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中国历史上蝗灾频繁发生 灾民为何不抓蝗虫充饥 而宁愿忍饥挨饿

中国历史上蝗灾频繁发生 灾民为何不抓蝗虫充饥 而宁愿忍饥挨饿

时间:2023-10-11 17:38:07

相关推荐

中国历史上蝗灾频繁发生 灾民为何不抓蝗虫充饥 而宁愿忍饥挨饿

中国历史上蝗灾频繁发生,灾民为何不抓蝗虫充饥,而宁愿忍饥挨饿?

蝗灾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动辄几百万只蝗虫蜂拥而来,遮天蔽日,所到之处寸草不留,自古以来百姓苦不堪言。根据《中国救荒史》统计,秦汉时期的蝗灾平均8.8年一次,到两宋时期更为频繁缩短为平均3.5年一次,元代为1.6年,明、清两代均为2.8年,受灾范围、受灾程度堪称世界之最。

那么问题来了,蝗灾到来之时,蝗虫满天密布,面对如此高蛋白的食物,受灾的百姓为何不直接抓蝗虫来充饥,度过难关,反而宁愿忍饥挨饿,甚至选择去吃“观音土”,树皮草根呢?

蝗灾对于如今的中国年轻人而言,已经远去,毕竟很多年没有发生了,反而还把蝗虫变成了一种特色小吃。但面对数百万只的蝗虫,就算是吃货也很难招架得住。而且,这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澳大利亚爆发蝗灾,直接损失了价值20亿的百万亩农作物。

言归正传,在古代发生蝗灾,灾民并不是不吃蝗虫,而是有苦难言。毕竟李世民就亲自示范,吃了蝗虫。《贞观政要》中记载:贞观二年六月,京畿旱蝗时,太宗在皇苑中掇蝗祝之曰:人以谷为命,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遂吞之,是岁蝗不为灾。

皇帝尚且如此,何况百姓。所以,总结起来我认为有两点原因,是导致灾民在蝗灾期间饱受折磨的根本。

第一个原因是:蝗灾期间的蝗虫,十分活跃,飞行速度十分快,难以捕捉。不同于烤蚂蚱串的饲养蝗虫,造成蝗灾的中华稻蝗和亚洲飞蝗行动十分敏锐,飞行于田地山林间,犹如鱼儿得水,鸟儿回归天空,那是它们的主场。只要是抓过蝗虫的人都深有体会,无论哪种蝗虫都不易捕捉,捉一只两只容易,抓一顿饭难上加难。

而且在古代捕捉工具落后的情况下,抓大量的蝗虫来食用,所耗费的体力比吃蝗虫补充到的能量会更大,得不偿失。

第二个原因是:根本不够吃,蝗虫迁徙之后的饥饿更加可怕。在极端条件下,草皮树根都不放过,蝗虫这种全是肉的食物肯定不会放过。但问题是,蝗虫不仅难抓,还很难吃饱。而且蝗虫也是有限的,并不是无限量的供应。飞行速度快,迁徙更快。

也就是说,在蝗虫来的时候还有粮食,但是蝗虫啃光了所有当季的粮食,导致人们无法过冬,所以吃蝗虫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而且蝗虫也没办法大量保存。人需要每天进食,而蝗虫则一去不复返,遭受啃食的农作物也没办法再恢复,接下来的大把时间里,都将面临无粮可吃的艰难境地。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思想的禁锢。古人认为蝗虫是上天派来惩罚凡人的,不但不能捕食,反而还会建立“虫王庙”来供奉蝗虫,祈求上天宽恕。在如此的境况下,忍饥挨饿也就是自作自受了。

正所谓“旱极而蝗”、“久旱必有蝗”是有道理的,古人在频繁的蝗灾中,也总结出了经验。至于为什么,是和蝗虫的生活习性有很大关系的。

干旱会让蝗虫大量繁殖,迅速生长。因为在干旱年份,水位下降,土壤变得比较坚实,含水量降低,且地面植被稀疏,蝗虫产卵数大为增加,多的时候可达每平方米土中产卵4000~5000个卵块,每个卵块中有50~80粒卵,即每平方米有20万~40万粒卵。这也就是为什么每当蝗灾来临时,会突然冒出来上百万只蝗虫的原因了。

结论:中国历史上蝗灾频繁发生,灾民是会吃蝗虫的。只不过在极度干旱的年月,喝水都很苦难,加上没有食物,人是处于十分疲软的状态,走路都成问题。要想去抓飞行速度惊人的蝗虫,谈何容易。所以呢,古代人吃蝗虫是为了活命,现在的人吃蝗虫只是图个新鲜。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