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还原真实的慈安太后 比慈禧更厉害的狠角色 一个改变大清历史的女人

还原真实的慈安太后 比慈禧更厉害的狠角色 一个改变大清历史的女人

时间:2018-06-08 23:42:28

相关推荐

还原真实的慈安太后 比慈禧更厉害的狠角色 一个改变大清历史的女人

文:澈冬澈

1840年,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国的坚船利炮撬开了“闭关锁国”的满清王朝。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清王朝急转直下,从高高在上的“天朝上国”变成了西方列强案板上的鱼肉。历史风云变幻,摇摇欲坠、江河日下的清政府却在一个醉心权力的女人手中沦为布偶,“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苟延残喘半个世纪。“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妇孺皆知,但却极少有人知晓在那帘帐之后,还有一个与慈禧共同执政的女人。甚至可以说,这个女子才是当时真正的最高统治者。

咸丰二年(1852)二月,曾在咸丰帝作为皇子时就“事文宗潜邸”的钮祜禄氏被册封为贞嫔。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为广西右江道穆扬阿之女。此人在整个满清历史长河中仅是昙花一现,花在她身上的笔墨寥寥。但她的晋升之路之稳之快却是任何一个后妃无法比拟的:二月封贞嫔、五月进贵妃、六月便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她就是——孝贞慈安裕庆和教仪天佑圣显皇后。而她更为后人所熟知的身份就是与慈禧共同垂帘听政的东宫太后,同治皇帝亲封的母后皇太后——慈安。

可能是由于慈禧太后在晚清政局中太过于突出,她的城府深沉、独断专横使得后人在提到慈安这位东宫娘娘时,往往会认为她是一个懦弱、迂腐的深宫妇人,委曲求全于慈禧之下。实则不然,一个以短短四个月的时间,在没有皇嗣的情况下就掌管后宫的女子,一定是一个有计谋、有智慧的女子。而她又能在咸丰帝去世后,与慈禧和平共处,平平安安地在深宫里生活,安度余生。除了计谋和智慧,她必定是一个有远见、大智若愚的人。总而言之,慈安太后不是一个平凡甚至平庸的深宫娘娘,她是一个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虽然世人对她误解颇深,但她确是晚清格局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01

温婉贤良的妻子和善解人意的皇后

史书记载她“素性贞娴”,这样的性格特点便充分说明了钮祜禄氏是一位识大体、明是非、恪守本分的女子。皇后待人温和,举手投足间都显露出大家闺秀的素养。据记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为了躲避英法联军,咸丰帝带着后妃仆从逃到了热河行宫。在热河行宫的这段时间,咸丰帝一想到英法联军已经占领北京,就气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还经常拿身边无辜的宫女太监们撒气。面对国家惨遭外夷折辱,自己却无能无力,咸丰帝干脆一不做二不休,选择自暴自弃,甚至还在寝宫里写下了“且乐道人”的牌匾,大臣后妃看到皇上如此消极,十分着急却又不敢上前劝谏。只有皇后,在听闻此事后极力劝谏皇上,还让人把匾摘了下来,后来也是因为皇后的劝谏,咸丰帝燥郁的心情才有所缓解。当然,皇后娘娘也没有忘记那些无缘无故受气的宫女太监们,也是想法设法地进行安慰劝解,“妃嫔偶遭谴责,皆以中宫调停,旋蒙恩眷”。

钮祜禄氏膝下无子,而咸丰帝也只有载淳这一个皇子。早在热河时,咸丰帝深知命数将尽,载淳却只有六岁,便封端华、景寿、肃顺等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佐太子继位为帝。同时,他又遣散亲眷大臣,单单召见皇后一人,授之一道密旨,给她临机处置任何人的最高权力(此举主要是为了提防皇帝生母懿贵妃)。并给予皇后“御赏”大印。同时,给予皇长子载淳“同道堂”印章。八个顾命大臣所发任何政令都要请盖上“御赏”和“同道堂”印章才有效。

