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试论中国传统山水画之终极指向

试论中国传统山水画之终极指向

时间:2020-02-04 01:20:39

相关推荐

试论中国传统山水画之终极指向

夏绍毅

【摘要】:中国传统山水画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绘画,蕴藏着极丰富的文化理念,其终极指向是天人合一的关怀精神。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终极指向,这种终极指向的确定,在最初和最深处,取决于这种文化对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态度和观念。西方文化强调的是个人英雄主义,人与自然是相互对立的,人对自然和他民族的态度是征服与索取,强调人在社会中的独立和自由,忽略了人与社会以及自然的统一关系。而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感悟文化,是一种平和、内守、节制、敬畏自然的群居文化,比较含蓄内敛,其终极指向是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是自然社会的一员,不分彼此,即所谓的天人合一。而中国传统山水画就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科目,是以自然山川为描绘对象,在中国传统绘画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终极指向,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关怀精神,即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的“内圣外王”之终极指向。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精神价值和本质功能所在,具有超时代、超民族、超地域的普遍性和永恒性,属于人类深层次的精神领域。

关键词:传统山水画;终极关怀;天地大道;

范宽《秋山清穆图》

一、中国传统山水画是一种修身之道,是人类超越自身有限的生命而达到的与宇宙天地同在的一种永恒和寄托。

中国山水画家在感受大自然的过程中,通过澄怀味象,迁想妙得,将感悟到的自然山水通过笔墨的锤炼变为一幅幅纸上山水。在这一绘画过程中,恰好就是圣人穷理尽性,格物致知的修心之道,使人类在有限的生命里找到了一种精神寄托和灵魂归宿,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大自由、大解放,也就超越了生命本身的意义而达到一种永恒。

北宋 巨然《雪景图》 绢本墨笔,纵103.6厘米,横52.5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人类本来就是宇宙天地中的一种存在,每一个人都必然会面临生死存亡的问题,而人类的寿命是相对宇宙天地来说非常有限的。但和自然中其它物种不一样,只有人类才具有高级思维,才会深入思考生死存亡这一终极问题。也只有人类才会尽力去寻找人生的终极价值和生命意义所在,努力寻求一种可以缓解生死存亡这样强烈冲突的方式和方法。而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终极指向恰好能够化解生存与死亡、有限与无限的紧张对立,能缓解人类必须面临的生死困惑与焦虑。可以这么认为,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终极指向是人类超越生死存亡的基本途径,是人类对自身生命价值和死亡意义的终极思考,它是人类超越自身有限的生命而获得的与宇宙天地同在的一种永恒精神渴望和最高寄托。

李成《寒林平野图》绢本墨画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二、中国传统山水画关注宇宙天地的大道,关注个体生命的存在,关注人类精神家园的营造,注重心灵的感悟。

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创作者与欣赏者通过山水画这一艺术媒介,关注宇宙天地的大道,关注个体生命的存在,关注人类精神家园的营造。其实中国传统山水画一开始就与老庄及禅宗哲学思想紧密相连,特别注重心灵上的感悟。面对同一自然景观,往往会因个体心灵感受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审美取向。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传统山水画才刚刚萌芽,尤其是南朝时期所倡导的“含道映物”和“澄怀味象”的玄学精神,对山水绘画观念的影响尤其深远,从而使得“迁想妙得”成为山水画的第一要义。南朝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说:“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像。至于山水,质有而趣灵。”“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自然山水中蕴含着“道”,体现着“道”,“道”通过自然山水反映出来,“道”是非常微妙和不易察觉的,不是什么人都能够获得的,只有圣人和贤者才可以感悟和把握的。

郭熙《 早春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

圣人可以直接含道映物,而贤者需要澄清一切俗情杂事,以一颗纯净心才能体味出来的。“澄怀”是继承了老庄美学的思想概念,老子提出“涤除玄鉴”回归本然,庄子把它发展成为“心斋”、“坐忘”的命题。宗炳说的“澄怀”就是老子说的“涤除”,庄子说的“心斋”、“坐忘”也就是虚静空明的心境。宗炳认为“澄怀”是对实现审美观照的必要条件。“澄怀”才能“味象”,才能在空明虚静的状态中去从自然本体得到审美享受,宗炳把这种哲学思想应用到山水画创作上,提出了“圣人含道映物”,“山水以形媚道”的思想。认为山水之所以能够吸引圣人进行游历,是因为它“质有而趣灵”,能够体现山水本体“道”的内在精神。“媚道”,意为争宠,宗炳把山水拟人化,由于山水形态美,所以能和万物“争宠”。与宗炳同时代的王微说:“本乎形者融灵……止灵亡见,故所托不动。”王微同样认为,神和灵是与形不可分割的整体,神无所见,所以托于山水之具体形式上。这里“灵”其实就指的就是“道”。由此看来中国山水画在萌芽时期就和“道”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正是受“道”的深刻影响,中国山水画才没有像西方绘画那样把追求形、色、光、影的视觉逼真放在首位,而是把天人合一、内圣外王的心灵感悟和指向作为毕生追求的终极目标,由此可知,道家的思想对山水画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关仝 山溪待渡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最大魅力也就在于山水画家能把个人对大自然的感悟展现于纸上,并寄情于清逸的精神世界之中,让心境超凡脱俗。因此山水画家的创作必然是有感而发的,是基于自己的直觉、感觉、情绪、文气、人格修养、生命态度和情感特征的。所有这些应终缘于“情”字,而这个“情”,并非简单的心情与情感,而是心灵与自然的交融、个人与社会所产生的人生感悟,因“心”造境,因“境”生情,最终达到千山万山归为一山,千笔万笔归为一笔,写胸中之山,抒胸中之意。云水树石,俱无定形,喜怒哀乐,人之常情,心与物感,触景生情,心游万仞,妙悟察醒,最终达到一种随心所欲、圆融无碍的境界,于静寂观照之中,求返心灵的归宿。山水画家用轻重缓急的笔墨节奏,浓淡干湿的点线组合,虚实相生的黑白呼应,大起大落的开合收放,展现出一幅幅意境幽深、万千气象的胸中丘壑,达情入境而又寓意于人生哲理的超凡境界。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