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北京胡同之最--牌楼最多的胡同-国子监街(一)牌楼与孔庙 进士题名碑 大成门石鼓【转】

北京胡同之最--牌楼最多的胡同-国子监街(一)牌楼与孔庙 进士题名碑 大成门石鼓【转】

时间:2024-02-10 02:47:16

相关推荐

北京胡同之最--牌楼最多的胡同-国子监街(一)牌楼与孔庙 进士题名碑 大成门石鼓【转】

3月24日 8:30

作者:漫步夕阳下|来自:漫步夕阳下

北京牌楼最多的胡同是位于东城区雍和宫西侧的国子监街,清代名为“成贤街”,也是北京最古老的胡同之一,因孔庙和国子监在此而得名,又称国子监胡同。北京街道内现仅存有6座牌楼,国子监街就占了4座。

国子监街有着700多年的悠久历史, 保存有老北京街巷的风貌,全长669米,东西走向,东起雍和宫大街,西至安定门内大街,平均宽度11米。国子监的牌楼建于明代,为“一间二柱三楼”垂花柱出头悬山顶式牌楼,属于木质的彩绘牌楼。街两端的牌楼匾额为“成贤街”,街中间的牌楼匾额为“国子监”。除街上4座牌楼外,国子监内还有一座黄色琉璃瓦牌坊,是乾隆四十八年建的。成贤街之所以牌楼多,是因为街里有北京孔庙和国子监,这两座建筑均建于元代,合于“左庙右学”的古制,分别作为皇帝祭祀孔子的场所和中央最高学府。两组建筑群都采取沿中轴线而建、左右对称的中国传统建筑方式,组成了一套完整、宏伟、壮丽的古代建筑群。

这是国子监街的第一座牌楼,位于胡同的东口。国子监街最漂亮的季节是在夏、秋两季,胡同里绿树荫荫的,错落着寺庙的红墙金顶,非常的高雅幽静,与喧闹的雍和宫大街形成鲜明的对比,是个休闲的好去处。日前我和老公逛了几趟这条胡同,春暖乍寒,树叶还没有长出来呢,倒是显出几分沧桑的味道来。

牌楼也叫牌坊,是汉族传统建筑之一。最早见于周朝,最初用于旌表节孝的纪念物,后来在园林、寺观、宫苑、陵墓和街道均有建造。北京是中国牌楼最多的城市,旧时牌楼主要有木、石、木石、砖木、琉璃几种,多设于要道口。北京现存明清时期的牌楼有65座,其中有琉璃砖牌楼6座、木牌楼42座、石牌楼17座。现存街道上的牌楼仅有6座,即国子监的4座牌楼、朝阳门外神路街东岳庙前的琉璃砖牌楼以及颐和园东宫门前的牌楼各一座。

站在国子监街东口的牌楼前面,可以看见东北方向的、位于雍和宫大街东侧的雍和宫建筑。雍和宫就是康熙朝的雍亲王府,雍正登基后改作行宫,后为藏传佛教喇嘛寺。

胡同的马路对面,就是雍和宫大门,售票处到入口之间的三座牌坊也很漂亮。

从国子监胡同的东口往西走不远,就看见了孔庙的红墙。孔庙和国子监紧紧相邻,都在胡同的东段。北京孔庙主体建筑覆以黄色琉璃瓦,是封建社会的最高建筑规制。整座孔庙建筑布局科学,规模宏大,凸显皇家气派。

这是孔庙东侧的下马碑,孔庙大门外东西十几米处,成贤街北侧各立下马石碑一座,现碑为清代文物,高约4米,宽近1米,下为滚墩石碑座,碑阳碑阴分别用满、汉、蒙、回、托忒、藏六种文字刻写:“官员人等至此下马”。为了表达对先祖的崇敬之情,祭拜的人都在此下马、下轿,步入庙内祭祀, 可见自古以来祭祀礼仪的隆重和庄严 。 六种语言里面的“托忒语”是巴音郭楞蒙古族人民使用的,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卫拉特语支。