咸丰帝临终托付国事,自然会安排身边最为信任之人。而授予皇后最高的杀伐大权,更是证明了皇后在咸丰帝心中的分量,帝后同心同德,可见一斑。

02

身份特殊,是“辛酉政变”的最后砝码

咸丰十一年七月,咸丰帝驾崩,穆宗即位。二十五岁的皇后钮祜禄氏被册封为母后皇太后,徽号慈安。二十七岁的生母懿贵妃被册封为圣母皇太后,徽号慈禧。很快,大家耳熟能详的“辛酉事变”爆发了,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䜣发动宫廷事变,夺取政权,自此开启了慈禧太后大权独揽的时代,这是历史书上告诉我们的。历史将大量的目光聚集在了慈禧这个对权力贪得无厌的女人身上,将她的一切无限放大,从而忽视了慈安的存在。

而我们都忽略了一个问题,奕䜣当时拿出了赐死、革职顾命八大臣的诏书,给了他们最后一击。而皇帝的诏书的上面必须同时有皇帝的“同道堂”印章和慈安太后的“御赏”大印才能生效。这就说明,“辛酉政变”成功的关键就是慈安。作为一国之母,慈安是被满朝文武所承认、所尊重的。也只有她,能在暗潮涌动的朝堂上与顾命八大臣分庭抗礼。慈禧与顾命八大臣就像是天平的两端,保持着微妙的平衡。慈安的抉择就是最后的砝码,她选择谁,谁就获胜。反之,满盘皆输。

为什么慈安太后会选择站在慈禧的阵营里呢?一种说法是当时慈禧太后跑到慈安面前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诉,把孤儿寡母的悲惨遭遇说的是绘声绘色,慈安太后一心软,就中了诡计多端的慈禧的圈套。

但是,慈安太后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女人。虽然她久居深宫,对政务了解甚少,又不像慈禧这般长袖善舞,但也绝对不会因慈禧几句话就昏了头脑。先帝去世时,可以说是将整个国家托付给她,她必定会站在国家的角度去权衡利弊,而当时的“顾命八大臣”的所作所为确实让人失望:

将咸丰帝的身后之事安排得极为妥帖,幼帝登基、顾命八大臣“尽心辅弼,赞襄政务”,一向端庄自持的太后慈安主持后宫,牵制前朝,这一切做法都理所应当。但事实上,深得咸丰帝信任的“顾命八大臣” 自视权重位高,眼瞧着皇位上坐着的是六岁孩童和二十几岁不谙朝政的深宫妇人,便“跋扈不臣”“悖逆狂谬”,更有甚者“擅坐御位”挑战皇家尊严。这是慈安太后所不能容忍的,皇帝就算再年幼,也是天子,天子的权威是断断不允许被践踏的。

慈安垂帘听政时不过二十五六,对于政务,她可以说是一窍不通。她只是尽心尽力地完成丈夫临死前的嘱托,以她的身份、她的权力和“顾命八大臣”一起保护不谙世事的小皇帝。但是“顾命八大臣”的所作所为却在一次次地挑战皇帝的权威。同时,当时西方列强纷纷来华,慈安想要的是一个和平安稳的江山,是君臣一心,共同御敌。而“顾命八大臣”的所作所为让慈安伤透了心,我认为这应该就是她在最紧要的关头选择了身为皇帝生母的慈禧的原因吧。

事实证明,“东西宫垂帘听政”时,东宫优于德,西宫优于才,两宫相互配合、相得益彰,这段时期的清廷还算安稳。但单凭慈安一人,是不可能左右历史前进的方向的。她死了之后、慈禧的种种作为,想必大家早就耳熟能详。

在圣旨上盖上“御赏”印,慈安并不知道她的这一举动会带来多么大的蝴蝶效应。也许她是目光短浅、她看不清、猜不透朝堂的复杂,只是依靠着自己的“妇人之见”将大权给了她认为可以托付之人。这个在历史上被慈禧太后将光芒掩盖住的慈安太后,只是在用她的方式来守护着大清江山,她做得到底对错与否,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我们只要明白,曾经有一个年轻的妇人,竭尽一生,去守护着她的国家、她的信仰。这就够了!

