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126年前的状元 榜眼 探花 书法都这么出众 却很少有人知道

126年前的状元 榜眼 探花 书法都这么出众 却很少有人知道

时间:2020-05-17 07:40:15

相关推荐

126年前的状元 榜眼 探花 书法都这么出众 却很少有人知道

公元1892年,大清光绪十八年。

这一年似乎并不是一个历史的大年,发生的可以被史册记载的事儿不多,国内如此,国外也差不多。

这一年,前海栈桥建成,如今早已成为国家级名胜风景区;这一年,深受神经痛和偏头痛折磨的、已经没有创作能力的莫泊桑,再次自杀未遂(次年去世);这一年,11岁的鲁迅正式到三味书屋读书,他的老师叫寿镜吾;这一年,中山先生在香港西医书院毕业,拿到了“医师证”,开始一边活动,一边行医……

这一年,距离清朝结束还有近。这个庞大的国家,依旧以它的惯性前行着!科举考试制度,当时也没有停下。

这一年,又举行了一次科举殿试,选拔出了一批科举人才。在光绪年间,科举考试显得特别频繁,从光绪二年到光绪三十年,28年间,居然举行了13次殿试。其实,“三年一考”的规矩并没有乱,只是多了四次“恩科”——恩科,顾名思义,皇帝以个人名义在正式科考之外为考生加的考试——这一届之前、之后都属于“恩科”。

“恩科”的年份,往往故事就更多一些。比如,1894年的“恩科”,状元是翁同龢一番运作之后选出来的张謇,其中的良苦用心,可以拍出一集故事来。而最后一届科举考试,也是慈禧太后70大寿所加的“恩科”,那一届选出了状元刘春霖,故事可谓多矣。

偏偏这1892年的科举考试,就没什么看头,选出的状元、榜眼、探花,在后世基本没有影响,但好在他们的书法流传了下来!

这一届选出的殿试前三名,有谁呢?

状元,刘福姚。

榜眼,吴士鉴。

探花,陈伯陶。

状元刘福姚,是广西最后一名状元。估计,这个名头,也是他给世人留下印象最深的一个头衔。高中之时,年仅28岁。之后,他的生活有点按部就班的味道,在清廷主要混迹于考试官之中,也并未曾主政一方,据分析,这和他不愿与时俗妥协、不愿在官场经营的个性有关。

清亡后,刘福姚以创作诗词,售卖书法、文章为生,其生活状况,可想而知。大约也是这个原因,刘福姚所留下的书法作品较多。如今,在章丘一处农家门头处,还有刘福姚题写的木刻匾额,颇为引人注意。

榜眼吴士鉴,据说当时他的文章被主考官纷纷给予好评,但前24名基本上已经定了。在几个考官的共同推举下,将此卷呈给会试总裁翁同龢。翁爱惜他的才华,将他列为第二名。要说,这些考官们还真颇有点眼光,这位学习能手,最终成为近代金石学家、藏书家,还创作了多本《含嘉室日记》共40册(另有续记2册),以私人的眼光记录了宫廷轶事、戊戌变法等事,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也正是1892年,广东几个陈姓族人商量着要建一座祠堂,不久京城传来喜报“一名陈姓子弟,被钦点探花郎”,族人惊诧不已,认为这是他们的虔诚应验了。于是加紧步伐,两年后,一座宏伟精致的陈家祠堂建成了。如今,这里成了远近闻名的文物保护单位。这位探花郎,叫陈伯陶。

陈伯陶是东莞地区的风云人物,早年他为了科考花费多年时光,晚年他曾隐居香港,创立了学海书楼,他又为家乡编写了《东莞县志》……而他的家乡也保留了陈伯陶家祠堂!

纵观1892年选拔出来的状元、榜眼、探花,人生故事虽然各异,有些经历却如此近似:他们在前清,都从政,都清廉如水,官爵不显;民国时,要么著述,要么书画为生,都没有融入民国政圈……这些经历,也大致是他们在当时就不出名的原因吧。

那一年选出的这三位,书法都出奇得好。距今这么久远了,当代几乎没人会记起他们来!

经历过时光的洗涤,唯有他们的字和做人的精神,至今仍旧可以烛照后辈!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