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高考地理刷题1+1(高考题+模拟题)优选练: 专题八 内力作用与地貌

高考地理刷题1+1(高考题+模拟题)优选练: 专题八 内力作用与地貌

时间:2020-05-05 05:24:35

相关推荐

高考地理刷题1+1(高考题+模拟题)优选练:  专题八 内力作用与地貌

高考地理刷题1+1(高考题+模拟题)优选练:

专题八内力作用与地貌、岩石圈物质循环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山东济宁期末)苏特西岛位于冰岛以南32千米处,是1963年火山喷发时形成的,最高海拔155米,岛屿四周由火山灰组成,中部是较坚硬的熔岩,总面积为2.7平方千米,当前岛屿面积仅剩1.4平方千米。下面图一为岛屿位置,图二为岛屿照片。据此完成1~3题。

1.该岛中部熔岩最可能是()

A.花岗岩B.石灰岩

C.玄武岩D.大理岩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该岛屿为火山喷发形成的,所以该岛屿中部熔岩应为喷出岩(玄武岩)。

2.推测苏特西岛及其附近海域火山活动频繁的原因()

A.位于大洋海沟,属于消亡边界

B.位于大洋中脊,属于生长边界

C.位于大洋中脊,属于消亡边界

D.位于大洋海沟,属于生长边界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该岛屿位于冰岛南部,应位于大西洋,板块张裂、岩浆喷出冷却形成该岛,所以该岛应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大洋中脊处,故B项正确。

3.推测该岛形成后面积不断缩小的主要原因是()

A.火山持续喷发,炽热岩浆融化陆地

B.地质构造运动频繁,海岛不断沉降

C.海平面迅速上升,淹没大片岛屿

D.大风、海浪不断侵蚀,海岸线不断后移

答案D

解析火山持续喷发,岩浆冷却会使陆地面积增加,故A项错误;该岛屿为火山喷发形成,地质构造运动频繁,会造成岩浆喷出增多,海岛面积加大,故B项错误;海平面上升速度较慢,所以大片岛屿短时间被淹没与海平面上升无关,故C项错误;该岛屿周围为相对松散的火山灰组成的陆地,该地区位于西风带,风浪较大,四周火山灰易被侵蚀,导致海岸快速后退,故D项正确。

(·浙江省名校协作体联考)台湾东部的太鲁阁峡谷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大理岩峡谷。下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①~⑤代表各类岩石及岩浆。据此完成4~5题。

4.按成因分,太鲁阁山体岩石属于()

A.①B.②

C.③D.④

答案C

解析岩浆来自上地幔的软流层,读图可知,①来自地幔,故①为岩浆;岩浆侵入或喷出,经冷凝作用生成岩浆岩,故②和⑤为岩浆岩;沉积物经过沉积、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故④为沉积岩;则③为变质岩。据材料信息“太鲁阁峡谷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大理岩峡谷”可知,组成太鲁阁山体的岩石为大理岩,大理岩属于变质岩,故C项正确。

5.太鲁阁峡谷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流水侵蚀B.风化作用

C.板块张裂D.风力侵蚀

答案A

解析峡谷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北京朝阳上学期期中)贵州梵净山的“蘑菇石”由层状变质岩(主要为板岩、片岩)堆叠而成。图一为“蘑菇石”景观图,图二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

6.图一所示“蘑菇石”的岩石类型对应图二中的()

A.aB.b

C.cD.d

答案C

解析读图二,根据外力作用可知,d为沉积岩;a为“三进一出”,则a为岩浆,故b为岩浆岩,c为变质岩。结合材料可知,“蘑菇石”由层状变质岩堆叠而成,故C项正确。

7.“蘑菇石”形成的地质过程为()

A.堆积作用—固结成岩—变质作用—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B.堆积作用—固结成岩—岩浆活动—冷却凝固—地壳抬升

C.岩浆活动—冷却凝固—变质作用—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D.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堆积作用—固结成岩—地壳抬升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蘑菇石”由层状变质岩堆叠而成,而层状堆积变质岩来源于沉积岩,并经变质作用形成;沉积岩是堆积作用形成的,堆积处一般地势较低,经地壳抬升出露地表,后经风化侵蚀,形成“蘑菇石”。

(·北京海淀上学期期中)下图为北美洲西部落基山脉中某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

8.图中断层①、②与岩层③、④形成的先后顺序可能是()

A.①③②④B.③④②①

C.②③④①D.①③④②

答案A

解析断层①完整,没有切断其他岩层,说明断层①形成最早;断层②切断了岩层③,说明断层②形成晚于岩层③;岩层④最完整,覆盖于断层②和岩层③的上方,形成最晚。故A项正确。

9.图中()

