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庄子竟是个精神分裂症患者?

庄子竟是个精神分裂症患者?

时间:2019-05-03 11:05:11

相关推荐

庄子竟是个精神分裂症患者?

(-06-07)

1、庄子主张顺民之性的“无为而治”,心底里寻求的是有“为”。

“无为而治”,“无为”——不想为、不要为、不去为,“而治”——达到治理的目的。这里的逻辑关系十分明显,“无为”恰是“治”的一招、一举、一种别出心裁的手段,从主观讲,分明就是要“有为”,且是一种更高明、更诡谲的“为”。

乍看庄子与老子一脉相承,庄子力图使老子的“道”具体化,遗憾的是庄子把经念歪了,境界便随之一落千丈。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一旦具体化,“道”便俗而谬误,步入歧途。老子强调的是心领神会,是内心修养,而非行为举措。老子欲使天下人懂得天地冥冥间之大律,庄子教人举着火把去寻觅,岂知——“大道无形”,何处可寻。

2、庄子主张人要遵从天性,天性不一,形式上他却“划一”为逍遥遗世。

庄子确认人皆有“天性”,遵从天性就是任性。人若能得其天性,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乃人生之最高境界;庄子还主张遵从天性不必强求划一。搞笑的是,他自己不经意却将自由不羁作为了“天性”的“划一”,认为凡是人都应该任性自适、放浪形骸,其他就都不是“天性”。

既然是遵从天性,天性中未必人人生而喜欢恣意行事,循规蹈矩也是不少人的所好。再者,天性中有一部分人生而好为人师、向往权贵,喜欢役使他人,天性中还有人生而好狠斗勇,乐于寻求血腥刺激,凡此种种“天性”,是否亦应尊重?既应尊重,庄子却又指责其“击鼓而求亡子”、“夫子乱人之性”。你不愿意做楚国丞相,梦寐以求此位者大有人在,你庄子认为做人臣不外乎是祭祀的牺牲,终究逃脱不了“养而宰之”的命运,人家却情愿享受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成就感,耕田之牛与祭祀之牛,各遂其志,各取所需,何以只就你那种就是天性而别人的就非天性?何以你非要将所有人的“天性”“划一”到你认为的那一种?

遵从天性,就应遵从张扬与守拙、外显与内敛、出世与入世各种自然而然的人之本性,就应正视个性化差异,而绝非庄先生之“唯一遗世”。不是么?

3、庄子嘴上说不为名,心底里则更重名。

“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名乎?”初闻似乎庄子很厌恶追名逐利,似乎他独求人生之自在,细究,又是悖论。“为名”“为实”,原来不过是摆在他面前的两样可供选择的美味,庄先生非不为,非不想要名,不是不选择,而是专挑更与己有利、更适合自己口味的“实”,最后捞到大名。他怕“名不副实”,他要的是“实至名归”。高人摘鲜果以显示其品位,庶人食烂桃仅为果腹;肤浅率直者单刀直入,心有所动敢作敢为,深藏不露者顾左右而言他。“名为实之宾”,再明白不过的是,庄子貌似告诉世人“俺淡泊名利”,实则到头来俺得到的是大名大利。顺便再问庄先生一句:“求实”“求本”算“无为”么?

4、庄子逍遥生活无欲无求,揭穿了原来是不劳而获地享受。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余立于天地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这段话是庄先生告诉人要无欲无求,鹪鹩一根树枝够落脚就满足了,偃鼠小河沟有口水喝就乐得颠儿颠儿的,这好理解,也确实是能说明鸟兽知足常乐。令人讶异的是庄子自己的所谓知足,在小民看来,那简直是一种难以企及的奢侈。春耕、秋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我们淳朴的先民们恐怕人生唯一渴望的就是,天佑华夏,自力更生,吃饱穿暖,有房可栖,无灾无难,至于能否逍遥,那是他们连想都不敢想的事,而在庄子这里,逍遥这种神仙般的日子,形同于鸟之拥有一枝、鼠之获取一饮那么简单,苍头之奢望,在庄子眼里成了“基本”,成了“必备”,成了“唾手可得”,成了无语无求的“天赐”。

庄子真够得上是一个坐享美味而不知农者劳作之苦的坐在象牙塔里的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似乎种子扔到土地里就会丰收,皮毛、葛絺不费吹灰之力即可到身上穿着,要风有风,想雨得雨,万事悠悠。

更令人觉得其人格分裂的是,庄先生自个儿逍遥自在着,转过身来却又笑话那些“轩冕”之徒,你们峨冠博带、金屋宝马,都是物质的奴隶。照此说来,不奋斗、不努力的享受才最在理?就人生享受而言,庄子这不是五十步笑百步么?照此逻辑,你五十步笑百步的权贵,那些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居无定所、朝不保夕的无数寸步、尺步的平头百姓,是否也该唾弃你不劳而获,也是皮毛、葛絺之“奴”呢?“物质”之大小、多少与“物质”之有无,能作为一个概念来诠释吗?

5、庄子讲齐生死,内心深处则渴望“重生”。

庄子在他的《齐物论》里,大谈人的生死、寿夭、贵贱、荣辱都是没啥区别的一回事,即所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在《天地》篇里讲“不乐寿,不哀夭”、“万物一府,死生同状”。何其了脱生死、超然物外!

其实我们都被他给忽悠了,一个人如果真地将世间一切看得都不分彼此、无有差别,那他连说话的意愿都没有了,因为你给人们讲这些道理或不讲,有何意义呢?你讲的目的又何在呢?因为这世界压根就没有是与非、对与错、好与坏,万物齐同,生死如一,你让他混混沌沌不就结了吗?

庄子骨子里很看重“生”的。否则他不会教弟子们如何处世求生存,《山木》篇中,他讲山林里一棵大树因无用途而“终其天年”,朋友家的一只鹅却因为不会叫鸣而被杀吃肉,同样的两种“不材”的生命——树与鹅,一个寿终正寝,一个半路遭斩,作为人到底是选择“有材”还是“不材”呢?此话题一涉及,事实上庄子就无形中推翻了他的齐物论。更甚者,庄子还在生存的差别中有自己的选择。当弟子问他“先生将何处?”老师您是选择“有材”还是“不材”以处世呢?庄子答:“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老师我根据形势做决定,该显示才华的时候显示,该低调内敛的时候我韬光养晦。

庄周梦蝶是广为传播的故事,透过这个故事,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庄子的内心,不是不看重活着,一个人做这样的梦,所暗示的就是他惧怕死亡又无奈于自然规律,于是渴望着以另一种状态的重生,这就是庄子齐生死的真实含义。

读《庄子》,我想起精神分裂症,感知和思维的幻化,是此种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庄周学识渊博,这毋庸置疑,但由于精神分裂,于是乎产生上述以及其他许多臆想的东西。至于后人将其归之于老子传人,则完全是牛头不对马嘴。

原标题:庄子是个精神分裂症患者吗?

*作者:秦四晃,鱼羊秘史原创专栏作家,擅用客观看历史,喜以人性剖圣贤。已出版《原来尽是儿戏》《后宫气象》《皇朝大人们》《被收藏的头颅——王莽》等历史人物专著。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