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清代书法巨匠——何绍基

清代书法巨匠——何绍基

时间:2019-02-15 11:07:24

相关推荐

清代书法巨匠——何绍基

曹隽平艺术简介

曹隽平,湖南永兴人,先后师从邬惕予、欧阳中石先生。

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收藏家协会文房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为台湾艺术研究院院士,刘海粟美术馆研究员、湖南师范大学兼职硕导、大型电视节目《见字如面》顾问。

现任湖南省文化馆副馆长,巜艺术中国》杂志主编,湖南省文化系列高级职称评委。

在《中国书法》《中国书画》《书法》《收藏》等 发表论文逾百篇,6月专著<<抱朴求真>>四卷本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大楷对联 作者:曹隽平

有清一代,书法兴盛,清三代因康熙推崇董其昌、乾隆雅号赵孟頫,故以董、赵为代表的帖学笼罩书坛150余年,虽然名家辈出,但独树一帜的书家并不多见。至雍正、乾隆年间,由于文字狱愈发严酷,文人们逐渐转向考证以避时祸,出土的金石一方面成为考证的工具,一方面又成为学书的范本。这期间,邓石如首先开始了碑学实践。但邓作而不述,真正为碑学兴起提供了有力理论根据的是阮元。阮元的《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将古代书法体系分为王羲之的帖学系统和北碑的碑刻系统,并主张学碑。阮元的理论影响极大,对于当时厌倦帖学却苦于挣脱不开的清代书家来说,更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此期著名书家首推邓石如、伊秉绶。此后又有包世臣的《艺舟双楫》、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鼓吹扬碑抑帖,于是至晚清碑学大兴,赵之谦、吴昌硕等为一时翘楚,但纵观清朝三百年历史,学碑最有成就且影响深远的书法家莫过于湖南道州的何绍基。

何绍基像(图一)家在道州东门---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州,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官编修。工经术词章,尤精说文考订之学,旁及金石碑版文字。书法自成一家,行草书尤为一代之冠。晚年以篆、隶法写兰竹石,寥寥数笔,金石书卷之气盎然。偶作山水,不屑摹仿形似,随意挥毫,取境荒寒,得石涛晚年神髓。画必长题,题多佳句,惟不轻作,兴至为之,辄自毁去,故流传者少。有说文段注驳正、诗文集。著有《惜道味斋经说》《说文段注驳正》、《东洲草堂诗钞》《东洲草堂文钞》等。

(东洲何绍基故居图二)

何绍基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何凌汉曾任户部尚书,一生勤俭,是知名的藏书家、书法家。何绍基兄弟四人,其中何绍业是其孪生胞弟,另有何绍祺、何绍京,均习文善书,人称“何氏四杰”。何绍基幼年家境贫寒,他和弟弟随母就食于州西小坪舅舅廖氏家。8岁随母入京,早年师从阮元、程恩泽、许瀚等人。18岁应京兆试,取眷录。道光十一年(1831年)取优贡生。道光十五年(1835)中举人,次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文渊阁校理、国史馆提调等职,曾充福建、贵州、广东乡试主考官。咸丰二年(1852)任四川学政。为官仅两年,次年因条陈时务得罪权贵,被斥为“肆意妄言”,受谗言所害,降官调职。遂辞去官职,创立草堂书院,讲学授徒,咸丰六年(1856),由四川出发,经陕西等地到达济南,主讲于山东泺源书院。讲学之余,尽游济南大明湖、趵突泉、珍珠泉、千佛山等处,留下许多诗句。咸丰十年(1860),受长沙城南书院之邀离开济南赴长沙。前后在山东和长沙城南书院教书达十余年。晚年主持苏州、扬州书局,校刊《十三经注疏》,主讲浙江孝廉堂,往来吴越,教授生徒。一生豪饮健游,多历名山胜地,拓碑访古。光绪四年(1873),病逝于苏州省寓,葬于长沙南郊。

