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衡水市第十四中学|舌尖上的衡水之杨六郞与武邑扣碗

衡水市第十四中学|舌尖上的衡水之杨六郞与武邑扣碗

时间:2018-06-30 22:07:24

相关推荐

衡水市第十四中学|舌尖上的衡水之杨六郞与武邑扣碗

大美九州,冀州为首,作为古冀州的传承之地,美丽的湖畔明珠衡水市,悠久灿烂的文化造就了各具特色的美食,优秀的湖城青年,衡水十四中学子挥舞着手中的画笔,勾勒起历史的篇章,一个个鲜活的历史典故,呈现在方寸之间,唯美如斯,别有天地。

武邑扣碗,方言称之为“席儿”。这里所说的扣碗不是一道菜而是一桌蒸碗。

小时候常听刘兰芳的评书《杨家将》:“上回书说到,杨六郎上马持枪连闯辽营,只杀了个三进三出……”不曾想,这武邑的扣碗席儿,传说是从宋代抗辽将军杨六郎时期流传下来的。杨六郎,本名杨延昭,是北宋抗辽名将杨业的长子,辽国人认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颗主镇幽燕北方,是他们的克星,辽国人就把他看做是天上的六郎星宿下凡,故称为杨六郎。杨六郎自幼随杨业征战,其父死,便担负起河北延边的抗辽重任,在武邑、景县、河间一带驻守十多年。北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辽军三十万兵马大举南下,当时由契丹萧太后亲自指挥作战,进中原,过了雁门关。日抢三关,夜夺八寨,大兵过处,边民百姓惨遭涂炭。杨六郎驻守武邑一带的守军不满一万人,援兵又迟迟不来,宋军岌岌可危。杨六郎从容不迫,发动城中居民、壮丁轮流守城,披甲执械,日夜固守。这一日,已有破敌之策的杨六郎,大摆牤牛阵。时至五更,他在武邑韩庄乡的大将台村筑台点将,炮响三声,鼓响三遍,顿时三军儿郎归位列队。就听着“咚!咚!咚!”,数百头牤牛“眸”地一声,闯出城门,正好冲向迎面的辽国兵将。这些牛看见这些穿辽国衣服的兵将,乐了,以为是草人呢!这几天饿红眼了,一点东西不给,今天有这么多好吃的,都拚命往前跑。这群牛戴着雪亮的牛耳尖刀,奔辽国兵将冲了出来。见着人,用尖刀一划,给开膛了。一看不是草料,又扭头再挑别的辽兵。吓得辽兵辽将掉头就跑,老牛撒欢尥蹶子紧追。这一战下来,只杀得辽兵呼爹喊娘,人仰马翻,辽军大败撤军,宋军乘胜追击,杀敌数万,百姓终于得救。

当地的老百姓为了感谢杨将军救命之恩,便李家的瘦肉、张家肥肉、曹家一块肘子肉、王家的杂烩肉……一家家的凑了一些肉菜,请了当地的厨师做菜犒劳将军。这个厨师将肉煮、熏、改刀、蒸、加汤等,一阵忙活做了八个荤菜,菜做好后,却发现没有餐具盛菜,只好把蒸好的菜扣在自家的大海碗中,端给将军。只见五花肉皮整齐的呈现在碗里,一层一层,有肥有瘦,有荤有素,肥而不腻,杨将军尝之,连连称好,便问厨师此为何菜,厨师急中生智答道:“此为蒸碗,‘蒸’同‘征’,百姓祝杨将军取得远征胜利。”杨六郎大喜,于是命名一桌蒸碗为“扣碗席儿”。自此,“扣碗席儿”可以带来好运气的故事便由此传开,直至成为了民间喜宴的代名词。

后来,当地的老百姓也纷纷效仿这种做法,武邑农村就有了用扣碗设宴的习俗,每逢结婚生子、老人祝寿等大事,都用扣碗招待宾朋。至明清两代武邑扣碗已负盛名,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康熙皇帝巡正定府冀州,路过此地,偶尔尝之,失声叫绝,赐名“武邑十大碗”,并钦定为宫廷膳食之一。自此,名声更噪,品尝者络绎不绝。

武邑扣碗用料考究、制作精良。传统扣碗由8个“净碗”组成,有东坡肉、瘦肉、肥肉、肘子肉、米粉肉、杂烩肉、丸子、排骨。以东坡肉为例:把带皮鲜猪肉切成四方块,加调料下锅煮至八分熟捞出,然后熏制,再改刀切成菱形块,用小蒸碗反排,上锅蒸制一小时。上席时再改用细瓷花碗倒扣过来,肉皮连在一起,看外表是一整块方子肉,吃时放葱末、香菜,浇上特制的香菇高汤,色、香、味、形俱全,既是美味佳肴又似艺术品。如今讲究四大件即:鸡、鱼、肘子、四喜丸子,还讲究荤素搭配,因此衍生了许多新品种,如:海味、豆腐、蘑菇、白菜、粉皮、焖子等,但每碗仍是单独一样食品。时至今日,武邑扣碗在保持原有“八大碗”、“十大碗”的基础上,又研发出了二十多种特色扣碗,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吸引众多外地美食专家前往品尝。

武邑扣碗在婚宴上是一种艺术造型语言,形象地运用上下相扣来含蓄地表达和卺之喜。如今扣碗已从喜宴上走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为老人祝寿、喜得贵子、朋友小聚等喜庆事都用扣碗招待宾朋,酒过三巡,菜过五味,随着一声高喊“上席了!”那种味道,不管你在何时何地,总会在炊烟升起时勾起对家乡美食的追忆、寻觅!

文稿:朱文利、木村图片:衡水市第十四中学学生编辑:陈曦校对:春青、绍茹审核:张梦琳

衡水市第十四中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