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断层解剖学复习重点

断层解剖学复习重点

时间:2022-01-26 11:55:40

相关推荐

断层解剖学复习重点

1 眶耳线:眼外眦与外耳门中点的连线

2 Reid基线:眶下缘中点与外耳门中点的连线

3 岛盖:额叶,顶叶,颞叶掩盖岛叶的部分称为岛盖

2 基底核的位置:位于大脑半球基底部的髓质内,有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杏仁体

4 纹状体:尾状核与豆状核合称纹状体,苍白球为旧纹状体,尾状核和豆状核壳为新纹状体

胼胝体:位于大脑纵裂底部在正中矢状面上呈弓形宽厚的白质带,自前向后分为嘴,膝,干,压部 胼胝体嘴向下连于终板,胼胝体纤维呈辐射状向前后及两侧分别形成额釬,枕gan,半卵圆中心的主要纤维联系左右侧大脑半球的额叶,枕叶,顶叶,颞叶

5 前连合:位于穹窿柱前方的终板内,呈“X”形,构成第三脑室前臂的一部分

6 穹窿:自海马至乳头体的弓状纤维束,分为脚,体柱三部分

内囊:投射纤维通过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聚集成宽阔致密的白质带,为。

7 辐射冠:投射纤维中大部分纤维呈辐射状投射至大脑皮质,此部分称为辐射冠

8 半卵圆中心:横断面上大脑半球内呈半卵圆形的白质区,主要由胼胝体的辐射线和经内囊的投射纤维组成

3 间脑分布:位于大脑半球与中脑之间,外侧临内囊,内侧面形成第三脑室的侧壁,分为背侧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底丘脑,后丘脑

1 松果体位置:位于胼胝体压部的下方,以柄附着于第三脑室后部

临床意义:松果体偏离正中线是颅内占位性病变的信号

9 侧脑室三角区:侧脑室中央部,下角,后角三者汇合处呈三角形的腔隙称--

10 小脑延髓池:又称枕大池,位于颅后窝后下部的小脑与延髓之间,被小脑镰分为左右侧部,向前连通第四脑室,向下连通脊髓蛛网膜下隙,内有小脑下后动脉经过

11 桥池:又称脑桥前池,位于脑桥腹侧面与枕骨斜坡之间,扁且宽阔,向上连通脚间池,向后连通小脑延髓池,内有基底动脉通过

12 大脑大静脉池:位于第三脑室后方,向上至胼胝体压部,内有松果体和大脑大静脉等

21 中脑周围的脑池有脚间池,四叠体池,环池,鞍上池

13 鞍上池:位于蝶鞍上方,是交叉池,脚间池和桥池在轴位扫描时的共同显影

14 大脑外侧窝池:又称大脑侧裂池,为额叶,顶叶,颞叶,岛叶之间外侧沟处的蛛网膜下隙,内有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和大脑中,浅,深静脉通过

15 虹吸部: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和前床突上段合称为虹吸部,多呈U形或V形弯曲,是动脉硬化的好发部位

16 空蝶鞍:在Ⅱ型或Ⅲ型蝶鞍,若蛛网膜下隙异常扩张并突入鞍内,使鞍内充满脑脊液,则垂体被压与鞍底,CT或MRI图像上出现空蝶鞍

17 蝶鞍:位于颅中窝中央部,包括前床突,交叉前沟,鞍结节,垂体窝,鞍背和后床突

20 大脑深部的白质包括联络纤维,连合纤维,投射纤维

4 下丘脑包括的结构:视交叉,灰结节,乳头体

5 脑室系统组成:侧脑室,第三脑室,第四脑室,室间孔,中脑水管

6 侧脑室分布:前角,中央部,后角,下角

8 视交叉与蝶鞍及垂体的关系:①正常型(87%)视交叉直接位于垂体和鞍膈中部的上方 ②前置型 3% 视交叉前缘至鞍结节或及前方 ③后置型10% 视交叉的后缘位于鞍背上方或后方

2 侧脑室中央部境界:顶壁为胼胝体,内侧壁为透明隔,下壁是穹窿,背侧丘脑,侧脑室脉络丛和尾状核

3 第四脑室位置:位于脑桥,延髓与小脑之间,形似帐篷

连通:向上借中脑水管连通第三脑室,向下连通脊髓中央管

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近似五角形,前方为脑桥,后外侧是小脑上脚和齿状核;中部呈五角形,可见三角形或新月形;下部常呈棱形或三角形,前方是延髓,后方为小脑扁桃体

