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北京折叠》郝景芳——大国崛起为何失败

《北京折叠》郝景芳——大国崛起为何失败

时间:2020-01-29 12:56:06

相关推荐

《北京折叠》郝景芳——大国崛起为何失败

在这场主题为“心有界,世无限”("Heart Goes Beyond")的年度大会中,共有来自艺术、文化、科技、文学、体育、医疗、教育、媒体等多个领域的18位大咖讲者,与300位现场观众和100W+线上观众,一起分享了他们对于“边界”的思考和理解。

有的朋友留言说,他因为错过了大会而倍感遗憾。有的朋友留言说,他渴望反复观看这场大会,把那真诚的声音和珍贵的体验永久保存在记忆的深处。还有的朋友说,他想要把大会上那些振奋人心的演讲内容,分享给更多的人。

于是,我们付出大量的心血,制作并整理出了所有嘉宾的演讲视频和文字内容。以后的几天里,我们会陆续把这些可以永久珍藏的内容分享给大家。我们相信,这些充满力量与真知灼见的声音,会给你带来思考和启发。

今天分享的,是雨果奖得主郝景芳女士的演讲。

说到郝景芳,你会想到什么?

是“清华学霸”?

是“科幻新秀”?

是“宇宙女神”?

是“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研究一部项目主任”?

还是“美国第74届雨果奖最佳中短篇获奖者”?

其实郝景芳是一个

不拘泥于一种身份

不拘泥于一种生活的人

她跨越了身份的边界

打破别人的界定

在每种身份中都活出了不一样的色彩

这次

她在TEDxBohaiBay的舞台上

又一次突边闯界

给大家带来了另一个

郝景芳

郝景芳

雨果奖最佳中短篇获奖者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研究一部项目主任

在TEDxBohaiBay的舞台上,这位一直走在前沿的文艺知性女青年除了讲未来,还与我们分享了过去:从历史上看,成功崛起的大国屈指可数,而崛起失败的例子却很常见。经济是大国崛起的制高点,经济总是与国力成正比,如何发展经济实现大国崛起?

“最重要的是看清国力的边界,做到从追赶向自我推动的转换。”

——郝景芳《大国崛起为何失败——国力的边界何在》

演讲正文

| 视频链接见文末“阅读原文” |

大家好,我是郝景芳。可能在座各位听说过我是一个科幻小说作者,但不熟悉的是我的另一个身份:我也是一个经济学研究者。我在科幻小说中经常讲未来的故事,但今天我不想讲未来,我想讲讲过去的故事。

讲什么过去的故事呢?

我想讲一讲历史上大国崛起的故事,尤其是大国崛起失败的故事。结合今天“边界”的主题,我想探讨的问题就是:国力的边界何在。

那什么是崛起失败呢?

我们知道,近代历史上崛起的大国很多,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美国、日本都可以说是崛起的大国。

这里面,有谁算是成功呢?

可以说,只有英国、美国算是无可争议的世界第一,能将国力第一的地位保持相当长的时间,其余各国,要么一时出风头就衰落,比如西班牙、荷兰;要么快速追赶到很高的位置,却发生重大挫折,不但没能成为第一名,反而受到严重打击,比如一战二战前的德国、二战前的日本、以及俄国-苏联。

这个过程就像一个攻擂。有登上王座的擂主国,也有折戟沉沙的崛起国。

这后面一种,就是我想讲的,崛起失败国。

首先得讲一下这几个崛起国的过人之处。他们都曾经是世界范围内增长最快速的新兴大国。德国在19世纪后期发展非常迅速,几乎成了世界上工业最强盛的国家。日本明治维新之后,也有一段快速发展的时期,远超亚洲其他国家。俄国在19世纪末达到8%以上的经济增速;苏联一段时间经济发展速度世界第一,能和美国长期抗衡。

所以,在某些时段,这几个国家都曾经是世界上发展最成功的国家。

但是这些表现亮眼的崛起国,成为世界强国之后,无一例外在挑战的过程中遭遇重创,甚至遭遇政权瓦解。

那么,这些国家为什么会失败呢?

首先,最直接的理由是:崛起国沉不住气,超越国力,发动军事挑战。

德国一战二战两次失败。日本二战失败。俄国一战失败,苏联冷战中崩溃瓦解。

在发起军事挑战的时候,从经济上看,崛起国的国力并不够强。实际上我们看一下现代主要战争的一些统计:在现代大国之间的全面战争中,无疑都是富国取胜。

可能有人会问,历史上不是经常有弱国战胜强国吗?

