹑屐踪。句曲外史张雨。钤印:句曲外史(朱)

此幅《赠坦齐山水图》轴,明、清及近代着録者有六处。分别是明郁逢庆《书画题跋记》卷一、明汪珂玉《珊瑚网》画录卷三十五。清《佩文斋书画谱》卷一百。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画录卷五十一,裴景福《壮陶阁书画録》卷七,及近人福开森《历代著录画目》等书均有著录。本轴有张雨题诗一首,张雨卒于元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其时王蒙仅四十一岁。此画虽无岁月,但有张雨题诗应是王蒙中早年之作。

元 王蒙《黄鹤山》24.5 x97.2cm

元 王蒙 《太白山图》 28x700cm

元 王蒙 《太白山图》 28x700cm

太白山图手卷设色纸本辽宁省博物馆藏

图绘浙江鄞县太白山天童寺二十里松林及周围的景物。苍松丹槲,枝繁叶茂,溪流拱桥,曲径通幽,寺宇宏伟,林荫夹径。骑马、步行、执杖、挑担的僧侣游人络绎不绝。山峦起伏,湖水如镜。全图笔法尖细,以朱砂及花青点染。个别杂树施重墨,别创一格。画上卷首作小篆书“太白山图”四字,卷末钤白文“王蒙印”一印。卷后有印章名款。画幅中有清高宗弘历长题,拖尾有元末明初名僧宗泐、守仁、清濬等题跋,项元汴书小记一段。钤明沈周、安国、项元汴,清梁清标、安岐诸家印记。从跋文可知,本幅原来一直为天童寺主持左庵禅师所有,后一度由沈周收藏,明后期入项元汴手,清初梁清标、安仪周先后递藏,入清宫后,贮御书房。民国间佚出,郑洞国购自长春,经原沈阳军区领导人周桓转交东北博物馆即今辽宁省博物馆。

原创:中国书画邮(ZGSHY0816).11.13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