4 海绵窦的位置:位于蝶鞍两侧,两侧海绵窦在垂体窝前后方各有海绵间窦相连,形成彼此交通的环状窦

海绵窦内有颈内动脉和展神经通过,外侧壁上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和上颌神经穿行

5 大脑中动脉行径:在视交叉处下方向外横过前穿质进入大脑外侧沟,再向后外,在岛阈附近分支

分干类型:单干,双干,三干

6 大脑中动脉中央支分布范围:分为内外穿动脉两组,穿前穿质分布于豆状核壳,尾状核头与体及内囊前肢,后肢的三分之二

7 基底动脉行径特点:基底动脉在脑桥腹侧直行的为多,也有单弯,双弯甚至三弯

8 大脑内静脉位置:左右各一,位于第三脑室顶中线两侧的脉络从内

合成:由丘脑纹状体静脉,透明隔静脉,脉络丛上静脉汇合而成

9 大脑大静脉位置:一条短粗的静脉干,壁薄而脆 易破裂出血 长10 -20mm 在胼胝体下方弯向后上,在直窦形成向下开放的锐角 放在横断面上可出现两个血管断面 前方时大脑大静脉 后方时直窦 沿途还有胼胝体后静脉,枕静脉,基底静脉等注入大脑大静脉,

53 简述颈内动脉的行程、分段及主要分支

颈内动脉依其行程分为颈段、岩段、海绵窦段和前床突上段。其中,海绵窦段和前床突上段合称虹吸部,多呈U形或V形弯曲,是动脉硬化的好发部位。

颈内动脉的主要分支为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脉络丛前动脉、后交通动脉和眼动脉

10 垂体毗邻:上方隔鞍膈与视交叉,视神经相邻,下面隔鞍底与蝶窦相邻,两侧与海绵窦相邻

11 海绵窦异常:①大小不对称②形状不对称,尤其外侧壁③窦内局限性异常密度或信号区

12 鼻旁窦位置:额窦位于眉弓深部,蝶窦位于蝶骨体内,筛窦是筛骨迷路内的腔隙,上颌窦位于上颌体内

13 中央沟的识别方法:①沟的深度:中央沟较深,自外侧向内侧延伸,可有一条或两条沟与之伴行②中央前后回的厚度:前回较后回宽厚,两回之间的沟即为中央沟③沟底位置:以眶耳线为基线的横断层面上,中央沟均位于大脑半球的上外侧面的前方与后五分之三交界处

14 外侧沟识别方法:①岛叶皮质:横断面出现岛叶皮质后与岛叶皮质呈垂直位的脑沟即为外侧沟②蝶骨大翼:颅前中窝交界处的颅侧壁上,伸向颅腔内的突起为蝶骨大翼的断面,与该突起相对应的脑沟即为外侧沟

颈部结构分为4类:支持性结构,颈部脏器,颈部大血管和神经干,颈肌

24 颈部横断层面分为四个区域:正前方的内脏格,正后方的支持格,两侧的血管神经格

18 斜角肌间隙:位于前中斜角肌和第一肋之间的潜在性间隙,有臂丛神经根,锁骨下动脉通过

19 椎动脉三角:介于颈长肌,前斜角肌和锁骨下动脉第一段之间的区域,内有膈神经,胸导管,颈动脉鞘及其内容,椎动脉,颈静脉,颈交感干,胸膜顶等。

20 咽鼓管圆枕:位于下鼻甲后方越1cm处鼻咽侧壁上略呈三角形的咽鼓管咽口前,上,后缘的弧形隆起,是寻找咽鼓管咽口的标志

9 骨迷路分为:耳蜗,前庭,三个骨半规管 位置:颞骨岩部

10 喉腔解剖学分布:①喉前庭②喉中间腔③声门下腔

11 喉腔影像学分布:①声门上区②声门区③声门下区

15 喉软骨名称,位置:①甲状软骨:组成喉的前外侧壁②环状软骨:位于甲状软骨下方③杓状软骨:位于环状软骨板上方④会厌软骨:构成喉前庭前壁

16 甲状腺分为:侧叶和峡部,侧叶紧贴甲状软骨板,环状软骨和第1-6气管软骨环的前外侧面,峡部位于2-4气管软骨环前方

断面表现:侧叶横切面近似呈三角形,前面为舌骨下肌群和胸锁乳突肌所覆盖,内侧面与气管,食管,喉上神经喉外支,喉返神经,和咽下缩肌,环甲肌毗邻,后面与甲状旁腺,颈总动脉和甲状腺下动脉等结构毗邻

