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寻找感觉的感觉 为何你对这世界没有了感觉?

寻找感觉的感觉 为何你对这世界没有了感觉?

时间:2019-04-19 09:16:11

相关推荐

寻找感觉的感觉 为何你对这世界没有了感觉?

不知道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就对亲人没感觉,朋友也没多少感觉,只是一味的应和,笑的时候,皮笑肉不笑,现在要么对外面很恐惧要么很自大,自己心里经常想事情,总是想别人怎么怎么着,还没接触就感觉这个人很好,或者这个人很坏,一点都活不真实,因为一点事情,就感觉别人是那样的性格,就开始讨厌,还总感觉是自己的不对,然后自己责备 ,开始心理想哪不对 ,边想边做起=其他的事情,还总是哭笑 不的 ,人家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学习也一点都进步去,注意里不在那里 ,还总强迫自己学习 ,然后就是突然变的爱说话 ,还好上网查询这是什么病 ,然后看见什么就都是,现在也没有完全认知自己是什么人,感觉我是一个空壳,对什么也没有兴趣,别人对我说话,假装听 ,不该笑的时候笑 ,感觉自己就活着一个心,连愿意吃什么,喜欢什么都不知道,说的话没逻辑,对别人冷漠,爱猜疑别人心理,比如我老娘来了,我就感觉我老娘 这个人不认识他 ,对什么都千篇一律,没有任何色彩,除非自己去强迫自己加上色彩,比如说这个人很好,着个音乐很好听,在大街上看到别人总感觉别人看我, 然后心理烦躁 ,以前还爱照镜子,我现在对于自己认识都很片面 ,认知力为0 记忆力 超强 ,就是感觉活在潜意识里,或者说活在心里,感觉人心不合 比如不愿意干这个还去干 严重人心不合 但是好象不是 强迫症,活在自己心里,出不来 ,也感觉不到是不是 压抑 ,没有感觉,比如我掐自己一下 ,只要我心里想疼就疼 想不疼 就不疼 , 现在我活的很空虚, 但没有自杀念头, 感觉很木 ,对在好的人,心理知道他们爱我 ,我也要爱他们,但是没感觉,只是装.爱回忆以前的情节 或者自我. 比较严重,看了心理医生,说是抑郁症,但是一点都不害怕 ,不知道为什么.好象什么都不在乎,.. 还总感觉不是抑郁正 是意想症, 看别人都是异样 或者,敌视的眼神, 感觉人和电脑,一些无生命的东西一样,没了感情,还很唯心主义,想么就是么,对什么也没有了兴趣.以前性欲特强,甚至看到 每个女老师都勃起,现在没兴趣,除非强迫他拨起,但还是每天练散打 我爆发力 全校第一,看了么 我自己还那么爱虚荣,这个也总想说给你门,我自己也很讨厌自己,总想变成一个 正常人.本人以前不爱虚荣,但是不怎么和别人交流,到了高1 同学总是夸我, 心理暗示特别厉害,比如我看一个女生,如果我心理说 她很漂亮 我爱她就爱 说不爱就不爱 ... 没有本能的反映,一切靠 意识 或者.... 我可能表达的不对,或者自大 ,对了别人总说我自大 ,但是我自己没感觉,对钱从来不在乎,还刻意去改的说话温柔, 我自己现在连自己是什么都不知道,就光有个心 作什么都不协调, 贞德很想出来 我一想大家还那么爱我,我没感觉,就哭的很伤心. 真心希望能帮助我,或者能帮助我分析一下.为什么.是自我闭 还是抑郁,经常自己在心理和自己说话, 可能压抑,自闭 都有,我该怎么办 我看书 连书都容不下 ,,,, 我想做回那个真实的我 ...

