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做了什么 而在于你是什么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做了什么 而在于你是什么

时间:2019-05-01 16:09:15

相关推荐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做了什么 而在于你是什么

摘要:多数人一生中总会扮演好几种角色,我们学会转换不同的角色,却往往看不透角色后面的自我。当你对人生的课题有所领悟,你会剥开层层的角色,发现一些你可能不愿承认的事实。然而这并不表示人的本质是坏的,只是你可能有一些部分是你原本不认识的。人的本质绝不只是外在条件所显示的,虽然我们总习惯于以外在条件来定义自己。无论在生命的起点或尽头,正意气风发或陷入绝望的深渊,你都不会受外在环境的局限。你不等于你的疾病或你的职业,你只是你自己。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做了什么,而在于你是什么。

本文摘编自:伊莉莎白•库伯勒•罗斯 / 戴维·凯思乐:《心的出路》,张美惠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版

支点阅读编辑

发现真实的自我并不容易。很多人都知道,我是三胞胎中的一个。在那个时代,三胞胎都是穿一样的衣服,玩同样的玩具,参加同样的活动,反正什么都一样。周围的人并不把你当成一个个体,而是视为三胞胎之—。不管我们在校表现优劣,不管是否用功,成绩永远是乙。我们之中可能有一个是甲,一个是丙,但老师根本分不清楚谁是谁,为了保险起见干脆一律给乙。有时候我爸爸把我抱在怀里,却不知道我是谁。你能想象这对一个人的身份认同会造成什么影响吗?现在社会已体认到尊重个体差异的重要,尤其多胞胎已愈来愈普遍,父母多半不会再让孩子穿同样的衣服,接受完全一样的待遇。

身为三胞胎之一激发我开始寻找真我的旅程。我一直都坚持做我自己,即使因此付出代价也不后悔。我深信人不应该为了任何理由而虚伪。

我一生都在学习如何做自己,也因此学会一套诀窍可以辨识他人是否真诚。那就像灵敏的嗅觉,只是用的不是鼻子,而是所有的感官。初识一个人时,如果我嗅出他的真诚,我会释放出信息让他靠近,否则便暗示他离开。我发现与临终的人相处会使你的嗅觉变得更敏锐。

不过,他人的真伪并不总是那么显而易见。例如有些“好心人”会主动要开车送我去演讲会场,帮我推轮椅上讲台,但后来我往往无法顺利返家。我发现这些人只是利用我来膨胀自我,真正好心的人会关切我是否安全返家。

多数人一生中总会扮演好几种角色,我们学会转换不同的角色,却往往看不透角色后面的自我。无论是扮演配偶、父母、老板、好心人、叛逆少年等等,有些角色在陌生的情境中确实能让人有所依凭。我们要做的是厘清什么角色适合自己,什么角色不适合自己。这个过程有点像是剥洋葱,同样免不了要赔上几滴眼泪。举例来说,要认清自己的负面特质并加以去除是很痛苦的。每个人都有成为甘地或希特勒的潜力。我想谁都不愿听到自己拥有希特勒的潜质,但这是无可否认的,每个人都有他的黑暗面,或至少是黑暗的潜质——否定这一点是最危险不过的。

承认自己有为恶的能力是绝对必要的,承认之后才能努力将它释放出来。当你对人生的课题有所领悟,你会剥开层层的角色,发现一些你可能不愿承认的事实。然而这并不表示人的本质是坏的,只是你可能有一些部分是你原本不认识的。例如你发现自己并不是一个超级大好人,那么你就应该卸下老好人的形象,还原你的本来面目,因为时时刻刻戴上好人的面具只是一种虚伪。有时候你可能必须走到另一个极端(变成一个脾气极坏的人),最后才能找到真正忠于自己的中庸之道——你的和善全然是出于同情,不再为了达到目的而表现和善。

有些心理防卫机制是早年为了生存而养成的,长大后则可能必须断然抛开才不致遭到反噬。一个女人从小就学会远离酗酒的父亲:她知道当情况失控时,最聪明的做法就是离开现场。一个六岁的女孩面对酒醉怒吼的父亲时,这大概是惟一能想到的方法。这个方法帮助她度过坎坷的童年,但现在她也为人母亲,同样的方法却可能伤害到她的孩子。当一种生存工具已经失效时就应该彻底抛弃,心存感激地放开。但有些梦想确实一逝不复返,也只能徒留伤感。就好像这个母亲必然会为自己从来没有正常的童年而自伤。