17 胸骨角平面:①上下纵隔的分界平面②后方平对第四胸椎椎体下缘③平对主动脉弓的起止端④气管杈在此平面出现⑤该平面恰好通过主动脉肺动脉窗⑥两侧为第二胸肋关节及第二肋,是计数肋的标志⑦奇静脉弓在此平面以上跨越右肺根上方向前汇入上腔静脉⑧食管在此平面以下与左主支气管相交叉形成食管第二个狭窄⑨胸导管在此平面以下由脊柱右侧转向左侧上行⑩肺动脉分杈处位于此平面以下

21 纵隔:两侧纵隔胸膜之间所有器官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称

18 上纵隔从前到后 胸腺层 静脉层 动脉层 气管层 食管层

胸腺层内主要有胸腺或胸腺遗迹,静脉层内有头臂静脉和上腔静脉 ,动脉层内有主动脉弓及其三大分支,气管层内有气管及其周围的气管旁淋巴结,食管层内有食管及位于其左侧的胸导管,左喉返神经,胸交感干,纵隔后淋巴结

19 中纵隔结构:心,出入心的大血管,心包,心包腔,心包膈血管和膈神经

后纵隔结构:第一层是气管杈及左右主支气管,第二层是食管迷走神经食管丛,食管周围淋巴结,第三层是胸主动脉及其周围淋巴结,奇静脉,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胸导管;第四层是胸交感干及内脏大小神经

22 主动脉肺动脉窗:上方为主动脉弓,下方为左肺动脉,右侧为气管下段和食管,左侧为左肺,高度为1-1.5cm,内有动脉韧带,左喉返神经以及脂肪组织,淋巴结等

23 气管杈下间隙:从气管杈开始向下至右肺动脉下缘,高约2cm,前为右肺动脉,后为食管和奇静脉,两侧为左右主支气管,内有隆嵴下淋巴结等

24 支气管肺段:简称肺段,是每个肺段支气管及其分支分布区域肺组织的总称,无论是形态上或是功能上都可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

25 第一肺门:是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淋巴管,神经进出之处

54 肺根内结构的排列:从前向后依次为肺上静脉,肺动脉,主支气管;和肺下静脉。从上向下,左肺根为肺动脉,主支气管,肺上静脉,肺下静脉。右肺根:上叶支气管,肺动脉,中下叶支气管,肺上静脉和肺下静脉

26 肺根:出入肺门的结构将肺与纵隔连接在一起并有结缔组织包绕称为肺根

27 第二肺门:肺叶支气管,动脉,静脉,淋巴管和神经出入肺叶之处

12 肺内管道: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

20 肺动脉结构特点:右肺动脉较长而低,向右经升主动脉和上腔静脉后方,奇静脉弓下方进入右肺

左肺动脉较短而高,向左经主动脉前方入左肺

21 纵隔前淋巴结位于上纵隔前部和前纵隔内,大血管和心包的前方

纵隔后淋巴结位于上纵隔后部和后纵隔内,沿食管和胸主动脉排列

气管支气管和肺淋巴管:位于中纵隔和上纵隔中部

28 肋膈隐窝:又称肋膈窦,由肋胸膜下缘与膈胸膜折返形成,呈半环形,容量最大,位置最深,胸膜腔内的积液常先蓄积与此处

29 奇静脉食管隐窝:是右后纵隔隐窝位于奇静脉弓下方食管与奇静脉之间的纵隔胸膜反折形成

13 肺段静脉分布:右上肺静脉,右下肺静脉,左上肺静脉,左下肺静脉

14 壁胸膜分布:肋胸膜,膈胸膜,纵隔胸膜,胸膜顶

肝的膈面:前部有矢状位双层腹膜形成的镰状韧带 肝圆韧带 左三角韧带 膈 冠状韧带右三角韧带

22 肝的脏面结构:H形沟,右纵沟前部为胆囊窝,后部是腔静脉沟,左纵沟前是肝圆韧带裂,后是静脉韧带裂。横沟为第一肝门,右肝左右管,肝左右A,肝门V,内脏N和淋巴管通过。

横沟前围成方叶,其脏面基本朝向下方,后部围成尾状叶,呈上宽下窄,由于下腔V肝内段和V韧带裂近似上,下位。故其脏面一般朝向下方。

23 两半肝五叶八段:正中裂:下腔静脉左臂至胆囊切迹中点连线,脏面由胆囊切迹经胆囊窝中份,越横沟入腔静脉沟。分开右前叶(SⅤ和SⅢ)和左内叶(SⅣ)