我感觉自己是两个人,总是心里的我说给我听 ,但是这个我 还没听进去, 我上了高一 性格严重变化 ,感觉活在自己模拟的世界里,自己真实性格找不到,干什么都不顺心,还经常自己给自己分析,说你不是因为这个 ,还很严肃,如果不出来我真忘记自己是什么人了.而且别人说话我 先 听了在心理说一遍 在恢复 或者不回复 ,怎么办 是不是太压抑的事情,心里的我完了 5555555555大家帮帮我 ,我........ 干什么都靠想象 ,我知道毛病,,我可能真是自私,对事情敏感 ,干什么都是考虑之后,比如动作什么的,感觉不用自己控制,有意识 因为我是高度近视 不戴眼睛,一戴上就很害怕那些人的面孔.... 我可能事真多话多,但是控制不住, 大家帮帮我 真心谢谢了. 我看心理医生了,抑郁正,但是我不相信,我连学习都辞了,父母现在对我很关心,我没感觉 体谅不到,他们那么累,我感觉总是应该的,不在乎任何事情,

其实好多人都这样的,因为现在功利心太强了,哪有什么真实不真实的。人生就像一场游戏,有游戏规则,工作、学习人情都在游戏规划。 经历多了,就麻木了。

寻找感觉的感觉

很多人都喜欢找感觉,我也不例外。

有感觉的时候,做事情的动力会强很多,会心甘情愿很多。特别在恋爱,或者想恋爱的人,最喜欢的就是:找感觉或者,没感觉。

人喜欢找什么样的感觉呢?不知道,就是没感觉,或者感觉莫名地就来了。我们相信感觉,有时候又不太相信感觉。只是因为,我们不了解感觉,不知道感觉里面,有大文章。

为什么我们喜欢找感觉?只是因为,感觉是我们的心在运作,而不是我们的头脑在运作。头脑运作的结果,是逻辑清晰,推理正确,科学指导,它借助的材料,是意识。心运作的结果,是一种感觉,模糊的答案,它借助的材料,是潜意识,不讲逻辑,不讲科学。

换句话说,感觉贴近我们的心。只是,感觉贴近的,是被污染的心,还是那颗“真我”的心?是那颗被欲望左右的心,还是那颗“初心”?所以说,当一个人的心不清静,所找到的感觉,跟着感觉走,并不一定会有什么好结果。如果我们找不到被污染前的心,那么我们的生活,就容易在原地打转,重复着昨天的故事。

什么是潜意识呢?就是我们每天积累的所有的信息,堆积在仓库里,被我们大脑过滤的未使用过的信息,或者曾经在大脑内过滤后使用过的信息。这一天一天积累的信息之和,就是我们的潜意识。

这些信息贮存在哪儿呢?大脑使用过的信息,一般在我们的记忆中,而那些未被使用的信息,一般在我们的身体里。偏重于大脑,忽略身体的感觉,不是一种好的感觉,它有些远离我们的心;偏重于身体的感觉,虽然贴近我们的心,但它又需要借助大脑去找到一种通往心的路。

如果说,心知道我们前进的方向,大脑就是实现这个方向的总经理。找感觉,其实就是要懂得,我们的心想告诉我们什么。

心有很多层面纱:

个性:习惯了的行为方式与态度;

需要:学校或社会教育出来的欲望;

行为:社会标准下的礼仪与道德;

认知:与社会认知或标准融合在一起的观念;

欲望:融合了社会因素,来自身体的本能反应。

记忆:过去的在情绪状态下的所有行为、认知、欲望、需要。

拨开面纱,才能发现我们的真心。找到真心,以后我们就不再需要找感觉,或者以后的感觉就是心想告诉你的信号,无须再去处理。

寻找感觉的感觉,就是觉察不到我们的心,就是诸多面纱掩盖了我们的真心。

为何你对这世界没有了感觉?

文/魏湘丨北京颢润心理咨询

前几天,同事的儿子来中心玩,这个十八岁的大男孩告诉我:“我要寻找爱情。”我问:“你要寻找什么样的爱情呢?”他说:“可以有伴侣关系的爱情。”他说得话激起我的好奇,我问他:“什么叫伴侣关系的爱情呢?”他说:“只有可以互动才可以产生伴侣关系,我要寻找这样的感觉。”我说:“你是否很想要理解你,关心你,和你交流的关系呢?”他沉默了一下说:“反正我要寻找这种感觉。”

那一刻,我感到了一丝孤独的味道。这个孩子直言不讳地表达出了我们大部分人内心的渴望——我们都想要可以沟通,理解也就是可以得到爱的感觉。为了达到这个朴素的目的,这个大男孩想到了爱情,难得的是孩子很清楚他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在我们大多数人忙忙碌碌中,你究竟想要的是什么,恐怕不一定清楚,甚至很多人已经没有了感受,对未来,对自己今后的生活,甚至对他人或者自己的生命。我想对这样的“无感觉"有一个称呼:“绝望的婴儿”,因为他已无法期待世界的给予。

