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王羲之小楷曹娥碑墨迹(元嘉元年) 誉为正书第一

王羲之小楷曹娥碑墨迹(元嘉元年) 誉为正书第一

时间:2020-09-30 07:27:48

相关推荐

王羲之小楷曹娥碑墨迹(元嘉元年) 誉为正书第一

东汉元嘉元年(公元151年),上虞县令度尚,将孝女曹娥投江救父事迹,上报朝廷,旌为孝女,并迁墓建庙(今址),又为她立碑。度尚先命县吏魏朗撰写碑文,久而未出,当时度尚外甥邯郸淳,年少有异才,适在旁侍酒,因试为之,操笔立就,文辞之妙,魏郎叹服,遂毁其草。这就是最早汉邯郸淳所书的《孝女曹娥碑》。

东晋平二年(公元358年),右军王羲之,到曹娥庙,以小楷书《孝女曹娥碑》文存庙,又有新安吴茂先为其刻碑立庙,后又为好事者取去,但传说辗转流传入皇室内宫。近据日本书法鉴定家中田勇次郎的考证,今收藏于《辽宁博物馆》的墨迹绢本,即系晋王羲之所书《孝女曹娥碑》的真迹。

此碑自明以来多摹刻于各汇帖中,题为王羲之作。历史上或认为此乃晋人书,但不一定是王羲之。这幅书法的作者暂置不论,其书学价值则是客观存在的。

宋高宗认为它“纤劲清丽”,有晋人风韵,“非晋人不能如此”。文徵明则从中悟其“古雅纯质,不失右军笔意”。赵子昂、虞伯生推崇为“正书第一”。这些著名书家确实从绢素墨迹中体会出一种楷书法则上、书风气韵上的高妙处,而这些又与唐宋以后书家的楷书不相同。

释文:《曹娥碑》汉 邯郸淳

孝女曹娥者,上虞曹盱之女也。其先与周同祖,末胄荒流,爰兹适居。盱能抚节按歌,婆娑乐神。汉安二年五月五日,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不得其尸。娥时年十四岁,号慕思盱,哀吟泽畔,旬有七日,遂自投江死,经五日抱父尸出。以汉安迄于元嘉元年青龙辛卯,莫之有表。度尚设祭诔之,辞曰:

伊惟孝女,奕奕之姿。偏其反而,令色孔仪。窈窕淑女,巧笑倩兮。宜其室家,在洽之阳。大礼未施,嗟伤慈父。彼苍伊何?无父孰怙!诉神告哀,赴江永号,视死如归。是以眇然轻绝,投入沙泥。翩翩孝女,载沉载浮。或泊洲渚,或在中流。或趋湍濑,或逐波涛。千夫失声,悼痛万余。观者填道,云集路衢。泣泪掩涕,惊动国都。是以哀姜哭市,杞崩城隅。或有尅面引镜,剺耳用刀。坐台待水,抱树而烧。

黄绢幼妇,外孙齑臼-----蔡邕(补)

人物介绍

曹娥(130-143) 上虞皂湖乡曹家堡人。父曹盱。

为巫祝,能"抚节按歌,婆娑乐神。东汉汉安二年(143)五月五日,曹盱驾船在舜江中迎潮神伍君,"为水所淹,不得其尸。娥年十四,投瓜于江,存其父尸。曰:父在此,瓜当沉。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遂自投于江而死,三日后抱父尸出。"

译文:"曹娥之父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孝女曹娥当时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哭寻父亲。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这一天她也投了江,三日后抱出父亲的尸体。"

后人为纪念她,改舜江为曹娥江。元嘉元年(151),上虞县官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旁,命弟子邯郸淳作诔辞,刻石立碑,以彰孝烈。后蔡邕访之,值暮夜,手摸其文而读,题八字于碑阴:"黄绢幼妇外孙齑臼"(为一谜面,谜底为绝妙好辞)。

历代的文人墨客也都喜欢到这里参读研究这块石碑。罗贯中、曹雪芹更是把曹娥碑的故事写入了自己的作品中。

现代书家费声骞评《曹娥碑》:"原碑久佚,传东晋升平二年,王羲之书曹娥碑,小楷。收录《群玉堂帖》和《越州石氏帖》中,为著名的晋唐小楷之一。近人马公愚所临,可谓形神兼备,马氏临本刊入《书法大成》,上海古籍书店有影印本,可资临习时对照参考。"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