庚寅初冬,笔者接待了来自北京的何氏后裔摄影家何华中先生,没料想何绍基所葬之“长沙南郊”,就在笔者工作的湖南省群艺馆附近一公里处,今湖南省政府西门天心区新开铺街道办事处石人村石竹坳东山坡。1958年兴修农田水利时,墓围被毁。1990年维修。1995年重修。墓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坐西朝东,封土堆高0.8米,底径1.5米,花岗石砌墓围。墓首立祁阳石墓碑3通。主碑高2米,宽0.6米,碑石残缺,阴刻楷书“何公子贞大人墓”。(何绍基之子何庆涵题写)两侧耳碑高1.7米,宽0.5米,阴刻墓主生平简介。墓前建有护栏、华表,另有石凳、石桌、石炉等。当我来到何绍基墓时,天心区有关部门重新修建的绍基文化公园正好修葺一新。

(何绍基墓图三)

为深入考察何绍基的书法和家世,笔者陪同何华中驱车千里前往湖南永州道县,何绍基的故居就在县城边——潇水河畔的东门村,村口现有全国政协副主席毛致用、已故原国务院副总理方毅为重修绍基故里的题字。令我意外的是东洲何门居然有将军府,在清朝还出过何绍彩十多位将军。村内原有东洲草堂和探花楼,然而历史的长河已经无情地将东洲草堂变成了一块菜地。

自立门户的何体---

曾国藩评价何绍基:“子贞何绍基之学,长于五事:一曰仪礼精,二曰汉书熟,三曰说文精,四曰个体诗好,五曰字好。渠意皆欲有所传于后。以余观之,字则必传千古无疑矣。”

何绍基一生孜孜于书艺,上溯周秦两汉古籀篆,下至六朝南北碑,皆心摹手追,取各家之长,融各体之奇,篆、隶、楷、行无所不工。早年为应科举考试,受时风影响,从欧阳询、颜真卿的楷书入手,笔者此次从何华中处获得的何绍基给好友张穆书写的墓志(图四)以及现藏永州市博物馆的“缥被遗风”木匾,(图五)都说明何绍基早年曾用心习欧。何绍基的小楷兼取晋代书法传统,笔意含蕴;偶为小篆,不顾及俗敷形,必以顿挫出之,宁拙毋巧,并能掺入隶笔,而带行草笔势,自成一格。他临写汉碑极为专精,竟将《张迁碑》《礼器碑》等临写了一百多遍,不求形似,全出己意。进而将“草、篆、分、行熔为一炉,神龙变 化,不可测已”。至今存临本仍然不少。

何绍基给好友张穆书写的墓志 (图4)

缥被遗风 匾(图五)

何绍基主张“欲习鲁公书,当从楷法起”,他在题《争座位帖》上面有一首诗:模楷得精详,传自张长史,莫信墨濡头,颠草特戏耳,欲习鲁公书,当从楷法起,先习争坐帖,便坠云雾里,未能坐与立,趋走伤厥趾,呜呼宋元来,几人解此道。此次考察,有幸从《湖南日报》张茧先生处得观何绍基给其父何凌汉书写的《御赐碑》和《神道碑》拓本,细细欣赏,令我陡然忆起两年前在西安碑林抚摩《勤礼碑》《颜氏家庙碑》的情景,何绍基所书的这两块碑,无论用笔、结字还是章法,无不逼肖颜真卿在西安碑林的原作。

当然,何绍基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他的行草书。他主张“书家须自立门户”“学书重骨不重姿”,自颜真卿开创有别于王羲之的行书体系后,历代承其衣钵、成就卓著的书家并不多见,学颜者多只在颜真卿的楷书中讨生计,乾隆年间的钱南园也不例外。自颜真卿以降一千余年,惟何绍基成功地将其颜体楷书的气质融化到行草书当中,不见其形却深得其神,故成自家面目,世称“何体”。