曾经一个来访者告诉我,他面对惨烈的肇事现场已经毫无感觉,他一再问我一个问题:“你说我正常吗?我确实没什么感觉。我早就不知道我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可能就是活着吧。”他说得时候面带微笑。

那一刻我的心中五味杂陈,我感受到他没有感觉的后面那巨大的绝望。

绝望,从来不是凭空而来,生命从第一声啼哭开始就期待着,盼望着妈妈的哺育。在婴儿初始阶段,一颦一笑,一哭一闹,都是在期待着妈妈的回应。

在科胡特自体心理学中强调一个人从小到大需要三种移情关系,第一种就是镜映移情,也就是对孩子的需要可以有鼓励的、肯定的回应,第二种是理想化移情,通俗讲来,就是当一个孩子遇到问题,他能有期待,他心中知道无论自己如何都有妈妈能帮助他。第三种移情是孪生移情,就仿佛说对方如此和我一样,这个“一样”是建立在我们共同兴趣,爱好等等,长大后的友谊或者爱情都包含了此种元素。

一个孩子最早确认他的存在感,就是通过妈妈的眼睛,妈妈的面容,孩子通过妈妈看他的眼神知道自己有多好,有多可爱。当孩子哭泣时,妈妈及时过来安慰与照料,使孩子确认自己的情绪是值得关照的,并且心中可以越来越确认,当自己难受时是可以依赖妈妈的。

这些看上去母婴互动的方式,却决定了我们长大后那个“感觉”。小婴儿的很多细微的感觉被感知到,并被看到,他可以确信母亲是可以相信的,世界或周围关系是可以依恋的,他的痛苦可以被理解的,小时妈妈所给与他的关爱,长大后他可以内化为安慰自己的方式,当一个人对于世界、对于周边甚至是自己都没有期待,没有感觉时,或许就是当他一次又一次向世界发出呼唤时,收到的都是被忽略或者拒绝的反应,于是长久下来,他将自己的感觉也封存起来,以“冷漠无感”的方式面对世界,以保护自己内心不受挫败、不再受伤。

坏的感觉好于没有感觉

成天吵架拌嘴,磕磕碰碰的小俩口,其恩爱程度也许远胜于那些在外各自为政,回家互不理睬的「模范夫妇」。这个观点,想必大家不会反对。但话虽如此,实际也没有几个人愿意做那天天恶战的小夫妻,因为吵架的滋味谁都不愿领受。

于是在实际生活中,夫妻能打一辈子架的也罕见。往往打上三年五载,疲了,就渐渐转为各自为政,互不理睬。彼此看对方都不顺眼,但也都可以忍,没什么小题大做的必要。根据夫妻治疗的经验,到这个地步后,要挽回起来就格外麻烦。通俗一点说,都累觉不爱了。没有感觉是最糟糕的事。哪怕是坏的感觉,生气或是疼痛的感觉,也比没感觉要好。所以说,比起相敬如宾,还是天天恶战更生机勃勃。

以上这些感想,来源于最近发生的两件事:

一是有知友提问,问自己因为自卑而防御性太强,乃至体现出攻击性,甚至影响到人际关系,怎么解决?具体地说,他感到自己不对劲,因为在跟别人相处的时候,会有很多坏的感觉,比如嫉妒,比如抗拒,比如怀疑,比如自怜自伤。现在他想解决这些问题。就是说,他希望消灭这些坏的感觉,帮助自己获得别人认可。

二是最近在知乎热议的「不友善」问题。有朋友跟我聊道:「不友善都是由于心理的问题,他们缺乏存在感,需要心理疏导」。「缺乏存在感」似乎是一种笼统的描述,确切点说,大概是一种混杂着失落、不甘,和艳羡的情绪吧,这种情绪导致了网上的负能量传播,所以对于别的网友来说也是一种坏的感觉。都主张:最好通过心理疏导或者别的什么,消灭「缺乏存在感」的感觉,以弘扬网络之正气。

