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厚重卫辉】鼓楼街:古卫辉城内南北中轴线的前世今生

【厚重卫辉】鼓楼街:古卫辉城内南北中轴线的前世今生

时间:2024-05-10 14:15:01

相关推荐

【厚重卫辉】鼓楼街:古卫辉城内南北中轴线的前世今生

【厚重卫辉】鼓楼街:古卫辉城内南北中轴线的前世今生

□平沙落雁

资料图片:在卫辉鼓楼上(富教楼)远眺南城门——迎熏门

如果说中国的文学艺术是在唐宋两朝达到高峰的,那么,将它们推向极致的却是元代。打量中国艺术史的轨迹,往往会发现,那束桔黄色的历史追灯,总是照在元代那细微而又隆起的根部,让人一下子就对这个挥动着上帝之鞭的游牧民族有了好感。你知道吗?富春山居图是什么朝代的画儿?元代。青花瓷最鼎盛是在什么时候?元代。伟大的戏剧诞生在什么时候?元代。卫辉的路署、县衙建在什么时候?元代。包括马市街、桥北街、馆驿街、县前街、鼓楼街等,也都是从元代就有了。还有那座高高的鼓楼,也是在元中统元年(1260年)修建的。

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行政区域划分了,尽管它们不能决定朝代更迭和许多重大的历史变迁,但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经历的许多生活场景却都是围绕着这一级行政机构发生的。虽说蒙元王朝曾经以洪水般的铁蹄征服过欧亚大陆,但他们入主中原之后也无法改变这里的社会结构,所不同的是他们在管理上推行了路治,就像现在,于县、省之间增设了市一级,这样就为卫辉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鼓楼街上现存为数不多的老房子

元时咱这叫卫辉路,路治就设在卫辉,下辖汲县、新乡、获嘉、胙城、辉州(辉县)、淇州(淇县)六个县,卫辉这一叫法便是从这时候开始的,取卫州、辉州二州名合称。

从路署出来,南北向,有一条主干道,便是鼓楼街了。南自鼓楼,北至路衙门前十字口,这一段叫鼓楼后街,为旧城中心,街两旁有百货、日杂、土特产、副食品、理发等店铺,今主要为居民区。南自察院门街,北至鼓楼,这一段称鼓楼前街。前后街总共不足350米,但走在上面,会有一种异样的感觉,总好像有一股风,从这条街的又远又深处吹来,让人产生出一种急促的激动和惴惴的肃穆。这是因为离那座神秘的鼓楼越来越近了。

鼓楼(也叫富教楼)的位置应该与文庙(今一完小)在同一条线上了,隔路相望,各有风采。所不同的是,过去文庙一直香火很旺,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这里排老长的队,大人领着学生,敬香拜神,为的是子孙文脉昌盛。而鼓楼则是闲人免进,就像一个沉默的老人,将全部的意韵都藏在斜阳中,静气封住了轻尘也封住了喧嚣,令人屏息。

鼓楼街现状

其实,鼓楼究竟长得啥模样我也没见过。翻遍志书,像统一了宣传口径,只字不提,守口如瓶。那就只有想象了。

如果勾勒一下,我想基本上应该是这样一幅形象:砖木结构,梁架式楼阁,上下两层,顶部为重檐形式,这是元代典型的建筑风格。内有楼梯,可盘旋而上,四周环有走廊,楼内贴金绘彩,画栋雕梁,威仪自显,极尽庄重。楼上悬有巨鼓一面,每日击鼓报时,鼓声传遍全城。鼓楼建在这里再合适不过了,北面是路署,西面为县衙,这些衙门办公和四周居民生活都离不开鼓声,就像火车站上面的钟表一样,这鼓声便成为当时人们最熟悉的声音和最实际的意义了。

古时候鼓楼报时那可是很严格的,每夜划为五节,每节为两小时,晚7至9点叫定更,9至11点为二更,11点至下1点为三更,1至3点为四更,3至5点为五更,五点叫亮更。早晚共击鼓180响,晨钟暮鼓,各司晨昏,先鼓后钟,启闭城门。据说当年这条街曾流传一副对联,很有可能就是从鼓楼上遗落的:

高敞快登临,看七十二胡同往来帆影;

繁华谁唤醒?听一百八音节早晚鼓声。

鼓楼街上改造后深藏起来的古民居

如果你以为鼓楼只是个报时台,那你就错了,它还担负着报警的重任。一旦谁家失了火或遭了贼,鼓楼上就会响起急促的鼓声,一阵紧似一阵,就跟拉响防空警报一样,直到事情平息为止。但也有时间长的,比如元惠宗至元六年的六至七月,淫雨连绵,丹河与沁河泛滥,平地水深二丈余,淹没庄稼,漂没房舍,百姓栖于树和城上,水持续月余方退。实际上,此时的鼓楼已成了孤楼,自己随时都有坍塌的可能。但鼓声不能停下来,更卒全靠一只小船送点吃的。这还不是最头疼的,更闹心的是有了敌情,比如至元十七年八月,红巾军首领刘福通率部来犯,将古城围了半个月,鼓楼上的鼓声几乎没有消停过。

也是该元代的气数尽了,一个马背上的民族,从他们放弃了心爱的蒙古马坐上轿子那天起,便深深埋下了悲剧的伏笔。就连鼓楼上的更卒都明白这个理儿:“这蒙古人呐,什么时候离开马背,你也就玩儿完了!”

鼓楼街古民居内景

真理有很多时候是很朴素的,忽必烈应咒了。他不光丢掉了手中的“上帝之鞭”,关键是他遇见了朱元璋这个草根对手,就像“黑旋风”李逵在水里与“浪里白条”张顺斗法一样,那是一点脾气都没有了。朱元璋可不是盏省油的灯,只要随便看看他写的那些打油诗就可以知道了:

百花发时我不发,

我若发时都吓杀。

霸气十足,且蛮不讲理。再看:

杀尽江南百万兵,

腰间宝剑血犹腥。

乖乖类,简直是瞪着眼睛吼吼吼出来的。您别说,这一吼,吼倒一个元代,吼出一个大明。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7月,明军至卫辉,元军弃城逃走,百姓望风归顺。八月,设卫辉府,府治汲县,隶属河南布政使司。

明英宗正统六年(1442),沁河决口,汲境禾苗房舍多被淹没,鼓楼也未能幸免,倒在汪洋之中。

次年,知府叶宜对其进行了重建,楼高三十多米,建在一长方型基座之上,基座正中辟有拱券门,供人车出入。楼顶覆盖以剪边灰瓦,楼基除两端门房外,不加任何装饰,仿佛在保留着一个时代的哀荣。

清顺治五年(1648年),知府奉命拆潞王府,将主要建筑材料运往北京。顺治七年,鼓楼也难逃厄运,楼房被拆,里面的字画、匾额、钟鼓等皆变价解京。从此,空留下一个好听且富有弹性的街名,一直在折腾着人们的想象力。

当年,卫辉老城区的铺排那可是有讲究的,鼓楼街作为城内南北唯一的干道,自然也是中轴线,那个时候可绝对是以咱为中心的哦,一切文化元素都从这里散发出去,再如城墙上的风一样吹向四关。如今倒是痛快,没了鼓楼,没了记忆,只剩下无形的风。风是无形的吗?精神是无形的吗?文化是无形的吗?

这是个问题。

来源:卫辉慢生活

号所转载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图片选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删除。文章不代表本号观点。

⊙投稿请发邮箱360568615@.

⊙添加卫辉观察(ID:whgc126)或长按二维码→点击关注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