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二战时英法为什么会绥靖?探究间战期波兰的外交政策

二战时英法为什么会绥靖?探究间战期波兰的外交政策

时间:2020-09-10 06:41:09

相关推荐

二战时英法为什么会绥靖?探究间战期波兰的外交政策

贝奈斯认为,慕尼黑的起点是1934年1月波德互不侵犯条约,实际是非常有道理的。

慕尼黑是英法出卖捷克斯洛伐克,问题是,为什么这两个国家会推行绥靖政策。

直接原因当然是被一战吓破了胆,但是实际英、法两国还有所很大不同。

一战是德国攻入法国,而英国为了支援法国而(以保卫比利时中立的名义)参战。因此虽然同样因为巨大上伤亡损失了一代青年人,但是认为一战的牺牲是完全不值得的声音,在英国要比在法国大得多,张伯伦的绥靖在英国受到了广泛支持,而法国在反战畏战的同时,1870年以来对德国的敌意仍然在延续,反对对德绥靖的声音要比英国大得多。甚至达拉第,在公开场合也反对过绥靖政策,主张对希特勒采取强硬态度的。而在1938年苏台德危机期间,法国内阁的态度一度是6票对4票,支持捷克斯洛伐克居多。

但是法国的人口比德国少50%,法国靠自己来和德国冲突,那完全是找死。

所以一战以后法国的对德政策需要两根支柱。一根是和英国的同盟,一根是东欧的小协约国。只有两根支柱中至少一根生效,法国才有可能获得德国的均势。

但是英国在1939年之前,坚决不同意把对法国的安全保证扩大到法国和东欧盟国。也就是德国进攻法国,OK,英国支持法国。德国进攻波兰或者捷克,法国为了支援他们参战,对不起,这和英国无关。

所以法国在东欧建立了小协约国体系,小协约国体系实际包括三个部分: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起遏制德国的作用,迫使德国一发动战争就陷入两面作战;波兰和罗马尼亚起遏制苏联的作用;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起遏制匈牙利的作用(表面上是阻止匈牙利收回一战失去领土,实际还有防止德国、苏联发动战争时,匈牙利背刺捷克斯洛伐克或者罗马尼亚的意义)

毋庸否认,法国对于用这样复杂的手段建立起来的东欧支柱,一直有点半心半意。但是,是什么最后导致达拉第选择彻底放弃法国东欧政策,将捷克问题的主导权完全交给英国?

1934年1月签订的《波德互不侵犯条约》,波兰和德国互相承诺“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不使用武力解决彼此间的争端”,虽然从字面上条约仍然有“两国政府都确定,它对第三方承担的国际义务不妨碍和平发展其相互关系,不与本声明相冲突,也不受本声明的影响。”,条约似乎没有影响波兰对法国的同盟,德国如果进攻法国,波兰支援法国的条约义务高于和德国的互不侵犯。

但是在法国看到的是

1.他最主要的东欧盟友认为和法国主要潜在敌国之间和平发展相互关系并不妨碍对法国的军事义务。

2.波兰明确了,在波兰的盟国法国支持法国的盟国捷克斯洛伐克反抗德国的战争中,波兰不但没有参战的义务,而且有与德国互不侵犯的义务。

因此,假定各国都贯彻条约,1934年以后,德国的东欧情况就变成了

原来——如果向捷克开战,法国一定参战,法国的盟国英波可能参战。

现在——如果向捷克开战,法国一定参战,法国的盟国英国可能参战,而波兰肯定不参战。

因此德国以速决战在结束东线战局后再调头对付法国的成功可能大大增加了,而东线对德军的牵制意义极大下降了。

这无疑在法国国内引起了质疑

1.波兰作为盟友是否可靠。不管波兰是怎么辩解他在文本上没有违反对法国义务(即在法国遭到德国进攻时波兰应支援法国)、或者在1936年表态如果法国因德国进驻莱茵兰出兵他仍会同法国一起进攻德国,但波兰和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明确不会在一场法国支援捷克的反德战争支持法国。那么法国到底还需要这个盟国么?