两件事看上去不相干,唯一的共通点是,想消灭坏的(或者说,不被认可的)感觉,无论是自己不认可,还是别人出于道义不认可。对此,我有担心。

坏的或不道德的感觉,确实会产生负面的效应,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也有好处。吵闹不休的夫妻,往往是因为想要对方更爱自己。坏的感觉让人与人之间相互勾连。就说自卑和嫉妒吧:嫉妒是因为我想变成你这样,但变不成。这里面,包含着我对你的认同。你接收到我的嫉妒,可能会得意,得意于你受到我的认同;可能也会反感,是因为感应到认同中的威胁和贬低。但无论如何,借着你我的嫉妒、得意,或反感,我们彼此之间就近了一步。但如果我否定了嫉妒,则什么都不会有。

嫉妒除了不好受,也貌似不道德。这种不道德推向极致,或许有巨大的破坏性风险,比如攻击和伤害。所以,需要明确行为上的界限,要有法律和规范,确保不会越轨。行为上对它的控制是一回事,而感觉上的承认则是另一回事。曾经有人发私信问我:我很煎熬,每天都对异性充满性幻想怎么办?我说只要管好自己,别伤害人就可以。至于性欲这个东西,承认它的存在,放在那呗,需要怎么办吗?性欲也是一种感觉,甚至都不能算是「坏」的感觉,还挺美好。饥渴难耐固然很痛苦,但正因为有了这种痛苦,人类才会有最原始的,想方设法去吸引或接近异性的动力,会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同样,否认了这种感觉,什么都不会有,连繁衍都不会有。

所以某种意义上,感觉——即使是坏的感觉——是人类彼此趋近的黏合剂,即便那些戾气纵横的对立,你也总可以挖出人们相互亲近的隐秘愿望来。对人不友善的网友,感到被忽视的不平,其实正可以看出他们想要受人尊重,被人瞩目的渴望。千千万万人的这份渴望,才能构成一个网络社区存续的动力。如果每个人,都无视这份渴望,「我就是乖乖路人,不在乎有没有存在感」,社区的前景恐怕会堪忧。

但是坏的感觉,容易让人有否认之心,转过眼去,刻意不看。以前虚构过一个案例叫旺财同学,明明心怀不忿,偏说自己人穷而志气不短,那些高帅富们不过是仗着有个好爹娘,等着看吧,末了加一句「呵呵」。生气而「呵呵」,是在否认自己的嫉恨。这一否认,也就让人无法真正与他亲近。假如他坦然认账:妈的!老子就看高帅富们不爽,羡慕嫉妒恨!也许就有屌丝兄弟给他拥抱:说得好!我也恨!

自卑的人常常故作豁达,不被关注的网友往往自诩清高。末了,会搞得自己更孤愤。如此说来,倒不如把这些糟糕的感觉,一开始就老老实实地承认下来比较好。当然这所谓承认,不是说因为自卑,就可以给室友投毒;或者出于失落,就干脆上网乱喷。行为层面上的约束必须遵守,那是基本的游戏规则。然而就感觉本身而言,是没什么羞于承认的。大可以堂而皇之正告天下:我,就,是,很,矬。

当然,这需要勇气。而且敢于说这句话的,多半已经不那么矬。正如敢承认自己缺乏存在感的,往往反而会引起众人的共鸣,这是个悖论。就拿我自己来说,我用了二十多年时间,才能勉强接受自己也有种种卑劣的基因。接受之后,就觉得这有什么呢?自卑的人想摆脱自卑,是因为自卑不好,对自己的「自卑」也深感自卑。何等纠结,处在自己不喜欢自己,又担心别人不喜欢自己的双重痛苦中。——但是且慢!大家都别替我否定这种痛苦,也不用否定我的任何自责、怨尤、愤怒、乞怜,或哀伤,就是现在这种复杂的纠结的感觉,让我待在里面体会一下。怎么样呢?很疼!但这就是我真实的此刻。需要做任何的道德评判吗?哪些该有,哪些不该有?

