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许攸背叛袁绍投降曹操 看似审配栽赃诬陷 实则另有隐情

许攸背叛袁绍投降曹操 看似审配栽赃诬陷 实则另有隐情

时间:2018-12-08 22:15:46

相关推荐

许攸背叛袁绍投降曹操 看似审配栽赃诬陷 实则另有隐情

本期的三国战争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三十回,发生在官渡之战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袁绍、韩猛、淳于琼、许攸、张郃和曹操。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

袁绍与曹操在官渡展开决战。经过一个多月的交锋,曹操军粮告急,打算放弃官渡返回许昌。谋士荀彧写信提出劝谏,认为应该坚守官渡,等待时机,对袁绍发动致命一击。这封信终于曹操改变心意,下定决心在官渡与袁绍一决雌雄。

没过几天,大将徐晃得知袁绍手下将领韩猛正押送粮草赶往袁绍大营。谋士荀攸提出,派徐晃截击韩猛,烧毁粮草。曹操依计而行,命徐晃率领部将史涣一起迎战韩猛。韩猛猝不及防,被徐晃击败,粮草也被徐晃一把火烧完。

韩猛逃回袁绍答应后,袁绍大怒,欲将韩猛斩首,却被文武劝阻。谋士审配提出,应该在袁军屯粮之所乌巢驻扎重兵,防止曹操偷袭。袁绍便命大将淳于琼率部将眭元进、韩莒子、吕威璜、赵睿等及二万人马镇守乌巢。

面对曹军粮草告罄,曹操连忙写信给坐镇许昌的荀彧,要求他火速向官渡前线运粮。不料使者在前往许昌的途中被袁军抓获,信件被许攸截获。但当许攸拿着这封信面见袁绍,建议袁绍偷袭许昌时,却遭到了袁绍的拒绝。就在此时,谋士审配从邺城送来信件,告诉袁绍许攸的子侄在邺城为非作歹。

袁绍大怒,当中训斥许攸,并指责许攸私通曹操。许攸明知审配此举是在诬陷自己,但却百口莫辩,只得仰天长叹,打算拔剑自刎。左右连忙出言相劝,并鼓动许攸投降曹操。这句话点醒了许攸。当晚,许攸便离开袁绍大营,投降了曹操。后来便有了曹操火烧乌巢的故事。

小说的这段故事情节,其实包含了三个小故事,一是韩猛被徐晃击败,二时候袁绍派淳于琼镇守乌巢,三是审配揭发许攸亲属,令许攸投降了曹操。但与真实的历史相比,这些故事却是有真有假。

首先,徐晃出兵烧毁袁军粮草之事,在历史上确有其事。《三国志•荀攸传》载:“(曹操)乃遣晃及史涣邀击破走之,烧其辎重。”不过,徐晃所面对的袁军将领却不是小说中的韩猛,而是一位名叫韩(后面一个字是上面一个荀下面一个大字,输入法无法打出)的将领。而南北朝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提到,这名姓韩的将领另有韩猛、韩若等名字,令人不知道此人的原名究竟是哪一个。

小说中提到的淳于琼镇守乌巢之事,的确是真实的历史记载,不过他镇守乌巢的兵力却并非如小说所言的两万多人。《资治通鉴》云:“十月,绍复遣车运谷,使其将淳于琼等将兵万余人送之。”小说作者之所以将乌巢的兵力改成了两万多人,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增加故事的悬念,为后来描述的曹操亲率五千人马火烧乌巢的情节作铺垫。

至于小说中提到的审配抓捕许攸的子侄之事,却并非是审配诬陷许攸,而是许攸的家属咎由自取。《三国志•荀彧传》载,早在官渡之战开始前,荀彧就指出:“许攸贪而不治……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三国志•武帝纪》亦称:“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来奔。”。从这两段记载来看,审配逮捕许攸子侄是证据确凿,许攸看到自己的罪行暴露,知道难以在袁绍阵营立足,于是便投降了曹操,这也导致了后来袁军的粮草被烧及在官渡的惨败。

参考书籍:《三国志》、《资治通鉴》、《三国演义》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