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中华智谋:无招胜有招

中华智谋:无招胜有招

时间:2022-03-13 12:21:32

相关推荐

中华智谋:无招胜有招

生活中的智谋不一定要到大学课堂上去学,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能够培育出最有活力的头脑。

然而,生活的教育也有它的不足。

人的本性中有贪婪奸诈的一面,因此一提到智谋,动辄以“溜须术”、“变坏术”、“贪婪术”“攀升术”等偷梁换柱,不外是教人如何更圆滑狡诈等。但真正的智谋与这些风马牛不相及。真正的智谋是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对先贤、对历史、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与运用方法,并以此为基础对生活做出决策的智慧。

一个习武之人,开始时必然是跟随师父一招一式地修习,练基本功;过几年以后,就开始在无数打斗实践中摸索发挥,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创造出一些独有的独门招数和打法,形成一家一派。这些,都要以真实的血肉交锋为基础,来不得半点马虎。

但是要成为武学大师,却必须超越这两个阶段,不满足于华丽奇妙的招式和技巧,而孜孜于对其后精神本质的探索与体悟。到最后,这种探索所形成的一种品质,就可以在需要化为一种具体的力量,这种穿透空间直击对手要害,使其心神散乱,不战而屈人之兵,或于拈花微笑间已使对方无还手之力。

一次智谋的运用成功,不代表它就是成功的不二法门,在充满歧途的旅途中跋涉,只有不断地在运用中用心体验、积累和超越,才能逐渐接近不用心机而门径自现的境界。这相当于习武的前两个阶段。

但是学习和运用生活智谋,比习武更需要超越外在形式,而深入到其内在的精神实质的探讨。

我们必须知道,在智谋学的背后有一种文化精神,这是所有的智谋运用共同的灵魂和依据。内在的精神气质,即其内在背景中对人、物、事的基本关系的设定和精神态度的取舍,离开这种灵魂,智谋就只是散乱的个案,没有指导意义。

这个灵魂就是人的需求。人的需求是所有智谋的心理学依据。生活是有模式可循的,深刻地了解把握这一点,是一切智谋方法的根源。

道德和智谋的依据都在于需求。不过道德依据人性善,重在和,在于人我利益的协调,在于人的互利和责任,而智谋依据人性恶,重在对立争斗,重在以实用价值判断为基础的价值推导,在于为自我利益的谋算和争取。

人的基本共性,决定了我们一些共同的需求。把握并利用这种需求,正是千般技巧、万种方法的源泉。人的需求可以分以下四种。

第一层次是人的本能需要。这是人的最基本的生理要求,许多古人提倡“无欲”、“去欲”、“寡欲”,实际上是一种扬汤止沸的观点。从智谋学的角度来说,对人应重在导欲,而不在去欲,有些智谋的设计,正是以人的“多欲”本能为前提的。

第二层次是人的享乐需要。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温饱问题解决以后,人们对衣食住行有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已不满足于基本的生存需要,目好美色,耳好乐章,口好佳味,心好利益佚等方面开始浮现。

第三层次是人的权力需要。希望成为领导,指挥别人,是人人都有的愿望,但此愿望并非人人都能得到。因此才出现人人“欲强而恶弱,欲安而恶危;欲荣而恶辱”的局面,这是各种智谋的立足点。

第四层次是人的完善需要。这在人的需要层次上位于最高层,也是人努力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生过程就是自我不断完善、不断实现的过程。

可以说,世间古往今来的所有智谋,都是建立于人的这四种需求基础上的。无论任何事情,只有深晓人性在其中的作用,才能做到不用心机,无招胜有招,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到了这时,就已经达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境界,已经不需特制的名枪和利剑,也不需要刻意摆出什么架式,只花片叶随意一挥,即已制敌于无形。

但是对于现代人来说,太重视技巧,以至于忽视了本质,是一个共性的特点。但技巧终究只是技巧。如果不是深刻把握住人的这四种需求,而是一味研究智谋的技巧,甚至个案的过程,拿来指导自己的生活,是机械的学习,搞得不好会弄巧成拙。

超越具体招数的要求还有另外一个意义,那就是避免画虎不成反类犬。

运用智谋的人有三六九等,其中有很多“奸邪怪僻”的人物,为了自身的权力和地位而运用智谋。虽然我们不因人废事,也不进行道德评价,但是如果刻意做翻案文章,沉迷于其在处理具体事务时的智谋中,甚至一些权术运作之中,就可能误入歧途。

只有超越了具体的技巧与招数,才能以独立的精神与原则,自由地发挥和运用智谋。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