无所谓该不该。这种疼本来就是最鲜活,最真实的,生命的一部分。

但是哗啦啦一下子,大家围上来:「哎呀,要解决啊!」「给你几条建议啦!」

言下之意就是:嗨嗨,你错了!我是过来人哦,你现在的感觉要不得。

我非常在意这件事。是因为我认为现在,至少在现在的中国,人们太容易扎堆去反对一些东西了。中国人在骨子里都还是蛮向往「和谐」的,这种集体的愿望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合力,把与和谐相悖的感觉划分为「政治不正确」。在这股合力面前,一般人想站稳都难,要承认自己是异类就更为不易。你只要想表达「政治不正确」的感觉,就得在众人面前掂量下自己的斤两,一般来说,嗫嚅两句就会闭嘴。

说回知乎的「友善」倡议,我当然支持。因为我也能看到不友善的行为对这个社区的破坏。但我支持的只是行为上的禁令,而我担心它发展为一种心态上的排他:如果你胸中有戾气,就该自己去面壁反思。所以我要声明:不友善的心态,我也时时会有。而我相信这种感觉既然是真实的,就应该被承认并且接纳。所以在我这里,它同样也政治正确:只要你能用一种友善的方式,把不友善的感觉表达出来。

我猜我这样的说法会招致很多反对,因为毕竟,坏的感觉不让人放心。——承认它的存在,就等于任其发展;任其发展,就可能越陷越深;越陷越深,万一将来后果不可收拾怎么办?所以,还是一开始就矫正了比较好。然而矫正之后呢?

是,理想的状况,是能用好感觉取代坏感觉。比方说,善妒的人突然之间对他人充满了友爱,真心为他人的荣耀感到欣喜;对人不友善的网友则受人点醒,从此能在茫茫网络世界中找到心满意足的定位,开始温和有礼,踏踏实实地与人交流。但是从技术难度来看,这些突飞猛进的跨越无法立刻实现。因为好的感觉毕竟也要有现实基础,不可能凭着几句开导或口号,说来就来。更可能的状况是,前者被警告了心态不好,努力劝自己要看开,但也真心高兴不起来;后者则被贴上了「不友善」的标签,于是夹起尾巴老实做人,又确实找不到存在感,只好默然离开或无聊潜水。

坏的感觉被消灭掉了,但是也没有什么好的东西填补进来。

久而久之,也就慢慢没了感觉,或名之为:空虚。

最后不妨再谈谈空虚。空虚是一种静止的状态,它是停滞的,麻木的,(看似)与人无害的,某种程度上我们还有点喜欢。但它绝对是一件最糟糕的事,远比大哭大叫,甚至大吵大闹要糟糕得多。我对它最直观的印象来自一本童话:《毛毛:时间窃贼和一个小女孩的不可思议的故事》,那里面有一群被称为灰先生的反派角色。这帮家伙面容模糊,语言空洞,浑身上下散发着冰冷的寒气。他们的嘴里始终叼着烟卷,那是维系他们生命的营养。他们生存的唯一目的,就是剥夺别人的生命力,用于继续制造这样的烟卷,让自己的生命得以延续。同时还有一个有趣的设定:他们吸烟时,喷出的烟气也是有害的,会让人慢慢中毒,病入膏肓就会变成他们的一员。

巧合的是,我最近在读一本《团体治疗与成瘾康复》的书,作者提到:尼古丁除了在化学意义上有毒之外,也在心理社会意义上有毒,它会削弱人们把体验转化为感觉的能力,也就疏远了人们彼此的联结。这一观点,其实可以推广到一切「瘾」上:酒、暴食、滥交、赌博、购物,甚至工作……成瘾者使用这些毒物,也正是为了否认那些坏的感觉。这种否认的结局,是把人封锁在袅袅烟云里,孤寂下去。

这种画面,让人不寒而栗。这时再看自己心里还有自卑和痛楚,真应该庆幸。

所以说,人的感觉,固有好坏之分。但换一个角度来看,是凡感觉,无论舒服与否,都有着鲜活的劲儿。借着这些好受与不好受的劲儿,我们才能与他人发生联系,日子才有了变化和新鲜。有感觉就等于活着:充实、有生命力、不孤寂。——理所当然的推论就是:失去感觉就仿佛死亡,或者至少是没了生机。这当然也是唯心论的说法。过去说「行尸走肉」,又说「哀莫大于心死」,意思都差不多,就是说这个人孤单单的,没朋友,也没个乐趣。虽然生理上还活着,但就好像死了一样。

作者:李松蔚

爱情的感觉是什么

现在人找爱情找什么啊?感觉。用感觉来描述爱情合不合适,爱情到不到位。

现在人是不是总在网上说郁闷啊,为什么呢?呀,没感觉了,生活没感觉了,爱情没感觉了。 多种选择到什么程度了,选择的都找不到程度了,凭感觉去寻找程度了,这就是现在,这就是文化发展的今天所导致的现状,那什么是感觉呢?

