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儒释道经典简释

儒释道经典简释

时间:2019-06-01 05:52:18

相关推荐

儒释道经典简释

《大学》:至善之境

理学家通过考证,认为《大学》是孔子的弟子曾参所作,《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他同时也是曾参的弟子,而《孟子》又是子思弟子的弟子孟子所作,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儒家传承系统。从时间上来讲,《论语》第一,是孔子作的;《大学》第二,是曾参作的;《中庸》第三,是子思作的;《孟子》第四,是孟子作的,它们被统称为“四子书”。但是从内容上来讲,理学家又觉得,《大学》是入门书,因为《大学》还是讲具体的道德规范。《大学》讲什么,三纲领、八条目。

所谓三纲领就是《大学》里的第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这是人的三个最根本的追求目标,所以称为三纲领。

八条目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现在常常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八条目的后半段。修身之前要作准备,准备什么呢?即是八条目的前半段,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整部《大学》就是围绕三纲领、八条目来展开的。最高理想是止于至善,通过明明德,明自己的德性,然后不断地新民,就是让民众都能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最后一起达到至善。

八条目的核心就是修身,前面的四个步骤是为了修身,后面是修身以后所要实现的三个目标。所以《大学》里面讲:“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不管天子也好,普通老百姓也好,都要以修身为根本。修身的目的就是要达到道德层面的自觉自愿。如果是被动的,就不能称为道德了,那就是在法律制裁的威胁下遵守法律的问题。道德一定是出于自觉自愿,只有这样,才可能达到至善。

《大学》: 三纲领、五步功夫、八条目

1.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2.五步功夫:定、静、安、虑、得

3.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纲领:

1. 明明德 明德是任何人都禀受于天,至灵而不污染的本性,它能够与天地相沟通。"明明德"是肯定人类与生具有灵明的德性,要加以彰明,使之自觉。人之行善避恶,并非社会规范所外加的义务,却有内在本然的基础。道德实践的价值是由内而发的,人性是向善的。

2. 亲民 亲民是在明晓自身本性的善德之后,帮助其他人去除污染心灵的东西,使他们同样能够达到与自己同样心灵纯洁的境界。觉悟"明明德" 此一天生能力之后,就须 "亲民",亲者新也,日新又新,使自己无时无刻不在行善之途上前进。人生的一切变化生灭,唯有在遵循内心向善的要求、日新其德方面,可以永远做个新人。

3.止于至善 至善是指心灵获得最大程度的自由,达到自然与事物发展相统一的境界。

儒家七步功夫:

1.知 对一件事物有所了解,建立知见。简单地说,知,就是要学以致用。

2.止 有了自己的明确的目标、想法,就懂得在什么时候、什么程度“停止”,尤其面对诱惑的时候,有所选择,止而不前,就是一种境界。知道学什么、做什么相对容易,知道不学什么、不做什么却不容易。如何适时做出准确判断不学什么、不做什么,要比立即行动还重要。止,根本目的在于明确方向。

3.定:定,要客观的衡量自己的价值,摆正位置。知道停止,人就不会过于贪欲、攀比,浮躁纠结的心就能安定下来,而不会左右摇摆、进退两难、取舍皆痛,也不会陷入到选择的烦恼中无力自拔,更不会患得患失、处心积虑、夜不能寐。

4.静:有了定力,才能静下来,才能塌下心来思考问题、深入分析,最终让自己有所收获。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并不是要让人都放弃交往,每天保持安静修炼自已。做人做事,心不妄动。不行不义之事、不取不义之财、不动不良之心。静,关键在于修心克己。遗憾的是,有的人面对诱惑,不知道停止,贪欲使得他无法停下自己彷徨的脚步,失去了方向,缺乏了定力,所以总也安静不下来,精力一分散,自然就不能沉下心来思考,最终即使有所得,也感到精神空虚、无聊无趣、幸福缺失。

5.安:在于心态要常平和。

6.虑:虑,是在知、止、定、静、安基础上的勤思。

7.得:人生最难得的,当属道。

大学八条目:

需循次渐进,需知心之所发,意必随之,意之所动,身必行之。

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在读书中求知,在实践中求知,而后明辩事物,尽事物之理。

致知,就是求为真知。从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如一面镜子,本来全体通明,只被事物昏蔽,暗淡不清,逐渐擦去灰尘,使恢复光明,有了真知。所谓知,指道德意识而言,知既至,则能明是非、善恶之辨,闻见所及,胸中了然。物格而后知至。

诚意,就是要意念诚实。知既尽,则意可得而实,发于心之自然,非有所矫饰,自然能做到不欺人,亦不自欺,在"慎独"上下功夫,严格要求自己,修养德性,知至而后意诚。

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蔽,保持心灵的安静。意不自欺,则心之本体,物不能动,而无不正。心得其正,则公正诚明,不涉感情,无所偏倚。故意诚而后心正。

修身,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只有自身的品德端正,无偏见,无邪念,才能为人民所拥护。修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功夫的落脚点,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始发点。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

齐家,就是要整齐好自己的家庭,只有教育好自己的家庭成员,才能教化人民。

治国,就是要为政以德,实行德治,布仁政于国中。君主要像保护初生的小孩那样保护人民,以至善之德教化人民,使人民除旧布新,日新又新。统治者要使仁、敬、孝、慈、信的仁爱之风充满全国,国治而后天下平。

