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淘汰攻击机是必然!战争的需要和科技进步 让位给多用途战斗机

淘汰攻击机是必然!战争的需要和科技进步 让位给多用途战斗机

时间:2022-05-25 03:17:42

相关推荐

淘汰攻击机是必然!战争的需要和科技进步 让位给多用途战斗机

A–10“疣猪”和苏–25“蛙足”比翼齐飞,它们在研制的时候就是要阻止对方的机械化大兵团的进攻!两型攻击机的挂架密集的像“木梳”,说明它们就是干“舔地攻击”这种脏活的。

攻击机这种机型早在二战时期就已经有了,比如说:苏联著名伊尔–2攻击机、美国的A–20攻击机,在战场上表现出来的作战能力非常强悍!其中伊尔–2被德军称作“黑色死神”,在“库尔斯克会战”中携带反坦克炸弹低空投放,专门打击德军的“虎式”坦克,除了给德军装甲部队造成巨大损失外,还经常超低空袭击德军阵地,特别是低空轰炸时带有尖锐刺耳的呼啸声音(并不是“斯图卡”独有)让人心惊胆颤!

被地面炮火打烂了的伊尔–2,机翼上都是脸盆大的洞,但是机翼没有折断,说明它制造的非常坚固。

由于需要超低空突袭敌方目标,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攻击机这个机种都制造的非常坚固,气动布局的显著特点就是发动机舱相隔较远,或者独立布置在加固的发动机舱内,这样的布局是防备一台发动机被击毁后不至于波及到另一台,剩下的一台也能让攻击机返回基地。

图片上是“叙利亚战争”当中俄军的苏–25攻击机的一台发动机被打烂,但是它仍然挣扎着回到了基地。

海湾战争期间A–10攻击机的一台发动机也被伊拉克的地面防空炮火炸烂,也同样跌跌撞撞的返回了基地。

更甚的是缅甸空军的一架“强5”机尾被一枚肩扛导弹击中,不但发动机受伤严重,垂尾和水平尾翼都被打得千疮百孔...但是它也是有惊无险的返回了基地。

那么攻击机为何要制造的这样结实?这其实和它的作战需要有关,强击机属于近距离对地支援范畴的机种,也就是说:它从野战机场起飞之后给己方进攻部队提供空中火力支援,还有就是遏止住敌方的机械化部队对于的冲击。

美军A–1“天袭者”攻击机,它在二战末期才被研制出来,但是几乎没赶上战争,但是从1950年代起直到越南战争结束,美军大量的使用它,以至于我们在越南战争影片当中经常能看到它的身影。

既然是这类任务再加上当时没有精确制导弹药,对地攻击只能是采用低空超低空进行俯冲轰炸,但是500~50米的低空超低空正是敌方各种高炮甚至高射机枪的理想打击距离,攻击机在这样高度飞行被击中的概率非常高!为了保障飞行员的相对安全,早在二战期间攻击机在座舱周围就安装了装甲,虽然挡不住88毫米口径高炮的打击,但是各种型号的高射机枪、20毫米炮弹或者40毫米炮弹弹片还是要抗击得了的...并且这种设计理念一直延续到现代攻击机,苏–25和A–10都使用装甲板制造成“澡盆状”,再安装飞行员弹射座椅,使得飞行员的安全有了一些提高。

第一代战斗轰炸机的典型英国和德国联合研制的“狂风”战斗轰炸机,所谓“战斗轰炸机”就是既可以进行空战,又具备很强的对地攻击能力,设计理念就是整合替代:战斗机、攻击机和前线轻型轰炸机。

时间到了1960年代末,由于军事作战思想的提高和科技发展的进步,攻击机这个机种的劣势开始显现出来,它的主要问题就是性能过于单一了,不具备空战能力,就连米格17/19这样的第一代战斗机都能将它击落,并且战机的研发工作已经开始往“一型多机”方向发展了,所以1970年代初之后军用航空界不在研制攻击机了,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的攻击机型出现了断档,目前服役的也都是1960年代设计的老旧机型。

随着科技的进步,“一型多机”设计理念有了发展,所谓:“一型多机”就是先设计一个基础型号的飞机,任何再根据作战任务的要求,衍生出专职的“空优战斗机”或者对地能力很强的战斗轰炸机,这样既可以节省设计费用,又能得到执行不同任务的作战飞机,对于后勤保障来说也是跨越式的完善,为此航空大国都发展了第一代“战斗轰炸机”,这时间出现了较多的型号,比如说:英德“狂风”、苏联的苏–24“击剑手”、美军的F–111“土豚”...我国的歼/轰–7“飞豹”也属于战斗轰炸机。

苏–24“击剑手”前线战斗轰炸机和苏–34战斗轰炸机,目前还有近200架在俄罗斯空军服役,还在研制新型战斗轰炸机似乎成了俄罗斯独有的需要。

但是仍然受到了技术条件的限制,第一代“一型多机”的使用效果不好,主要原因就是计算机的水平欠佳,当时的集成电路水平只相当于现在便利店计算器的水平,处理速度慢,根本不能快速的进行空战和对地攻击模式之间的切换,而且火控计算机和武器管理计算机容量也低,不能同时管理对空弹药和对地弹药...由于技术原因第一代战斗轰炸机,除了美军的F–4“鬼怪”战斗机通用性能比较好之外,其它型号的都被当做轻型轰炸机使用,空战只求自保就已经很不错了,虽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但第一代战斗轰炸机对地攻击能力还是很强的,前面说的那些型号从1970年代开始参加过历次的局部战争,都有比较好的表现,这算是没有浪费投资和研发的心血。

第一代“一型多机”的范例是F–4“鬼怪”战斗机,在越南战争中既可以携带空–空导弹与小巧灵活的米格–19/21交战,也能携带各型空地弹药执行轰炸任务,它还是世界上第一种使用几个激光制导炸弹的飞机。

F–15E多用途战斗机在海湾战争当中投掷5000磅的GBU–28重型精确制导航弹,取得了非凡的战绩!而且用重型战斗机升级改造的多用途战斗机,对地攻击的灵活性要大大高于轰炸机,使用成本降低了一大块,后勤保障能力也因为机型基本相同,维护工时也降低了很多。

由于第一代战斗机轰击机取得了部分成功,证明路子走对了,从1980年代后期开始到21世纪各国研制的飞机都开始往更深层次的多用途化发展,这期间出现F–15系列、苏–30系列这两大体系的多用途战斗机,不但保持了原有空战能力强大,并且对地/对海攻击能力更是进一步得到了加强,这得益于微电子科技的进步,各种机载计算机的数据处理速度和容量显著的提高,可以迅速的切换,使得多用途战斗机的空战能力接近“空优战斗机”,对地弹药不但使用品种很多,载弹量更是达到了8~11吨左右,携带精确制导弹药,单机一次突防就能消灭6~8个大型目标!打击能力非常的惊人。

总之,不论是攻击机、战斗轰炸机还是21世纪的多用途战斗机,都是为了让飞机的作战能力更加的完善,以适应现代化作战的要求,而不适应战争要求的机型都必须退役,但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就必须要有科技进步的前提。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