我举个小例子,我曾经在很早的时候看过权赤延写过的一篇小文,很小的小文章,豆腐块那种文章,他描述了他在初中的时候,他喜欢他们班里边一个女孩子,那个女孩子长的特别漂亮,他认为她长得像天仙一样,神仙妹妹不过如此而以,他小心翼翼的,结结巴巴的终于把她约出来了,想给这个妹妹在一块儿坐一坐,和这个天仙一样的姑娘去感受一下心跳的感觉,但是很不巧的是,他拉着这个天仙一样的姑娘坐在台阶上说话的时候,姑娘放了一个屁,他一下子感觉全没啦,从此之后看着那个姑娘就躲着过了。

那感觉到底是啥玩意呢。实际上,我们现在的感觉可以把它归纳一下,可能不是很具体,也不是特别准确,但是能说明一点东西就行了,感觉就是我们的一种想像的理想状态,你想象的理想状态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儿,你描述不出来,他很可能被一件很小的事情,被细枝末节的一个行为,或者一个表情,就把你那个感觉的状态,就是那个美好的理想状态给打破了。

韩美龄

恋爱关系的四种状态

心理导读:宁财神从精神分析理论的本我和超我出发,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情侣间的具体问题,大家可以试试用这种方法来观察自己和他人。 ——

犹豫了很久,要不要发这篇,还是决定发。这篇文章,是纯粹的伪科学。这些年,我用这个理论验证过无数情感方面的事,几乎没错过,但这只是我一家之言。

先说说理论:

从小,生活环境发生巨大变动的,如离婚,转学,搬家,尤其是目睹过家庭暴力的孩子,本我就会停止生长,永远停留在那个年纪。

与本我一起停止生长的,还有对异性的审美(主要是性方面)食欲,以及最底层的本能。

本我停止生长后,自我和超我为了保护本我,会急速生长,变得很强大,想象力,创造力,感受力,都比普通人强大许多。很多艺术家,才华横溢,任性自私,就是本我和超我的各自呈现。

演艺圈,单亲家庭的孩子多,跟超我畸形发育有直接关系。写作,绘画,音乐,艺术领域的成功者,大多是超我发育畸形。各位有空可以看看艺术史和文学史,看那些大家,童年都咋过的。

青春期之前生活幸福平安的,可能,确实不太适合搞创作。这样的孩子,本我和超我健康发育,本我顺利跨越青春期,成年的本我,心智成熟,稳定,但失去了创作最需要的灵性和孩子气。

一旦到这种情况,只能多烧烧香了。用理性和经验搞创作,不是干不好,但一定走不到最高点。

拿我自己打比方,我十一岁时,父母因为工作,要离开很久,我得独自应对陌生环境,这时候,由于负面情绪太强大,本我就永远停在十一岁,一起留下了的,还有当时的自卑,敏感,以及被遗弃感。

之后,当我极度疲劳的状态下,本我就会出现,自卑,敏感,神经质,这些情绪会外化成动作,你们在节目上应该没少见。不管我以后多强大,这种情况也无法改变。坏处你们都见了,好处就是,观察力和感受力略比普通人强一点。如果对环境有安全感,我有时会不自觉呈现出十一岁的状态,比如撒娇,但都是瞬间,超我马上会意识到失态,迅速把本我隔离起来。

下面说情感应用。

恋爱时,你面对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一个是先天的本我(停在受惊吓那个年纪的孩子),一个是后天的自我和超我(情商智商,社会经验)。

恋爱关系分为四种:男本我vs女本我,男本我vs女超我,男超我vs女本我,男超我vs女超我。有些情侣,这四种关系天生就特别和谐,谁看谁都特顺眼,不需要做任何改变,这个,就叫缘!