不同的角色可能都曾带给你助益,但随着心智的成熟你会发现你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甚至高到超出你的负荷。例如很多人到了中年才发现自己永远是家中“负责照顾别人和调解冲突的人”,你不是不乐意,但警觉到已经到了失衡的地步。你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扮演这样的角色:无时不在努力取悦父母和手足,家人失和都是你在调解,兄弟姐妹要借钱找工作都是找你。到了有一天,你突然发现这样的角色根本不是你,于是你决定撒手不管。你还是一样和善亲切,但不再觉得有义务让每个人都快乐。

人际关系本来就不尽是和谐的,失和与失望总是难免,要解决所有的问题根本是不可能的。然而你如何面对这个全新的你?你可能会发现角色扮演是很辛苦的:“我真高兴不再觉得必须为别人的快乐负责。”你可能会发现你以前总在欺骗别人:“我的随和不过是为了让别人更喜欢我。”你可能会发现真正的你就有其可爱之处。你可能会发现你的行为其实是出自恐惧:害怕自己不够好,害怕人缘不好。你可能会发现你只是利用角色扮演来赢得战利品:“我一心希望成为人人喜爱夸赞的人,到头来才发现自己和所有人一样平凡。”你可能会发现别人就算发生问题也不会怎么样,每个人都会用自己的方式去寻找自我。你可能发现你在弱化别人以凸显自己的坚强。你可能发现你一心注意别人的伤痛,只是不愿面对自己的问题。

我们之中多数人都没有真正犯过罪,但性格中总有一些黑暗面必须学习去面对。性格中黑白分明的部分较不成问题,我们习于隐藏或否定的是那些灰色地带:不会说“不”、孤僻、不会保护自己、过度牺牲奉献。但修养的第一步必须先承认问题的存在,你必须坦然面对你所有的感觉,才能找到完整的自我。

也许你舍不得抛掉其中若干角色,但抛开之后你才能扮演真正的你。真正的你是永恒的,过去与未来都不会改变。

人的本质绝不只是外在条件所显示的,虽然我们总习惯于以外在条件来定义自己。碰到事事顺利的日子——天气晴朗,股市上扬,车子簇新亮丽,孩子的成绩都很好,和朋友的聚餐很愉快——你便觉得自己是很不错的人。碰到不顺的日子,你觉得自己一文不值。于是你顺着外在的情势起起伏伏,有些情势可以控制,有些则不然。然而你的本质是永恒的,不是外在环境或你的角色能局限的。这些都只是幻象,是不适合的迷思,在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了不起的你。抛开所有身份认同的幻象,你才能发掘真正的自我与自我的光辉。

人们常习惯在别人身上找寻自己的意义。当别人心情不好时,你也陷入低潮。如果别人觉得你不对,你便开始自我防卫。其实人我的攻防根本无碍你的本质,本质的你就是完整而有价值的,不管你是穷或富,年轻或年老,是否得过奥林匹克金牌,是刚结束或开始一段恋情。无论在生命的起点或尽头,正意气风发或陷入绝望的深渊,你都不会受外在环境的局限。你不等于你的疾病或你的职业,你只是你自己。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做了什么,而在于你是什么。

————

作者简介:伊莉莎白•库伯勒•罗斯,精神科医师、医学博士,国际知名的生死学大师。出生于1926年,成长在瑞士的一个中上阶级家庭,是三胞胎姐妹中的老大,孩提时代她最疑惑就是:为什么自己生下来就是三胞胎的其中之一,缺乏自己明确的身份和人格?从小她对抗父亲顽固的教育与冰冷的制裁,费尽千辛万苦成为一位精神科医师、作家与演说家,也特立独行地在精神医学中选择了前无古人开路的“生死学”。她改变了数百万人处理死亡、面对临终病患的方式。她曾接受超过25个以上的荣誉博士学位,所写的着作已有二十种不同语言的译本。1995年,她中风瘫痪了。这位临终关怀大师面对自己的死亡时发现,她尚有未完之事:再写一本书,非关死亡,乃是谈论生命与生活。于是她和另一位临终关怀的专家戴维•凯思乐联手写出了这本被评为“充满生命真理与智慧”的着作。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