2.如果波兰不可靠,那么法国保留东欧盟国体系还有没有意义。在没有波兰的情况下,单靠捷克是否能够构成一条东线;如果不能,法国为什么还要承担对东欧的军事义务——在不能得到英国支持的情况下。

产生这样的意识,就把法国往绥靖、往出卖捷克斯洛伐克的方向又推了一大步,因为法国质疑东欧支柱的有效性,法国就对英国支柱产生了更大的依赖,同时过程中波兰在38年的表现,又导致法国对支持捷克的彻底失去可行性。

所以结果我们看到,慕尼黑的谈判,完全是张伯伦主导,达拉第几乎是全程跟着走而无所表现。因为法国不得不把主导权完全交给英国,即只有让英国意识到有必要保护捷克,把英法协约关系扩大,法国才能得到英国的支持(即希望英国像后来1939年张伯伦对波兰提供安全保证那样对捷克进行担保)。那么既然现在张伯伦选择绥靖,则达拉第尽管也曾主张对德强硬,国内也不乏支持捷克的呼声,但也只好跟着张伯伦绥靖。

顺及,慕尼黑英法出卖捷克,实际不仅仅是苏台德问题,苏台德确实有居当地多数的几百万日耳曼人,提出要民族自决加入德国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但是慕尼黑一方面是英法放弃了保护捷克斯洛伐克领土完整,另一方面,英法对于割让苏台德之后的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和主权,没有做出具体承诺。

而之所以出现这个情况,导致捷克斯洛伐克最终遭遇的是比割地更糟糕的亡国,实质是法国彻底放弃了对东欧承担义务。

结果希特勒把这认为了是英法对他进一步并吞捷克的默认,毕竟波西米亚历史上也是德意志的组成部分——他真的那么做了。

但是英国把这种行为视为德国从英国可以接受的追求民族自决走向了帝国主义,一百八十度的转变为给波兰安全担保,于是在希特勒基于民族自决要求但泽的时候,英法为时过晚的准备遏制德国,而希特勒继续认定“我在慕尼黑领教过的人物没有一个是有魄力打世界大战的角色”,于是希特勒认为他和斯大林签一个让英法看到注定不可能援救波兰的协议后,打得应该只是一场德波战争而不是世界大战。

PS.在遭到波兰背叛,东欧支柱倒塌之后,法国设法打了一个补丁,就是捷苏、法苏条约。而从一些迹象看,法国也不是完全没有考虑过打一场英波中立,法捷苏对德国的战争的可能性。法国高层其实也不乏干脆与捷克人苏联人合作同德国人拼了的声音。这种局面下,达拉第如果强行推动绥靖政策,很有可能意味着达拉第内阁倒台。当然没准新内阁最后还是决定出卖捷克,不过毕竟也存在其他可能性。

但是,波兰做的比和德国互不侵犯更进勒一步,在法国和波兰的沟通中,波兰表示,波兰不但不会站在捷克这边,而且拒绝做出中立保证——这意味着打一场法捷苏联盟对德国的战争都不可能了。因为波兰不中立(即参加德国一方),对捷克斯洛伐克的打击是致命的

第一、波兰的这个态度同时封死了苏联通过罗马尼亚支援捷克斯洛伐克的可能性,因为罗马尼亚有和波兰协调对苏政策的义务。罗马尼亚对是否同意苏联过境支援捷克斯洛伐克的态度摇摆不定,1935年的罗马尼亚首相蒂图列斯库曾与苏联外长达成秘密谅解,同意苏联军队必要时可以穿越布科维纳,但蒂图列斯库1936年8月下台后,罗马尼亚又通知苏联他们收回了前首相的许诺,但以卡罗尔国王一贯的骑墙作风,以及罗马尼亚对匈牙利从捷克夺取卢西尼亚的警惕,苏联和捷克再次说服罗马尼亚并非没有可能,但是,9月23日,也就是在波兰向捷克提出也按苏台德模式解决捷克境内波兰少数民族问题之后,罗马尼亚表示正在拒绝并将继续拒绝苏联关于苏军自由假道的要求……如果俄国和波兰交战,它将支持波兰,它和波兰的联盟将被置于它对布拉格所承担的义务之上。