左叶间裂:镰状韧带左侧1cm处与下腔静脉左壁连线,脏面则为肝圆韧带裂。左半肝分左内叶(SⅣ)左外叶(SⅡ和SⅢ)

左段间裂:下腔静脉左壁与肝左缘中上三分之一交界处连线,转至脏面再横行至左纵沟。将左外叶分为上段(SⅡ)和下段(SⅢ)

背裂:上起肝左,中间,右静脉注入下腔静脉处,下至肝门的弧形线,将尾状叶(SⅠ)与右前叶,左内叶分开

右中间裂:下腔静脉右壁与胆囊窝中点的肝下缘中、右三分之一的交点的连线转至脏面连于横沟右端。将右半肝分为右前叶(SⅤ和SⅧ)和右后叶(SⅥ和SⅦ)

右段间裂:横沟右端与肝右缘中点连线,转至膈面连于正中裂分开右前叶下段(SⅤ)和上段(SⅧ)和右后叶下段(SⅥ)和上段(SⅦ)

24 肝门静脉组成:由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汇合而成

位置:在第二腰椎椎体右侧胰颈后方

主要分支:坐支,右支

25 肝静脉分为肝左静脉,肝中间静脉,肝右静脉

肝左静脉:主干位于左段间裂,由上下根合成

肝中间静脉:主干位于正中裂上半部

肝右静脉:位于右间裂内

26 肝十二指肠韧带内结构:左前方的肝固有动脉,右前方胆总管,后方的肝门静脉

16 胰:在第1-2腰椎水平横位于腹腔后上部,分为头,颈,体,尾

22 胆总管可分为十二指肠上段,十二指肠后段,胰腺段,十二指肠壁内段

27 肾上腺位置:位于腹膜后间隙内,脊柱两侧,平对11胸椎高度,肾的内上方,与肾共同包裹与肾筋膜内

形态:左肾上腺呈半月形,右肾上腺呈三角形,除常见形态还可出现纺锤形,蝌蚪形,楔形和半月形

28 脾的位置:位于左季肋区,第9-11肋深面,其长轴与第十肋方向基本一致

26 肾蒂内各结构的排列:自前向后分别为肾静脉,肾动脉,肾盂。自上向下为肾动脉,肾静脉,肾盂

30 网膜囊:位于小网膜和胃后方的前后扁窄间隙,为一盲囊,其上壁是肝尾状叶及膈下面的腹膜,前方与胃后壁相邻,后方与横结肠,胰,左肾和左肾上腺相邻,左侧与脾相邻,右侧有网膜孔

31 肝肾隐窝:位于肝右叶后下方与右肾之间,仰卧时为腹膜腔最低处15 肝门静脉左支依据行程分为:横部,角部,矢状部,囊部

32 直肠子宫陷凹:女性盆腔内子宫与直肠之间的腹膜凹陷,较深与阴道后穹间仅隔薄层的阴道壁,为站立或半卧位时腹膜腔内的最低处

17 腹膜后间隙分为:肾前间隙,肾周间隙,肾后间隙

49 经第二肝门层面主要有哪些肝裂和肝段?

肝裂:右叶间裂,正中裂,左叶间裂,左段间裂

肝段:左外叶上段(SII),左外叶下段(SIII),左内叶(SIV),右前叶上段(SVIII),右后叶上段(SVII)

50 经肝门静脉左矢状部层面有哪些肝裂和肝段

肝裂:右叶间裂,正中裂,左叶间裂,左段间裂

肝段:右后叶上段(SVII),右前叶上段(SVIII),尾状叶(SI),左外叶上段(SII),左外叶下段(SIII),左内叶(SIV)

51 经肝门层面有哪些肝段和肝裂

肝裂:左叶间裂,正中裂

肝段:左外叶下段(SIII),尾状叶(SI),左内叶(SIV),右前叶下段(SV),右后叶下段(SVI)