平天下,就是要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平天下最重要的是要求君主具有"洁矩之道",即以度己之心度人的高尚崇高品质,作为人民的榜样。由于平天下是多方面的,这就要求君主尊老兴孝,敬长兴悌,恤孤爱民,布行仁政。君主要实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坦诚至公,以德为本,举拔贤臣,提倡忠信,开源节流,以义为利,如此则能臻天下太平的境界。

《大学》可以说是入门,然后又该怎样具体去做呢?这就有《论语》提出来的那些具体的道德规范作为参考。

《论语》中讲“礼”75次,而讲“仁”109次。由此看出,《论语》的核心其实就是仁。《论语》认为:没有“仁”,也就谈不上“礼”,所以说:“人而不仁,如礼何?”因为在孔子所处的时代,按他自己的话来讲,是“礼崩乐坏”了。怎样来挽救这个礼崩乐坏的危局呢?孔子强调要通过人的自我修养来恢复对于礼这种规范的遵循。这是因为,在礼崩乐坏社会失范的背景下,知识界思想界面临“道术将为天下裂”|的状况,孔子是贵族,是殷商王族的后代,又是一个以精通“礼”而闻名于当时的人,孔子想通过“复礼”来整顿社会,并以继承和发扬礼乐文化传统而自任,所以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不学“礼”就没办法做人,他呼吁人们遵守一种文明的规则来生活。

孔子讲“克己复礼为仁”,即主动地克制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这就是仁的意义。所以孔子提出来的仁是倡导一种道德的自觉。同时,如果具体来讲,仁又是分散在各个方面的。孔子回答什么叫仁,答案多得很。他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特点,来告诉对方,什么叫做仁,通过仁来规范这个人的各种行为。

一部《论语》对“仁”有许多解释,或说“克己复礼为仁”,或说“仁者先难后获”,或说“能行五行(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或说“仁者爱人”,等等。“仁”的内涵究竟是什么?我们还要在《论语》中找依据。《论语》中记载:孔子对曾参说:“吾道一以贯之。”然后曾参又对其他的同学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所以《论语》的核心思想,分别讲是“忠恕”之道,概括讲就是“仁”。

人伦亲情之爱是孔子学说的内在根基,这种爱随着人们关系的不同而有差等地展开,各种人伦关系中的爱的调整则要依靠礼来完成,因此礼是外在形式。

孔子和《论语》,都是要引导我们学而不倦,引导我们以“仁”为最高目标去完善人格,又要以天下为己任,要先天下之忧有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么,通过学习实践《论语》,应该能达到孔子为我们设定的目标。只要“学而时习之”,不断学习上进而且应时实践练习,又做到“无终食之间违仁”,哪怕是一顿饭的工夫都不会违背“仁”的标准,我们自然能获得“修齐治平”的能力。

孔子从事教育也好,删述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也好,目的在当时为了恢复秩序,使社会所有成员都安居乐业。自古以来,这种以天下为己任、以文化担当为己任的精神吸引着中国整个精英阶层,儒家的精神气质成了古代中国精英阶层的一种内在要求,甚至对于今天中国的知识分子也有影响。这种气质的主要特点就是“以道自任”,也就是一种对天下的关怀,这种关怀始终超越一己或家族的利益得失,而指向“道”。于是,为了达到天下大同,而从格物修身开始做起,成为精英阶层的文化自觉。按孔子的说法,一旦达到这种人格修养的境界,接着就会于微妙之中带着一种神奇的非凡的力量,使得很多事情都能自然完成,而不费吹灰之力,比如《论语述而篇》中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离我很远吗?我想要“仁”,“仁”自然就来了。可以说,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问让人修养出与天地一样伟大的人格,让人养成一种处乱不惊、娴静沉着、淡泊宁静又睿智深沉的、自我剖析且洞察是非的气质,孔子的学问气质今天仍将继续指导我们完善道德、修养人格、成就事业。

中国古代的圣贤很了不起,他们很早就概括出人生在世面对各种关系的原则,比如“父慈子孝”“亲情”“忠义”等观念,即使再过数千年都会有价值。人生在世要面对的诸多关系,比如君臣、父母、兄弟、夫妇、朋友等等,在这些关系中,作为一个有修养的人,一个君子,应该有怎样的行为呢?儒家学说把做人的基本原则总结成了五条:忠(君臣)、孝(父母)、悌(兄弟)、忍(夫妇)、善(朋友)。

五伦关系有种说法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也就是说,“父亲与儿子之间有亲情、君王与臣子之间有节义、夫妻间有区别、年长与年幼者有主次、朋友之间有信任。”为人处世要从六经中学道理,在五伦里实践,以此为起点,然后渐渐做成了善德贤德,然后改善了整个民风,一个地方的民风都改善了,那么国家也就振兴了。

此外,关于为政治世方面,《论语》里孔子提出了“为政以德,齐之以礼”,用德来让老百姓有羞耻心,他们就不会做坏事了,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是不会犯法的,因为法律是外在的约束的底线,而他们自身的道德是内在的约束力,这种约束力的效果要高于法律,那他怎么还会犯法呢?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