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宁古塔是哪里?为什么清朝的犯人一听说流放宁古塔就吓得要死?

宁古塔是哪里?为什么清朝的犯人一听说流放宁古塔就吓得要死?

时间:2019-11-14 03:40:29

相关推荐

宁古塔是哪里?为什么清朝的犯人一听说流放宁古塔就吓得要死?

关于清朝的电视剧一直是古装剧中的热点,而在电视剧中皇帝经常将某人或某家人流放宁古塔,那么宁古塔在哪里?流放宁古塔又是怎么惩罚犯人的?宁古塔为什么成了清朝官员和文人的噩梦?

要讲清楚流放宁古塔这事,就要先明白“流放”是种什么样的刑罚。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历朝历代制定国家政策法规的时候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就是法律的制定也一样,德主刑辅、以“仁”为本成为中国封建王朝法制的原则,说白了就是对于犯人的审判慎用死刑,少用死刑。这样一来“流放”就被统治者认为是一种不杀的仁慈刑罚而广泛使用,在《大清律例》上明文规定“不忍刑杀,流之远方”。

实际上“流放”在某种程度上是比“死刑”还可怕的刑罚,对于犯人是精神和身体的双重折磨。

先说精神折磨,“流放”近的发2000里,远的发4000里,而《汉书》中有一句话“安土重迁,黎民之性”,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中国古代百姓安于在家乡生活,不愿轻易迁移,就是死了也要落叶归根。所以在中国古代大多数人一辈子都不会离开家乡,除了国家征召的官员、士兵之外,只有商人才会经常外出,而商人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就有了“重利轻别离”的评价,这可不是什么好话。在这样一种社会观念下,流放的犯人远离熟悉的家乡、亲人,除非遇到朝廷大赦,否则一辈子都不能再次团聚,长年累月的思念和乡愁足以压垮人的意志了。

再说身体折磨,“流放”作为仅次于死刑的重刑,可不是让犯人们去享福的,历代封建统治者们变着花样的变换流放方式,流放地点也是北部的荒原、西部的荒漠、南部的孤岛等人烟稀少、荒凉偏僻、气候恶劣的地方。以古代的医疗条件,发烧感冒、蚊虫叮咬、瘴气等都是能轻易要人性命的事情,“流放”看似给犯人留了条命,实际上是让犯人随时处在生死边缘。另外古代可不讲究人 权,押解犯人的兵丁衙役收不到好处,就会在路上以折磨、羞辱流放的犯人为乐,《水浒传》中就多次对类似情况进行描写,很多人是活不到流放地的。

宁古塔(今天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附近)是清朝统治者精挑细选出来的流放地之一,是清朝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16,清太祖努尔哈赤始建宁古塔,在此地驻军,此后宁古塔一直是清朝在东北地区与盛京齐名的军事、政治、经济中心,是向清王朝提供八旗兵员的重要兵源地,是对抗沙俄侵略的前进基地。那么名头响亮、极端重要的宁古塔怎么就成了流放重犯的流放地呢?

首先够“流放”这一刑罚的人主要是眷恋明朝的遗老遗少,重罪落 马的官 员,受科场弊案、文字狱牵连的文人等不够死刑的重犯,这些人放在关内就是隐患。而宁古塔地处边疆,远离清朝统治核心地区;军镇管理严格,不怕这些人闹出事端;清朝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限制人员流动,不怕被流放的犯人私自跑回关内搞事;而且宁古塔人烟稀少,驻军人数比居民多得多,将犯人流放到这还能压榨他们的劳动力。

其次宁古塔地区气候恶劣,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最低温度能达到零下38.8℃,最高温度零上37.6℃,咱们现代人有各种避暑、驱寒的设施、物品在这种温度下都不好过,何况是什么都没有的古人呢。在清朝的《研堂见闻杂录》中记载“宁古塔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被流放到宁古塔的文人吴兆骞也写过“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可以说在宁古塔就是活受罪,能起到惩罚犯人的作用。

当然任何时代都有特权存在,在宁古塔这个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只要能得到掌权的宁古塔将军的看重,流放的犯人也能衣食无忧、生活安乐。清朝是文字狱高发时期,“康乾盛世”时更是以平均每年两起的频率发生,大批文人遭到无辜牵连,其中不够死刑的基本全流放到宁古塔,给当地人带去了文化和教育,促进当地的发展。而以宁古塔将军为首的当地官员对于这些有知识、有文化的读书人也高看一眼,愿意和他们成为朋友,给这些人生活保障,比如之前提到过的吴兆骞就被宁古塔将军巴海聘为家庭教师。在当地官员的庇护下,流放到宁古塔的文人生活的完全不像犯人,常常聚会饮酒、游山玩水、寻访古迹,留下了大量文学作品。

寄情于山水的生活也掩盖不了宁古塔是流放地的事实,“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这才是清朝文人对于宁古塔的看法。相比于严酷自然环境的折磨,大家更惧怕的是与“宁古塔”沾上关系后财产、功名、荣誉的丧失,人生再无未来可言。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