那些历史,都是冷兵器时代,人的武力在战争中还占据很重要的地位。

现代战争对武器装备的要求非常高,不仅要求总体经济实力能够支撑庞大军费,也要求最高的科技实力,有持续科研的能力。

那么在军事部门多投钱行不行呢?

不行。事实上,这几个国家就是这么做的,但是结果证明不行。一个持续性的经济结构应该是正金字塔,民用部门是坚实塔基,军事部门只是塔尖。如果经济结构是倒金字塔,军用部门大,民用部门全都被军用部门榨干。我们看到二战之前几个军国主义国家的军事部门比例巨大,最后经济上都被战争拖到崩溃状态。反而是美国,战争前没有军事投入,但是在战争中的军事投入迅速超过其他所有国家。这就是国力的作用。

那么问题来了:崛起国为什么急于挑战呢,不能等国力足够强的时候?

这里面当然有一些浅层原因,比如战略上寄希望于速战速决,或者希望对手不尽全力。或者盟友选择错误,与保守落后国家结盟等等。

但是往深一层说,更基础的原因是战争目的观。

对于正常国家,战争应该是对国力提升的后勤保障。但是这几个国家把战争当成了开拓的旗舰。

这些国家当时经济发展都面临瓶颈,认为只有夺取领土和殖民地才能获得经济上国力的提升。所以德国当时提出争取阳光下的生存空间,日本认为狭隘的岛国限制了他们的发展。这当然是基于他们的历史观察。

但他们没有认识到的是,时代已经发生改变。十九世纪末是人类贸易全球化时代,而且已经在科技革命的边缘。实际上,后来恰恰是贸易和第二次、第三次科技革命改变了人类,让美国有一百年的领先。德国、日本没有认识到这种转变,只想用扩张领土来拓展经济。

这种落后的理解导致了国际关系中的孤立。道义上失去话语,与世界对抗。

那么,我们就要进一步问了:为什么崛起国不能引领科技革命、让国力提升呢?

这个时候我们看到,这几个国家还都具有的某种共同点是,他们的经济和社会结构都有某些重要缺陷。

首先是经济结构。这几个国家的共性都在于由一小部分保守势力把控经济命脉,在德国是容克地主,在日本是由幕府传承下来的武士阶层,在俄国是庄园地主,这是封建制度残留,经济资源分配掌握在一小部分权贵手中,压制新兴商业模式,使得人才无法获得发展空间。决策者容易出现重大的误判。

这种保守性带来的问题是,社会结构断裂。新兴工商阶级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底层又积累大量贫困失业人群,社会矛盾严峻。此外,这种保守封建力量掌握军事实权,极大程度上影响到政府制定政策。二战之前,日本军部决策严重僭越了当时的政府决策。

所有这些结构矛盾,在经济发展顺利的时候都被遮掩,一旦发展遭遇瓶颈,难以突破,就转化为对外的战争倾向。

那么,我们的最后一个问题是,可是崛起国也曾经很成功啊?为什么会遇到发展瓶颈,不能一直把速度保持下去吗?

这里面具有共性的原因是,这几个国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都属于追赶型国家。他们都在短时期内引进最先进的技术,通过模仿快速追赶。德国在俾斯麦时期、日本明治维新之后,都迅速学习西欧工业技术,大量设立重工业工厂。斯大林也从二十年代开始设立技术局,引进多项西方技术。

这种方式追赶时举全国之力投入,能快速提高,但危险在于饱和后难以开拓新的领域,很容易把大量资源投向错误方向。追赶学习和自主创新需要很不同的社会机制。

而且,这些国家追赶过程中民族情绪暴涨,心态过于浮躁。追赶总是快的,创新总是慢的,于是追赶的速度必然超过创新,很容易造成一种不切实际的自我优越感。德国、日本都不认为追赶模仿是发展速度的主要原因,而认为自己国家和民族的特殊性才导致快速发展,有一种天降大任于我族的自我膨胀感。这种心态最终指向了民族主义对外扩张的战争。

所以,为什么有些崛起的大国会遭遇失败?

我们给出的答案是:无法认清自身能力的限度,超越了自身能力的边界。

那么大国崛起中,如何避免这些可能的陷阱?

我们看到,最重要的是做到从追赶向自我推动的转换,这个过程中要敢于去改变自己,改变发展方式,面对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结构问题。需要冷静、清醒、有长远目光。

是不是有国家能做到呢?我们可以拭目以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