我走进仔细看了看这座碑, 碑阳面的“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汉字还是比较清晰的,碑阴面的字迹就很模糊了。

以下是下马碑的碑阳和碑阴两面,每面有3种文字 。仔细看了一下,孔庙东侧下马碑的碑阳一面是有汉字的一面。

而孔庙西侧的下马碑,碑阴一面是有汉字的一面。两座碑的形状都是一模一样的,只是摆放的方向相反。

以下是北京孔庙的大门--先师门。孔庙为中国元、明、清三朝祭祀孔子的场所,1302年(元大德六年)建,大德十年建成。孔庙规模宏伟,占地广阔,约2.38公顷,古建筑面积约有7400平方米,现有房屋286间。先师门(又称棂星门)是孔庙的大门,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单檐歇山顶,基本上保留了元代的建筑风格。

匾额上写得是“先师庙”。

孔庙的先师门对面,有一座琉璃雕花砖大八字影壁,据说是北京最大的影壁。

孔庙门内院落共有三进,中轴线上的建筑从南向北依次为大成门、大成殿、崇圣门及崇圣祠。孔庙从1928年起对外开放。现在孔庙和国子监的门票是一起销售的,票价30元(60岁以上老人免票),参观完孔庙须直接从西门进入国子监,国子监的大门除了旅行团,散客是不可以进入的。每周一闭馆休息。

走过先师门就是第一进院落,第一进院落里面主要的古迹是进士题名碑和御碑亭。从先师门往北看就是大成门,过了大成门就是二进院落了。第一进院落是皇帝祭孔前筹备各项事宜的场所,其东侧设有宰牲亭、井亭、神厨,用于祭孔三牲的宰杀、清洗和烹制。西侧有神库、致斋所用于祭孔礼器的存放和供品的备制。

刚一进门,就看见了左右两侧的进士题名碑,题名碑分布在第一进院落的南北两侧,为元、明、清三代的进士题名碑,共198块,在这些碑石中镌刻着51624名进士的名字以及籍贯和名次,为研究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重要文献资料。

一进院落的中轴线两侧还有3座琉璃瓦顶的御碑亭,西侧2座东侧1座。 据介绍,第一座御碑亭是唯一的一座明代御碑亭《御制新建太学碑》,1444年立于大成殿前东北,清乾隆移至一进院目前的位置,因为是前朝御碑亭,仍然沿用绿色琉璃瓦为顶。第二通御制碑是敕修文庙碑,清乾隆34年(1769年),是修缮孔庙的谕旨碑。第三座御制碑是《御制平定回疆,剿擒逆贼裔,告成太学碑》,是1829年清朝道光的御制碑。

每座御碑亭的外表都是一样的,都是琉璃瓦顶,里面的石碑各有不同。

院子里的古树造型都非常的奇特,尤其是千奇百怪的树瘤,是北京市内其它古庙中最漂亮的。据介绍,树瘤是愈伤组织,在树木受伤后,细胞无性繁殖形成的一种自我保护,树瘤的成因有多种,一般可分为外力损伤型与细菌侵染型。外力损伤型就是树木接受物理性损伤后,由于筛管的断裂造成局部营养过剩,而引发的无次序细胞分裂形成瘤状组织,外力损伤型有时也包括病虫害引起的损伤,如天牛的蛀食。而细菌侵染型由于细菌种类的多样性,一般将其统称为瘤细菌侵染。树瘤并不全是有害的,如某些树瘤可加工成花瓶,烟斗等艺术品,深受人喜爱。

