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高中语文必修二人教版 同步练习含解析:第2课 故都的秋

高中语文必修二人教版 同步练习含解析:第2课 故都的秋

时间:2021-10-18 12:17:46

相关推荐

高中语文必修二人教版 同步练习含解析:第2课 故都的秋

戳上面蓝字初高中学吧关注我们哦!

高中语文必修二人教版 同步练习含解析:第2课 故都的秋

第2课故都的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譬如()落蕊()静谧()

采撷()细腻()椽子()

平仄()橄榄()()

答案:pìruǐmìxiénìchuánzèɡǎnlǎn

2.辨形组词。

答案: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

不远千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疏疏落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一叶而天下知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

不能自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不认为千里遥远,形容不怕路途遥远。

(2)在空间和时间上间隔远、稀稀落落的意思。

(3)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的来临,比喻发现一点预兆就料到事物发展的趋向。

(4)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4.文学文化常识填空。

郁达夫是我国着名的______家、______家。他的主要作品有______、《薄奠》、《春风沉醉的晚上》,19曾与成仿吾、郭沫若、张资平等人成立现代文学社团“______”。

答案:小说散文《沉沦》创造社

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凋谢(diāo) 潭柘寺(zhè)

屋椽(chuán) 落蕊(ruǐ)

B.细腻(nì) 平仄(zē)

椭圆(tuǒ) 歧韵(qí)

C.文钞(chāo) 橄榄(lǎn)

嘶叫(sī) 普陀(tuó)

D.鲈鱼(lú) 鲑珍(xié)

驯鸽(xùn) 譬如(pì)

答案:B

解析:仄zè。

2.下列各句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秋之于人,何偿有国别,更何偿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B.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

C.秋天,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D.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答案:A

解析:两个“偿”都应该写作“尝”。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上的词,恰当的一组是()

(1)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______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2)秋蝉的______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

(3)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______的感触来的。

A.领略衰弱萧索 B.领会衰落萧索

C.领略衰落萧条 D.领会衰弱萧条

答案:A

解析:领略,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领会,领略事物而有所体会,侧重于体会。衰弱,此处是指身体失去了强盛的精力、机能。衰落,事物由兴盛转向没落。萧索,缺乏生机,不热闹。萧条,寂寞冷落,毫无生气,一般用来形容社会环境。

4.下列句子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

B.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C.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D.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

答案:D

解析:两个顿号应删去,表约数时数字之间不能用顿号。

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本“3·11”地震发生后,许多国家的救援队不远千里奔赴灾区,展开了赈灾救援工作。

B.每例保险纠纷都是保险公司的一场声誉之战,这个略显滑稽的骗赔案,让我们一叶知秋。

C.在房租上涨问题的《协议》上,房主表述得混混沌沌,让租赁者不明白什么时间涨,涨多少。

D.南国的秋天与北国的秋天迥然不同,无论是秋的色、秋的味,还是秋的意境与姿态。

答案:C

解析:C项,“混混沌沌”使用对象错误,应为“含混不清”。

6.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阅读文章,常常是把筛选、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为目的,或汲取观点,或搜集论据,或感受文章情感。

B.有了这“散文的心”,然后方能求散文的体,就是如何能把这心尽情地表现出来的最适当的排列与方法。

C.《故都的秋》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及深切的眷恋之意,“秋”字确定了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D.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是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答案:B

解析:A项,错用介词,应将“把”改为“以”;C项,成分残缺,应在“深切的眷恋之意”之前加上动词“含有”;D项,缺少主语,把“像花而又不是花的是一种落蕊”改为“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7.说到牵牛花,作者为什么认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蓝色或白色”都属于冷色调,而“淡红”色为暖色调。作者喜爱牵牛花的冷色,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冷寂之感。

8.选文中加点的“这些深沉的地方”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些深沉的地方”指的是作者“细腻”“清闲”“落寞”的感受。