肝门平面在腹部横断层面中的标志意义

1,肝门平面以上的腹腔结构配布较简单,肝门平面下的腹腔结构渐多且配布复杂

2,紧邻该平面的是胆囊,左肾,胰体和网膜孔首次出现的层面

3,肝的断面逐渐缩小肝内管道明显变细

4,右段间裂出现的平面

5,第三肝门的标志平面,肝右后静脉多于此平面或其上,下层面出肝注入下腔静脉

6,识别肝左右管的重要平面,肝门静脉分叉处的前方可见于肝左右管,常用来判断肝内胆管是否扩装

胰各部的识别

1,胰头,横断层面上的呈圆形或椭圆形,胰头右侧的十二指肠降部及后方的下腔静脉是确认胰头的标志

2,钩突,其前方的肠系膜上动脉(左侧),肠系膜上静脉(右侧)及后方的下腔静脉是确认钩突的解剖标志

肾的横断层面

1,肾门以上的层面 多呈卵圆形,偶见近似三角形的圆形,其前外侧可有侧迹,局部隆凸或脾切迹

2,肾门层面 断面多呈卵圆形叶可见圆形。前外侧可有切迹,隆凸或脾切迹

3,肾门以下的层面 多呈卵圆形 也可近似圆形。横断结构由周围的皮质和中央的髓质组成,前内侧有呈卵圆形的输尿管断面

脾的横断层面

1,脾门以上 呈新月形,其外侧面沿腹壁形成一平滑的凸面,脏面明显凹陷,且与胃底相邻

2,脾门 特有的脾门切迹和脾血管为其特征

3,脾门以下 横断面减少,其前侧与左肾相邻。

33 盆膈:由肛提肌和尾骨肌覆盖于其上下面的盆膈上下筋膜组成,又称盆底,有肛管通过

25 骨盆由髋骨,骶骨,尾骨及其连接构成

34 盆膈裂孔:位于盆膈前部,男性有尿道通过,女性有尿道和阴道通过

35 尿生殖膈:由会阴深横肌,尿道括约肌及其筋膜构成,从盆膈裂孔下方封闭加固

36 阴道穹:子宫颈与阴道壁之间形成的环状的间隙称为——

28 女性盆腔由前向后依次为膀胱,子宫,直肠

37 会阴:分为尿生殖三角和肛门三角,前段为耻骨联合,后端为尾骨尖。两侧为坐骨结节,前外侧为耻骨下支和坐骨下支,体表以股沟和股部分界,后外侧为骶结节韧带,体表以臀大肌下缘与臀部分界。

38 坐骨肛门窝:位于肛管两侧,外侧壁为坐骨结节,坐骨下支,耻骨下支,闭孔内肌及其筋膜等构成,内侧壁为肛门外括约肌,肛提肌,尾骨肌和盆膈下筋膜,顶为内外侧壁相交处,底为皮肤,前壁为会阴前横肌和尿生殖膈,后壁为臀大肌及其筋膜和骶结节韧带

29 盆腔位置排列:男性:膀胱位于盆腔前下部,耻骨连合后方,直肠在正中线上沿骶尾骨凹面下行,穿盆腔于肛管相延续,膀胱与盆底之间有前列腺,输精管,从输尿管前方跨过,输精管壶腹和精囊紧贴膀胱底后面

女性:膀胱与直肠之间有子宫和阴道上部,子宫两侧有子宫阔韧带包裹输卵管和卵巢,在盆外侧部,输尿管越过髂血管进入盆腔

30 前列腺位置:位于膀胱颈与尿生殖膈之间,分为前列腺底,体和尖三部分

形态:中部和上部的层面呈半球形,下份是层面呈三角形或新月形

毗邻:前列腺底上邻膀胱颈,尖下邻尿生殖膈,前列腺体前面有耻骨前列腺韧带连接前列腺鞘与耻骨盆面,后面借直肠膀胱膈与直肠壶腹相分隔,前列腺后上方有输精管和精囊

31 子宫位置:分为底,体,颈三部分,位于盆腔中部,膀胱,直肠之间,两侧有输卵管和卵巢相邻,上方与小肠袢相邻,下方接阴道,前面隔着膀胱子宫陷凹与膀胱上面相邻,子宫颈阴道上部的前方,借膀胱阴道膈与膀胱底相邻,子宫后面隔直肠子宫陷凹及直肠阴道膈与直肠相邻

在横断面上,子宫可呈圆形 近似圆形 或纺锤形 其壁分为两层 即外层的肌层和内层的子宫内膜,此时子宫上未现子宫内腔,为子宫底。髋关节平面以上为子宫体,出现子宫腔。髋关节平面以下的平面为子宫颈,出现宫颈管。子宫颈后方出现阴道后穹时,此时为子宫颈阴道部。

32 卵巢:位于骨盆侧壁的髂内动脉与髂外动脉夹角的卵巢窝内

精囊:是一对长椭圆形的囊状器官,位于膀胱后方,输精管壶腹的外侧,前贴膀胱,后邻直肠

33 输卵管分为子宫部,峡部,壶腹部,漏斗部,位于子宫阔韧带上缘内自子宫底两侧向外侧至卵巢下端附近,沿卵巢外侧面上升几乎达其上端,然后急向内下方弯曲呈环抱卵巢之势

52 男女性盆会阴部在横断层面上的分段及结构配布?