如果这四种关系中,有两种以上不和谐,就需要小心了。

想维持长久亲密关系,对方的本我和超我都得小心应对,尤其是本我,本我负责管理最底层的本能,对方是否对你有感觉,只看本我对你的态度。

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人苦恋多年,付出一切却没有结果,这就是败在本我上,超我即便被行为感动,却无权决定心的方向——就是所谓的没感觉。

所谓的没感觉,说白了,就是人家的本我不喜欢你,甚至都不知道你丫是谁,你之前的付出都无效。你为了她,愿意献出生命,可她最感动的点,居然是你曾经帮她写过策划书——这是超我的需求,与爱无关。

本我通常是沉睡的状态,平时接触不到,在特殊情况下会出现,碰到惊吓就会躲起来。取悦一个人,先得把对方的本我召唤出来,如果是一个七岁女孩,本我出现时,送个芭比,会比送花有效的多。

坏男人,对女孩特别坏,但女孩完全不恨他,还死心塌地的爱着,无怨无悔。这是因为,坏男人耍混蛋的时候,本我受到惊吓,早就躲起来了,只剩超我在应对困境,但由于超我没有情感记忆功能,所以再多的伤害都伤不到本我,所以还是会保持最初的欲望,我们常说,恋爱中的人特别贱,被伤害无数次却不长记性,这只能怪超我。

以上就是男人不坏女人不爱的原理。

题外话,如果本我在性成熟之前停止生长,尤其是女孩,就会有性冷淡倾向,对性有罪恶感,各种毛病,碰到这一类人,可能得多耗点时间和耐心了,蚊香社会指引你前进。

有些女孩就喜欢帅哥,有些是大叔控,这些喜好,都取决于本我停止生长时,她周遭的环境和内心需求。所以,展开追求之前,最好多了解TA的童年,那里有你需要的一切。

吸引本我,方式很多,最快路径就是给予安全感,一旦超我放松警惕,就会允许本我出来接触你。此时取悦对方的本我,情感会突飞猛进,效率翻倍。

本我通常像一只兔子,很容易受惊吓,一旦受惊,就只能等下次出现。想靠近它,绝不能太主动,别看它,自己干自己的事,只要感兴趣,它就会从背后接近你,观察,靠近,如果有足够耐心,动作别太大,它会允许你摸它,一点点来。

只要方法足够科学,动作别太大,本我就可以慢慢接受你。经常有女孩说,专注的男人很性感,这就是因为,只有在你专心做事,不看她的时候,本我才有接近你的勇气。

总结,本我出来就是两种状态:

1、放松,有安全感,此时的本我都很阳光,调皮,充满好奇心。

2、超我极其疲惫,没有精力保护本我时,本我会裸露出来,此时的本我躁动,不安,自卑,还有攻击性。

无论你面对的是谁,更多耐心,更多关爱,总不会错。

这个原理除了爱情,同样适用于长期合作的事业伙伴,大家可以从身边找案例验证,无论准不准,请留意告诉我结论。

(文/宁财神 唐山心理咨询网)

熊玲:习惯的心理动力学

关于习惯是什么,各行业的人有各自固执的看法。

若说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那人的习惯则是命运的起源。可是,习惯又源起什么呢?若说习惯的力量大无比,形成习惯的力量又是什么呢?

习惯作为中性词,它应该是人感觉存在的最基本方式。倘若是常态的好习惯,比如作息规律,讲卫生,读书,晨练……那么习惯是人精神茁壮的教练或化妆师;倘若是常态的坏习惯,比如熬夜,不吃早饭,邋遢,撒谎……那么习惯是人精神内耗的魔鬼或遮羞布。

这里,想谈论一种“症状”习惯。我把有点怪异的行为习惯,称为症状性习惯。比如挖鼻孔,抠指甲,迟到,抱怨,拖延,尿床,吐口水,说脏话……等等。生活中充满了这样的症状性习惯。

人们跟习惯的关系,仿佛是视而不见的亲密。我忽然觉得,把症状性习惯定义为“怪异”有点不对,因仔细体会:再怪的习惯,一旦习惯了,那我们也早已见惯不怪了呵。原来,习惯的本质之一,可以定为“化了”,就像空气,看不见的存在着。

拉康理论讲“症状里藏着一个词”。如同弗洛伊德说,一个症状很清楚地在那里,当你把一句话,把那个词说出来,症状就好了。他们对症状的经典理解,令我解读症状性习惯有了基本的思路。在此,举例(分析)一个症状性习惯:迟到。