解析:此题考查文中词语的含义,这句话处在本段文字的结尾处,起收束作用。“这些”是对上文中作者感受的总结。

9.选文第二段画线句子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写出故都的秋清、静的景色。

解析:画线的语句是用触觉写秋景。解答时要把握两个“没有”和一个“只能”。

10.选文第三段文字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北国的秋蝉就“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的意图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用南国秋天的蝉鸣反衬北国秋蝉啼唱的特点,用北国的耗子类比北国秋蝉之多。“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表现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亲切向往、眷恋之情。

解析:第三段文字,作者为了写北国的“秋声”,选定了秋蝉,为了凸显北国的秋蝉的特别,写了南国的秋蝉,并用北国的“耗子”与北国的秋蝉类比。

11.自然万物一旦融进我们的内心,便又多了一份灵动,一份鲜活,一份独特的魅力。调动起你的情感,描绘一下你眼前的“雨”吧。

要求: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细腻传神地表现景物特征。②不少于1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雨静悄悄地下着,只有一点细细的淅淅沥沥的声音。雨,银灰色黏湿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天也暗沉沉的,像古老的住宅里缠满了蛛丝网的屋顶。那堆在天上的灰白色的云片,就像屋顶剥落的白粉。园子里翳翳的石榴、桑树、葡萄藤,都代表着过去盛夏的繁荣,现在都像古罗马建筑的遗迹一样,在潇潇的雨声中瑟缩不宁,回忆着光荣的过去。

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分数________

(4×9=36分)

1.文学常识填空。

""郁达夫(1896—1945),原名________,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着名小说家、散文家。“________”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作品带有“自叙性”的独特风格。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薄奠》等,其散文《________》抒发了对北国秋色的无限向往与眷恋之情。

答案:郁文创造社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故都的秋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落蕊() 驯鸽()啼唱()

平仄() 椭圆()廿四桥()

一椽() 房檩() 普陀山()

鲈鱼() 潭柘寺()

答案:ruǐxùntízètuǒniànchuánlǐntuólúzhè

3.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姿态 意境 喇叭 疏疏落落

B.混沌 嘶叫 细腻 自然而然

C.岐韵 蟋蟀 凋谢 婀娜多姿

D.颓废 萧索 特异 若隐若现

答案:C

解析:岐—歧。

4.依次填入下面的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________。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________。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________,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A.点缀感觉落魄 B.点染触觉落寞

C.点缀触觉落寞 D.点染感觉落魄

答案:C

解析: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点染:绘画时点缀景物和着色,也比喻修饰文字。槐树是故都的秋天最具代表性的景物之一,能引起人们对故都的秋的思念,而槐树使故都的秋更加迷人,故用“点缀”更加合适。触觉:皮肤等与物体接触时所产生的感觉。感觉: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在人脑中引起的直接反应。落蕊给人的极微细极柔软的感觉,是外在的接触产生的,故用“触觉”更加合适。落魄:潦倒失意;放荡不羁。落寞:寂寞;冷落。“一叶而天下知秋”给人的是冷落寂寞之感,故用“落寞”更加合适。

5.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B.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

C.季节有自己的变化规律,它总是春、夏、秋、冬,循序渐进。

D.一个聪明的人应当具有一叶知秋、举一反三的能力。

答案:C

解析:循序渐进:(学习、工作)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C项说的是季节不断循环,应当用“周而复始”。A项,不远千里:不以千里为远。形容不怕长途跋涉。B项,不能自已: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D项,一叶知秋: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征兆,可以看到事物发展趋向与结果。

6.下列各句中,使用了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

A.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B.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

C.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D.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答案:B

解析:比喻句中,本体与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之处。B项,将“枣子颗儿”比作橄榄、鸽蛋。A项,是说落蕊长得像花,不是比喻。C项,是说北方人念“阵”字时,发音与“层”的音相近,不是比喻。D项,为反问句。

7.下列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B.“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C.“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D.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