A.甲处断层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

B.乙处物质直接来源于地表

C.丙处位于背斜构造的顶部

D.丁处岩石由岩浆冷却形成

答案B

解析图示断层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乙处物质直接来源于地表,丙处位于向斜构造的顶部,丁处岩石先由外力沉积后因变质作用形成。

(·重庆九校联盟联考)读某地区地质剖面图,完成10~11题。

10.图示地区发生火山喷发至少有()

A.2次B.3次

C.4次D.5次

答案C

解析读图可知,火山碎屑岩层有4层,与湖相沉积层相间分布,据此可知,图示地区发生火山喷发的次数为4次,故C项正确。

11.该地质构造图出现在下图中的()

A.a与小北山之间B.b与北区火山之间

C.c与南区火山之间D.d与六棱山之间

答案C

解析读地质剖面图可知,该地一侧为火山,另一侧有沉积岩且为湖相沉积层与火山碎屑岩的交错沉积层,因此该地质构造一侧临山一侧临湖,故C项正确。

(·云南曲靖一中质量监测)板块汇集是影响水系发育最重要的因素。板块汇集的空间影响,不仅局限于构造变形区域,对相距遥远的地区也会有碰撞的远程效应。因此板块汇集对水系的控制有两个明显的效应:对位于造山带内(构造变形区域)的河流的直接控制,对远离造山带的河流则通过远程效应形成的地形来控制。下图为欧亚大陆及非洲部分地区大河分布图。据此完成12~13题。

12.根据材料判断,以下河流中位于造山带内,沿构造走向发育的河流是()

A.湄公河上游B.长江下游

C.叶尼塞河D.印度河

答案A

解析由材料信息及板块相关知识可知,长江下游、叶尼塞河、印度河并未在造山带内。

13.碰撞引起的远程效应由于碰撞板块性质的不同导致倾斜类型也分为两类,第一种由造山带山前倾向被动大陆边缘内侧,第二种则由缝合带形成的高地向两侧低地倾斜。据此,下列关于亚洲的主要倾斜类型及倾斜所属造山带产生原因的搭配正确的是()

A.第一种—海陆碰撞B.第一种—陆陆碰撞

C.第二种—海陆碰撞D.第二种—陆陆碰撞

答案D

解析由海陆板块性质可知第一种为海陆碰撞形成,第二种为陆陆碰撞形成。因为海陆板块碰撞区的构造变形区域只有一侧为低地,另一侧为海洋。又由于亚洲主要倾斜产生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这两个大陆板块的碰撞,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海—陆碰撞对亚洲倾斜度影响很小,故D项正确。

(·江苏高考)右图为某次地质野外考察时拍摄的照片。照片中界面M之上的“甲”是一水平岩层,界面M之下的“乙”是一向斜,“丙”是地表沟谷,N是岩层层面。读图回答14~15题。

14.界面M反映的地质含义不同于N的是()

A.沉积物变化B.古气候变化

C.古环境变化D.构造运动变化

答案D

解析图中M为岩层的分界面,其下侧为向斜,向斜是岩层受挤压力作用的结果,为地质构造,N处为岩层层面,所以M反映的地质含义不同于N的是构造运动变化。

15.该区域()

A.甲抬升前持续接受沉积

B.乙形成时代晚于甲岩层

C.乙形成后经历长期侵蚀

D.丙是背斜受侵蚀的结果

答案C

解析向斜构造是岩层受水平挤压作用的结果,岩层受挤压之后高低起伏,从图中可以看出右侧背斜与中间向斜相比缺少部分岩层,可判断是乙形成后受外力侵蚀作用的结果;甲在抬升之后持续接受沉积;乙位于甲的下侧,形成时间早;丙是地表沟谷,主要是受流水等外力侵蚀作用形成的,与背斜构造无关。

(·清华大学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泥火山”指泥浆和气体同时喷出地面堆积而成的锥形丘或盆穴丘,丘的尖端部常有凹陷,并由此间断地喷出泥浆与气体。在新疆北天山分布着众多“泥火山”,喷发出的粘稠泥浆温度比当地气温低,略带油气味,不时爆裂出几个气泡。图一为新疆北天山“泥火山”分布图,图二为“泥火山”景观图。据此完成16~18题。

16.新疆北天山“泥火山”众多的原因是()

A.位于板块交界处B.冰川侵蚀强烈

C.背斜和断裂构造发育D.流水侵蚀强烈

答案C

解析北天山地区距板块交界处较远,A项错误;读图可知,“泥火山”位于天山北麓,该处海拔较低,不受冰川侵蚀的影响,B项错误;该地降水稀少,河流水量小,流水侵蚀作用微弱,D项错误。泥浆和气体不断喷发,说明地表断裂构造发育;受水平挤压力的影响,背斜顶部更易形成断裂构造,故C项正确。