03

深明大义、刚柔并济压制慈禧

这里给大家纠正一个历史误区:同治帝即位时不过六岁,权力基本上掌握在慈禧太后和恭亲王手中,但这个时候的最高统治权依然掌握在慈安太后手中,“慈禧摄于嫡庶之分,亦恂恂不敢失礼。”两宫共摄朝政的时候,政治较为开明。慈安不喜政治、也深知自己不具备这方面的才干,便全都交给慈禧打理,自己也清闲自在。“慈安优于德、慈禧优于才”,慈安太后用她独有的威慑力和感召力,使得包括慈禧在内的满朝文武不敢越雷池半步,巧妙地保证了政局的稳定。

当然,以德服人的慈安也在历史上留下过“杀伐果敢”的记载,她诛杀了一个名叫安德海的太监。

“慈安诛杀安德海”之所以会被录入《清史稿》,成为慈安太后一生中为数不多为人津津乐道的大事之一,原因就在于这安德海是慈禧太后身边的大红人,仗着慈禧的权力整天作威作福,违反宫规“擅出宫禁”,甚至自称“有密遣”,乘船招摇南下,“招纳权贿”。时任山东巡抚的丁宝桢将此事上奏给慈安,慈安听后“立命诛之”。此举一来警告众人要恪守宫规、牢记祖制;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止宦官专权给朝堂造成不良影响。慈安太后雷厉风行,坚决维护祖制。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压制住了慈禧。

慈安在同治帝登基后做了一件令慈禧又惊又喜的事情,她下令关闭其余各宫门,请生母慈禧与她这个嫡母同居养心殿,共同抚养 6岁的同治皇帝。

她对慈禧说“吾两寡妇人抚一孤子,设不幸奸人乘机造作语言,居间播弄,则天下大事去矣。今寝处一所,朝夕相见,各坦怀相示,谗何由兴?”

一番肺腑之言,卸下了慈禧心中的重担。两个不满三十岁的女人共同抚养一个六岁孩子,在这深宫中,虽然她们坐在权力金字塔的顶端,但是当时的形势,于外各国列强虎视眈眈、个个“司马昭之心”,于内虽然与之作对的“顾命八大臣”已经被铲除,但是谁也不敢保证满朝文武是否忠心、与恭亲王奕䜣的同盟是否牢靠。唯一可以相互依靠的只有慈禧和慈安两人。从女人的角度出发,慈安善解人意,明白生活不易。从统治角度出发,两宫太后共住一处,这恰恰是开诚布公,表明了所谓的“同心同德同治”。

光绪七年三月初十,正值盛年的慈安太后暴毙身亡。这是谁也没有料到的,当时流言四起,众说纷纭,以“慈禧毒害”说最为盛行。但是笔者对此持相反态度,翁同龢在他撰写的《翁同龢日记》中有过记载:同治二年二月初九日:慈安皇太后自正月十五日起圣躬违豫,有类肝厥,不能言语,至是始大安。同治八年十二月初四日:昨日慈安太后旧疾作,厥逆半时许。传医进枳实、莱服子。

这其中所提到的“肝厥”,是厥症的一种。是一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轻者昏厥时间较短,过后会逐渐苏醒。重者则会一厥不醒而导致死亡。根据“不能言语”“厥逆半时许”等症状表明:慈安确是得了很严重的厥症。且根据记载,慈安的病至少发作过三次,一次是28岁,一次是34岁,一次是45岁。因此笔者认为,慈安太后虽然早逝,但理应是自然死亡。

慈安太后的离世,大大改变了晚清政局。东西宫共治的局面被打破,慈禧太后从此一手遮天权倾朝野。而她们与恭亲王之间的微妙平衡也因为慈安的离世分崩离析。慈安去世后的第三年,奕䜣被慈禧罢免,过了十年才重新任用。

慈安这一生沿着两条道路走得平稳、走得洒脱。在第一条路上,她贞淑贤良,深得丈夫的宠爱与信任,她豁达宽容,赢得百官的尊重和敬意;第二条路上,她大智若愚,她明白自己的历史定位,将朝政交给更精于此的慈禧。她决断果敢,“诛杀安德海”“邀西宫同住”,努力维护政局的安稳。或许她会被认为是“目光短浅,看错了慈禧”,是个天真的深宫妇人,但是在那样的时代浪潮中,真正能看到世界格局、看到大清已经江河日下的又有几人呢?从平衡前朝与后宫的举动来看,慈安所做的已经十分成功了。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者,说得就是慈安。

策划:鱼羊史记 监制:鱼公子

撰文:澈冬澈 制作:吃硬盘吧、发达蚊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