成人JS,看上去很阳光,率真。他有个习惯:参与正式或非正式的集体活动,都会迟到几分钟到半小时。大家也习惯了他的迟到,其感受是无所谓。

视他的迟到为“症状”,是因为迟到是他所具备的常态毛病。解读“迟到”本身,是不守时,或对准时的破坏。究其因,一般是有难抗拒的客观原因;究其果(有无后果及后果的大小),是视其涉及事情的大小。

作为一贯性迟到,肯定排除了迟到的客观原因,所以是一种症状了。这一症状的存在意味着什么,它又想表达什么呢?JS本人的说法是:事情多,也习惯了。这个说法依旧是对“症状性习惯”的习惯性防御,因为对何以“总迟到”没有实质性回应。

迟到作为一个人的常态,只能说“不守时,对准时的破坏”是当事者强烈而重复的需要。而守时,作为社会规则之一,是人际伦理的需求(尽管是习俗而非法律的);不守时,是对规则的不遵重、对守时的人的不尊重。

人们对社会伦理规则是否遵守它,可体现个体的社会化(道德)水准。若个体一贯地不守时,只说明他不愿遵守这一“社会规则”,或者,他有意抵触或对抗“社会规则”。说好听点,那是人用叛逆公众守则,来显示自己的另类,或特立独行的个性;说得难听,那是一个人以破坏规则的行为,诱引别人对他特别的关注。但究竟想引起什么样的关注,为什么要以逆反引起关注?这些,当事者往往是无意识的。

深层分析,受关注是人的基本欲望,或基本情结。所以,有人通过努力和正向目标,比如成为某种明星、实现某种成就,而获得关注;有人是通过逆向目标和行为(如成为破坏者,反面角色)引起关注。两者都能达到“自恋情结”的充分满足,只是动机和手段的善恶有别。

再精神分析一点,症状性迟到,象征了一种挑衅。在形式或意识上,挑衅了守时规则,本质上或潜意识是对他人(尤其象征父母的权威)要求的挑衅。挑衅,也意味着对他人的敌意和攻击。不过,当事者究竟敌意的是什么(情感受伤,能力不及,优势匮乏…?)也是无意识的。

经典的、后现代的精神分析认为:症状是一个人退行的产物。

如果退行的“症状性迟到”里有个词,那么,那个词便是幼儿化的“拖沓”,或叫“被动攻击”,若衍生一句话,那便是“隐藏或保护脆弱的一种防御”。

一个习惯,既然是症状性的,它背后的动力一定是令习惯者所欣慰,所依赖的。冥顽不化的症状,已是一种厚重的防御。很想说,症状性习惯(无论什么习惯),都是回避羞于启齿且早已被压抑到无意识的——情结的借口。换句话,症状性习惯,是人们满足无意识情结顽固而迂回的路线。

由此也想说,透过症状性迟到,能够认识JS这个人。即,组成他(部分)潜意识心理的词语,便是“症状性迟到”所象征的词义。

但JS能通过他的行为认识自己吗?不能,恐怕也不会。既然是他的一个习惯,他就没意识到是症状性存在,他也没想要认识什么。

如果你长期跟症状性习惯的人打交道,对他的症状,起初有不适或不满,之后便有了“无所谓”的态度。那么,大家对JS迟到的“无所谓”又在表达什么呢?

“无所谓”的隐喻是不存在、没感觉。应该说,人们在情绪上跟JS的“症状性迟到”毫无连接,完全没被“症状”所引诱,即,没有接招(认同)症状者的无意识投射。那么,当事者以“症状”获益的无意识动机就会落空。久之,这个症状性迟到,对当事者而言,只能作为一种无趣无意义的症状存在了。

深究一下,无意义的症状又是什么动力令它存在呢?或许,不是所有的症状都有它获益的无意识动力,但以“存在的,即合理的”理论讲,无意义的存在也是一种意义。那毫无意义的“惯性迟到”是啥意义呢?我想,用“符号”来解释较为贴切,这个符号就如人的名字——张三,李四,王二小,它既没有多大意义,但又重要到没它绝对不行。因为人没有名字,我们就不会知道他是何人。所以,无意义的症状,也没法丢。你若丢弃它,会有恐觉得你不是你自己了。

原来,生活中许多无趣的存在,以及无意义的习惯,其实是很有意义的。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