答案:D

解析:去掉顿号,相邻或相近两数字连用表示概数通常不用顿号。

8.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

B.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C.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D.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答案:C

解析:主宾搭配不当,应将“这秋蝉的嘶叫”改为“这嘶叫的秋蝉”。

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就不但在情调上,而且在语言上把雅趣和俗趣统一起来了。________

①但是,郁达夫却在这里构成了和谐的、统一的情调。

②前面就有茅房、耗子,这里又有稀饭、馍馍、黄犬、大蟹等。

③这是因为他的情感亮点就是把大雅和大俗融为一体。

④这些话语本来就是缺乏诗意的,用在这充满古典的、高雅趣味的文章中,是要冒不和谐的风险的。

⑤郁达夫把秋天写得这么有诗意,赋予它一系列诗意的、高雅的话语,然而不时又穿插一些平常的俗语进去。

A.②①⑤④③ B.⑤②④①③

C.②⑤①④③ D.③⑤②④①

答案:B

解析:⑤句“赋予它一系列诗意的、高雅的话语,然而不时又穿插一些平常的俗语进去”是对横线前的句子的进一步说明,故排在首位。②句是对⑤句中的“平常的俗语”的具体说明。④句中的“这些话语”紧承②句。①句与④句构成语意上的转折,故①句应紧跟其后。③句点明出现①句所说的情况的原因。故正确排序为⑤②④①③。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24分)

丰子恺

①我的年岁自从冠用了“三十”二字,至今已两年了。不解达观的我,从这两个字上受到了不少的暗示与影响。虽然明明觉得自己的体格与精力与二十九岁时全然没有什么差异,但“三十”这一个观念笼在头上,犹之张了一顶阳伞,使我的全身蒙了一个暗淡的阴影,又仿佛在日历上撕过了立秋的一页以后,虽然太阳的炎威依然没有减却,然而大地的节候已从今移交于秋了。

②在往年,我只慕春天。我最欢喜杨柳,尤其欢喜初染鹅黄的嫩柳。每逢早春时节,看见苏醒了的杨柳枝上挂了细珠,带了隐隐的青色而“遥看近却无”的时候,我心中便充满了一种狂喜。我心中似乎只知道春,常常在说:“春来了!不要放过!赶快设法招待它,享乐它,永远留住它。”别的三季在我都当作春的预备,或待春的休息时间,全然不曾注意到它们的存在与意义。

③两年来,我的心境已经完全转了一个方向,也变成秋天了。自己的心境便和秋十分调和,常常被秋风秋雨秋色秋光所吸引而融化在秋中,暂时失却了自己的所在。我现在对于春非常厌恶,每当万象回春的时候,看到群花的斗艳,蜂蝶的扰攘,以及草木昆虫等到处争先恐后地滋生繁殖的状态,我觉得天地间的凡庸、贪婪与愚痴,无过于此了!尤其是在青春的时候,看到柳条上挂了隐隐的绿珠,桃枝上着了点点的红斑,最使我觉得可笑又可怜。我想唤醒一个花蕊来对它说:“啊!你也来反复这老调了!我眼看见你的无数祖先,个个同你一样地出世,个个努力发展,争荣竞秀;不久没有一个不憔悴而化泥尘。你何苦也来反复这老调呢?如今你已长了这孽根,将来看你弄娇弄艳,装笑装颦,招致了蹂躏、摧残、攀折之苦,而步你祖先们的后尘!”

④实际上,迎送了三十几次的春来春去的人,对于花事早已看得厌倦,感觉已经麻木,热情已经冷却,决不会再像初见世面的青年少女似的为花的幻姿所诱惑而赞之、叹之、怜之、惜之了。假如要我对于世间的生荣死灭费一点词,我觉得生荣不足道,而宁愿欢喜赞叹一切的死灭。对比前者的贪婪、愚昧与怯弱,后者的态度何等谦逊、悟达而伟大!