第二、从波兰出发斯洛伐克随时可以被切断,而且德军可以通过波兰领土绕过捷德边境的山地防御体系。这对捷克来说,就不是军事抵抗,而是绝境和单方面屠杀了。

这意味着法国对捷克斯洛伐克的支援是没有意义的。

在慕尼黑会议后,捷克仍然有过拼死一搏的考虑,9月30日上午贝奈斯约见苏联大使询问在捷克如果不接受英法要求单独和德国作战,苏联会如何反应。但在同日苏联政府得到通知不需要回复,因为捷克斯洛伐克已经决心接受英法要求投降。那么是什么导致贝奈斯最后下决心放弃抵抗?因为波兰就在这一天对捷克下了最后通牒。意味深长的是,在此之前贝奈斯已经致信波兰总统,原则上接受波兰的领土要求,同意立即就此谈判,但请求被波兰拒绝。波兰在9月30日,发出的最后通牒,是蓄意和德国采取一致的步调,即不经公投、不进行谈判,要求捷克斯洛伐克立刻割让领土并接受波军(德国版是德军)军事进驻。因此波兰对捷克显示出的,甚至已经不止是乘火打劫领土要求,而是波兰正在与德国采取协同步骤。所以贝奈斯后来说他不顾俄国的支持而向德国投降的“最后的决定性原因”的原因是波兰。

——关于波兰是不是要的只是切申等少数争议领土,还有一个侧面证据:

9月21日,波兰提出按苏台德日耳曼人的方式解决捷克境内波兰少数民族问题,次日匈牙利人提出了同样要求,随后在华沙举行了要求建立波兰和匈牙利的共同边界的游行示威。看看地图就会知道在怎样的情况下才能建立起波匈共同边境。

这个行为,托因比称之为“波兰就用它的左手约束罗马尼亚,使它难以进行自卫,同时又用右手招呼匈牙利发动进攻。”

一个问题是,如果文本上没有违反对法国的义务,那么波兰为什么不应该和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波兰建国开始,不管实际外交姿态如何,但实际是,他的东部边境被苏俄不满,而西部边境被德国不满。

在这种情况下,波兰简单的做法是,要么对德国在走廊和西里西亚问题上让步,获得德国的支持对抗苏联;要么对对苏联在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问题上让步,获得苏联的支持对抗德国。

如果波兰要同时保卫他东、西部的边境,那么唯一支持他的强国就是法国(英国拒绝在东欧承担义务)。

也就是波兰的生路,就只剩下和法国一起,建立一个既吓阻德国、又吓阻苏联的体系。因此波兰能做的,只能是不断维持和加强法国对东欧承担义务的决心,而不采取任何可能削弱法国对东欧承担义务决心的行为。假定法国真的不可靠,波兰做什么都无法改变他放弃东欧的决心,那互不侵犯条约也完全保护不了波兰,既然实在看苏俄不顺眼,那波兰要能做的只有赶紧对德国妥协让步了。

这就是一个只许州官放火的世界,靠条约维系均势,这是大国的特权。中小国家的生存之道是而且只是选边站。

再PS.关于波兰对切申地区要求的“合理性”,在奥匈帝国时代,整个切申地区确实波兰人居多,但是在一战后的波捷边境纠纷之后,大部分波兰人居住的地区已经划给了波兰,留在捷克的切申地区(即后来波兰占领部分),22.8万人口中有13.3万是捷克人(威廉·夏伊勒的数据)。

晨熊:我最初发贴时,把《波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直接解释为如果德国撕毁条约进攻波兰,那么法国有义务支持波兰从西面进攻德国;那么如果德国在西线进攻法国呢?这是德法战争,波兰和德国要互不侵犯!也许波兰认为反正德国进攻法国的话英国自动有支持法国的义务,没我也无所谓。但这种自说自话导致的结果,就是法国要继续承担支援波兰的义务、而波兰不承担支援法国的义务。

“自由与独立”指出,《波德互不侵犯条约》里既然有一段“两国政府都确定,它对第三方承担的国际义务不妨碍和平发展其相互关系,不与本声明相冲突,也不受本声明的影响。”所以波兰签署苏德条约并没有违反和法国的义务。从条文上看波兰似乎没错什么。关于对条约的误读我已做了更正,但是本文的基本观点我认为并不受影响,即波德互不侵犯条约崩塌了法国的东欧盟国体系,法国看到的是,他最主要的东欧盟友认为和法国主要潜在敌国之间和平发展相互关系并不妨碍对法国的军事义务,那么在战时波兰会按照条约充当法国盟友的可靠性就成了极大疑问。而这就是慕尼黑法国放弃他之前的东欧政策执行绥靖的重要诱因。

作者:晨熊(知乎)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