何绍基的行草书采用回腕法,运笔方圆兼施,字字筋骨内敛,如壮士挽弓。这种执笔法远离正常生理习惯,故每次写字须“通身力到”,每次写完“汗湿襦衣”,别有趣味。《清稗类抄》称之为:“往往一行之中,忽而似壮士斗牛,筋骨毕现;忽而又如含环勒马,意态超群,非精究四体,熟谙八法,无以领其妙也。”何绍基书法,早年秀润畅达,徘徊于颜真卿、李邕、王羲之和北朝碑刻之间,笔者曾在清代大教育家——欧阳厚均的家庙碑文拓本中看过何绍基早期的自作诗文,甫一打开,清新刚健之气迎面扑来;何绍基书法晚年已臻炉火纯青,笔意纵逸超迈,时有颤笔,恣肆老辣、醇厚深沉。他并不刻意追求墨色的变化,但涨墨法的自然运用,使得他的作品满纸烟云,仿佛毛泽东笔下《沁园春·雪》中苍茫意境的再现。何绍基一生饱读诗书,遍游大江南北,胸中藏丘壑,腹有不平事,付诸笔端自然气势豪迈、气概非凡。其门人林昌有诗云:文如鹫鹫诗如虎。染翰直驱万雷斧。胸次广博天所开,万花飞舞毫端来。

马宗霍在《书林藻鉴》中记载他的老师曾农髯曾称赞说:“何子贞七十岁以后下笔时时有犯险之心,所以不稳,愈不稳则愈妙。”人称其篆书用笔遒劲,貌似古藤,古朴典雅;隶书运笔浑圆,婉和韵雅,古拙朴厚,具有浓厚的金石味……世人称其是“晚清二百余年第一人”,“把中国书法艺术推向第三个高峰”。

何绍基的行草书风靡一时,同代学其书法者就大有人在,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官湖南永州知府的杨翰就及其服膺何绍基,学习何绍基书法几可乱真。齐白石在其自述中也曾说早年学过何绍基书法,其早期绘画上的落款也常见何绍基风格。(杨翰书法 图八)自晚清、民国乃至当代,学习、研究何绍基代不乏人,原中国书协主席舒同也是学“何体”书法的代表。

诗联俱佳的学者---

何绍基的诗名为书名所掩。在晚清宋诗派中他是一位健将,今存诗歌2000多首。何绍基出入于阮元、程恩泽之门,通经史、律算,尤精小学。他是近代提倡宋诗的重要人物之一,论诗主张“人与文一”“先学为人”,而后直抒性情,“说自家的话”(《使黔草自序》《与汪菊士论诗》)。他作诗“宗李、杜、韩、苏诸大家”,不名一体,随境触发,较为真挚为“宋诗派”重要倡导者之一。尽管由于仕途挫折,性情拘检,曾说“一切豪诞语、牢骚语、绮艳语、疵贬语,皆所不喜,亦不敢也”(《东洲草堂诗钞自序》),强调“温柔敦厚”的诗教。所以诗作大都是登临唱和、书画题跋及抒写个人生活感受,但亦不乏涉及社会政治内容的诗作,当代学者曹旭在《论近代诗人何绍基》中说:“何绍基优秀的诗歌,不是考证诗、题画诗和金石诗,而是关注民生,描写老百姓救灾的‘灾害诗’,尤其是写黄河决堤、千里泽国、人为鱼虾的救灾诗,成为近代的‘新乐府’和中国诗歌史上耀眼的篇章。”他还有过讥刺时政的诗作,如《沪上杂书》“愁风闷雨人无寐,海国平分鬼气多”,对外国侵略者盘踞租界深为愤慨。如其七律《元象》中有“石根水怒水根石,天外山惊山外天”一联,上句比喻人世风波之复杂、险恶,下句又展示人类进步之不可限量,耐人咀嚼。

何绍基一生书联以数千计,所书楹联极少雷同,其志趣、理想与情操在其楹联中表露无遗。行草书楹联:“子美集开诗世界,伯阳书见道根源。”子美即杜甫,伯阳即李耳,李耳字伯阳,世称老子。何氏曾以篆书写《道德经》。行草书楹联:“尽录其长舍所短,初若为异终于同。”济南大明湖历下亭楹联杜甫名句“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即为他所书。

何绍基集书法、诗词、文字学于一身,作为清朝三百年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拓性书法家,必将彪炳史册!

参考文献:

[1]马宗霍.书林藻鉴[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2]沙孟海.近三百年的书学[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7.

[3]宾南.清代第一的何绍基书法[OL].往复论坛,.6.24.

[4]曹旭.论近代诗人何绍基[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5.

后语:大量粉丝还没有养成阅读后点赞的习惯,希望大家在阅读后顺便点赞,以示鼓励!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

版权属作者,向原作者致敬!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