⑤夏目漱石三十岁的时候,曾经这样说:“人生二十而知有生的利益;二十五而知有明之处必有暗;至于三十的今日,更知明多之处暗亦多,欢浓之时愁亦重。”我现在对于这话也深抱同感,同时又觉得三十的特征不止这一端,其更特殊的是对于死的体感。青年们恋爱不遂的时候惯说生生死死。然而这不过是知有“死”的一回事而已,不是体感。犹之在饮冰挥扇的夏日,不能体感到围炉拥衾的冬夜的滋味。须得入了秋天,炎阳逞尽了威势而渐渐退却,汗水浸胖了的肌肤渐渐收缩,身穿单衣似乎要打寒噤,而手触法兰绒觉得快适的时候,于是围炉、拥衾、浴日等知识方能渐渐融入体验界中而化为体感。以前我的思虑真疏浅!以为春可以常在人间,人可以永在青年,竟完全没有想到死。以为人生的意义只在于生,而我的一生最有意义。直到现在,仗了秋的慈光的鉴照,死的灵气的钟育,才知道生的甘苦悲欢,是天地间反复过亿万次的老调,我但求此生平安地度送与脱出而已。

⑥我正要搁笔,忽然西窗外黑云弥漫,天际闪出一道电光,发出隐隐的雷声,骤然洒下一阵夹着冰雹的秋雨。啊!原来立秋过后不多天,秋心稚嫩而未曾老练,不免还有这种不调和的现象,可怕哉!

(选自《人间情味》,有删改)

1.从全文看,文章第②段写春天有什么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内容上:写出自己往年对春天的珍爱之情。结构上:与下文三十岁以后对春天的感受形成对比,突出自己原先对生命认识的肤浅。

解析:此题需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解答。从结构上看,对于第②段,一般要考虑其与上下文的关系。从内容上看,作者要表达的是对春天的珍爱之情。

2.文章第③段说“自己的心境便和秋十分调和”,结尾又说“不免还有这种不调和的现象”,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调和”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作者的心境融入秋天,变得沉静;“不调和”既指节气进入秋天,天气依然有着夏的特征,又指作者进入人生之秋,心境并未完全达观。这是作者内心矛盾的体现。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作答时,需要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句子中的关键词语的含义,既要思考句子说的是什么,又要思考为什么这么说。

3.结合全文,探究作者由“秋”获得的人生感悟。(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①人生在得意之时,应以淡泊心态面对名利;②人生是一个甘苦悲欢、荣枯盛衰周而复始的过程;③人生欢乐与悲苦并存,欢乐多,悲苦亦多;④人生应直面死亡,在平常的生活中安度一生。(意思对即可)

解析:回答此题时,需在正确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如夏目漱石所说的话等,逐条概括。

4.本文与《故都的秋》都写了秋天,其用意却不尽相同,请简要评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①《故都的秋》以质朴细腻的语言,描写出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喜爱,流露出了特定环境下作者内心的落寞。②丰子恺的《秋》以描写“人生之秋”为主,将对“自然之秋”的描写作为陪衬。开篇就从“年岁自从冠用了‘三十’二字”写起,说明自己已到了“人生之秋”,文章通篇几乎都在感悟人生,直接描写“自然之秋”的内容几乎没有。

解析:《故都的秋》表达的是对北国之秋的眷恋,丰子恺的《秋》是借“自然之秋”感慨“人生之秋”。丰子恺的《秋》,朴拙而见灵动,恬淡而显深味。全文既有春之意象与秋之意象的对比,又有从前喜爱春而如今偏爱秋的情感变化,从而道出作者对“春”与“秋”的取舍,以及他对人生的领悟。明确这些后即可得出答案。

打印方法:1.点击手机右上角...后,选择分享到QQ好友 2.登陆电脑QQ并打开所分享的链接网页 3.右键点击网页选择“打印”

----关注和转发就是最大的支持!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