两侧肛提肌的内侧为泌尿器官,生殖器官和消化管的末端,自前向后女性依次为尿道,阴道和肛管,男性为尿道和肛管。U形的肛提肌消失后,依次出现尿生殖膈及会阴深隙,尿道球(男性)或前庭球(女性)及会阴浅隙。在肛门消失以下的平面上,男性仅有外生殖器,睾丸,附睾;女性仅有女阴结构

34 肩关节构成: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

特点:肱骨头呈球形,较大,关节盂浅小,呈椭圆形,周围有关节唇加深关节盂,关节囊薄而松弛,肩关节周围的滑膜囊较多

运动:屈,伸,内收,外展,旋内,旋外,环转

35 腋窝境界:前壁为胸大小肌,后壁为肩胛骨及其前后的肌,内侧壁为前锯肌,上4位肋骨及肋间肌

内容物:腋窝内有腋动脉,腋静脉,臂丛

36 肘关节:肱骨下端,桡骨,尺骨上端构成

运动:旋内,旋外,屈,伸

37 肘后三角:正常屈肘呈直角时,肱骨内外上髁与尺骨鹰嘴三点形成的尖伸向远侧的等腰三角形,伸肘是三点成一直线

38 腕关节构成:由桡骨的腕关节面,尺骨下方的关节盘形成关节窝,手舟骨,月骨,三角骨的近侧关节面形成关节头构成

运动:屈,伸,外展,内收,环转

39 腕管构成:屈肌支持带与腕骨沟共同围城腕管

通过结构:指浅屈肌腱,指深屈肌腱,拇长屈肌腱

40 髋关节构成:髋臼和股骨头构成

特点:髋臼唇以增加髋臼的深度 关节囊周围有多条韧带

运动:屈,伸,内收,外展,旋内,旋外,环转

41 膝关节:由肱骨下端,胫骨上端和髌骨构成

特点:全身最大最复杂关节,关节囊壁薄而松弛

运动:屈,伸 在半屈时可做旋转运动

42 腘窝的境界:内外侧上壁分别为半膜肌,肱二头肌短头,内外侧下壁为腓肠肌内外侧头,窝底为关节囊和腘肌

内容物:腘窝中央:胫神经,腘静脉,腘动脉由浅入深排列,腓总神经沿股二头肌长头行向外下方

43 踝关节构成:胫腓骨下端与距骨滑车构成

运动:屈,伸,内收,外展,环转

44 踝管构成:小腿的肾筋膜形成的屈肌支持带跟骨内面,内踝共同围成韧带 自深面发出三个纤维隔把踝管形成4个通道

通过结构:由前向后分别为胫骨后肌腱,趾长屈肌腱,胫后血管,胫神经及喻,姆长屈肌腱

18 椎间盘构成:髓核,纤维环,软骨环和sharpey纤维环构成

19 椎管分为中央椎管和侧椎管

23 连接相邻两椎体相对面的结构有 椎间盘,前纵韧带,后纵韧带

39 腰神经通道:腰神经根从离开硬脊膜囊至椎间管外口须通过一条骨性纤维通道称为——

40 硬脊膜囊:硬脊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厚而坚韧,呈盲囊状包裹脊髓,形成的长筒状结构称为——

41 钩椎关节:椎体沟与唇缘相接形成——

42 颈椎复合体:颈椎椎体沟,横突和关节突构成——

45 第五腰椎与第一骶椎处的椎间盘后缘平直或稍突

46 黄韧带作用: 黄韧带协助围成椎管并有限制脊柱过度前屈的作用

临床意义:随着年龄增长,可出现增生肥厚,腰段多见,常导致腰椎椎管狭窄,压迫脊神经,引起腰腿疼痛

47 椎管壁构成:前壁由椎体,椎间盘和后纵韧带构成,两侧壁为椎弓根,椎间孔,后壁为椎板和黄韧带

48 椎管腔形态:颈椎三角形,胸椎:圆形,腰椎椎管形态不一,1-2腰椎:圆形或卵圆形 3-4腰椎:三角形 第五腰椎:三叶草形 骶管断面呈三角形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