以下右侧的是进士题名碑,左侧的是御碑亭。

以下都是进士题名碑。 据介绍,孔庙院内的进士题名碑始于元代皇庆二年(13)开科取士后,进士题名于碑上,借以显宗耀祖。而明代又将碑上元代的刻名磨去,刻上明代进士的姓名。故现存元代进士碑仅有三块,是康熙年间国子监祭酒吴苑掘地时发现的。明代自永乐十四面(14)丙申科始至崇祯十六年(1643年)癸未科止77块(明永乐十年以前的进士题名碑在南京国学)。清代顺治丙戌科至光绪甲辰科止118块,元明清三朝共198块题名碑。

明清两代举行科考201科,中进士51624人(含状元、榜眼、探花),其中不乏历史上的有名之士。如于谦、袁崇焕、林则徐等。碑上题名之人,新中国成立后还健在的,只沈钧儒一人 。

这里介绍的著名进士有:董其昌、汤显祖、张居正。

以下是王守仁、商珞、于谦。我只拍了这些,还有刘墉、纪晓岚、和珅、林则徐、翁同龢、康有为、曾国藩和李鸿章等有名的历史人物,有时间可以慢慢找。

一进院落的最北端是大成门,是孔庙中轴线上的第二座建筑。大成门创建于元代,清代重修,面阔五间,进深九檩,单檐歇山顶。整座建筑坐落在高大的砖石台基上,台基四周有白石护栏,前后三出陛,中陛有雕龙御路。大成门前有一尊孔子塑像, 是台湾的杨先生捐刻的。

大成门西侧有“加封四子”碑,元至顺元年(1330年),元文宗加封孔子的父母、夫人及颜渊、曾子、子思子、孟子而刻立的。

大成门东侧还有“加号诏书”石碑,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武宗特诏命孔子加谥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元顺帝至元二年刻石立碑。

大成门中间的御路石上高浮雕海水龙纹图样,五龙戏珠,栩栩如生。

值得一提的是,孔庙大成门(戟门)曾放置过先秦陈仓石鼓,陈仓石鼓素称国之重宝,属稀世文物,自出土以来,历经磨难,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珍宝馆。据说清以前认为石鼓系公元前8世纪周宣王时期的遗物,后经查证,证实为东周秦国刻石,是我国最早的刻石。每鼓刻有四言诗一首,就是有名的石鼓文,石鼓上所刻的文字古朴雄浑、端严方正,是研究汉字演变的重要原始资料,历来为书家所钟爱。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清高宗以石鼓“国中之宝”,“惜其岁久漫漶,所存不及半”,下令集石鼓文尚存的310字,重排石鼓诗十首,又仿制重刻石鼓十枚,鼓面以石鼓文摹刻重排石鼓诗,与《集石鼓所有文成十章制鼓重刻序》、张照书《石鼓歌》卷并跋勒刻成碑一起,置放于北京孔庙大成门外的两侧。

大成门两侧共放置了祭孔用的一钟一鼓。每侧各有一块石碑和五块石鼓,墙上是石鼓经文拓片和译文,内容是歌咏秦国君主游猎时的情况。以下是东侧放置的一鼓一碑和五块石鼓。石碑的碑文说明了乾隆帝仿制石鼓的原因及用意。

每一块石鼓的上方,都有对应的经文拓片和译文。

以下就是第一块石鼓的鼓面,四言诗译文是:第一鼓记述出猎的情景。乘上最好的车,驾着优良的马,在众臣的簇拥下,旌旗为前导,游猎与田野间。快速奔跑的鹿,就是他们涉猎的对象。

以下是另一块鼓面,写得也是狩猎时的场景。

大成门的西侧放置着一钟一碑,五块石鼓,石碑碑额为乾隆御笔,碑文是清代大书法家张照草书唐代韩愈所作的《石鼓歌》。 两块石碑至今保存完整,文字清晰,是一组珍贵的文物。

另外,大成门的内侧,也就是北侧 靠二进院一侧,左右两边列有24戟,以示对孔子的尊奉。大成门古时又称戟门,因门内左右列戟而得名。

下篇介绍北京孔庙的二进院落和三进院落。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