17.“泥火山”喷出的气体源自()

A.沉积岩层B.变质岩层

C.侵入岩层D.喷出岩层

答案A

解析“泥火山”喷发物含有大量泥浆和气体,说明其来源于沉积岩层,故A项正确。

18.独山子附近“泥火山”形成的地质过程为()

A.冰川侵蚀—岩层外露—岩层断裂—泥浆喷出—冰川堆积

B.地壳挤压—地层凹陷—岩层断裂—泥浆喷出—流水堆积

C.地壳抬升—岩层断裂—地层隆起—泥浆喷出—冰川堆积

D.地壳挤压—地层隆起—岩层断裂—泥浆喷出—流水堆积

答案D

解析受地壳水平挤压作用的影响,地层不断隆起,形成背斜构造;若地壳水平挤压作用超过岩层的承受能力,岩层会断裂;在强大的挤压力作用下,地层内的泥浆和气体沿断裂带不断喷出;泥浆喷出后,因泥浆含有较多的水,在流水堆积作用的影响下,形成“泥火山”,故D项正确。

(·北京石景山期末)下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读图,完成19~20题。

19.对河谷处地质构造类型及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A.向斜东侧大B.背斜东侧小

C.向斜西侧大D.背斜西侧小

答案C

解析从题干上看,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图中河谷处的岩层呈现中间新、两翼老的特点,说明该河谷的地质构造为向斜。图中河谷西侧的阶地较东侧陡,说明西侧地壳抬升幅度大。

20.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乙比甲更可能出现聚落

B.丙比丁更可能出现溶洞

C.阶地T2的抬升晚于T1

D.甲地点以侵蚀作用为主

答案A

解析河流沿岸的聚落要考虑洪水灾害。甲地海拔太低,在丰水期易被洪水淹没,乙地海拔高,乙比甲更可能出现聚落,A项正确;溶洞岩石类型是石灰岩,图中丙是页岩,丁是石灰岩,B项错误;T1和T2都有沙、卵石,但T1上覆盖有黏土,说明了阶地T2抬升早于T1,C项错误;甲地点有大量的黏土,说明了以流水堆积作用为主,D项错误。

(·湖北荆门元月调考)某科考队沿图中虚线所示线路对某大型褶皱区进行地质考察,其依次记录的7个观测点信息如下表所示,(岩层a-b-c-d由老到新)。据此完成21~22题。

观测点海拔(米)

440

471

500

526

500

477

500

出露岩层

a

b

c

d

c

b

c

21.图中甲处是很好的()

A.储水构造B.储油构造

C.铁矿带D.储气构造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中“岩层a-b-c-d由老到新”可知,图中甲处岩层中间新、两翼老,是向斜,是天然的储水构造,故A项正确。

22.沿图中虚线方向作地质剖面图,下列最符合乙处地貌特点的是()

答案C

解析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乙处是背斜,岩层上拱;海拔比两翼低,形成谷地。

(·北京丰台期末)下图为某地区地质剖面手绘图。读图,完成23~24题。

23.岩浆岩形成年代的先后顺序是()

A.①②③B.②③①

C.③①②D.③②①

答案B

解析根据岩浆通道状态来判断岩浆岩形成年代的先后顺序。②所在岩浆通道最早被上层沉积岩层覆盖,形成最早;③岩浆通道也有上覆沉积岩层,①岩浆通道没有受到影响,①形成最晚,则先后顺序是②③①,故B项正确。

24.图中()

A.甲处的断层由内外力共同作用而形成

B.乙处是因地壳水平运动而形成的向斜

C.丙处可能有化石且可能存在变质作用

D.丁处地表形态是由火山灰堆积而形成

答案C

解析甲处的断层是岩层挤压断裂后形成,是内力作用的结果,A项错误;乙处岩层向上拱起,是因地壳水平运动而形成的背斜,B项错误;丙处为沉积岩层,可能有化石存在,又在岩浆通道附近,可能存在变质作用,C项正确;丁处是火山锥,是火山活动岩浆喷出后冷却凝固的结果,火山灰堆积作用影响很小,D项错误。

(·清华大学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3月测试)欧洲地区是内外力作用体现非常强烈的地区之一,如冰岛、阿尔卑斯山的形成是内力作用的重要体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峡湾,北欧、中欧的冰碛残丘,阿尔卑斯山上的U型谷和角峰等都是第四纪冰期冰川作用的产物。下图是欧洲第四纪冰期冰川分布图。据此完成25~27题。

25.冰岛位于()

A.亚欧板块与大西洋板块的生长边界

B.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

C.亚欧板块与大西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D.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的生长边界

答案D

解析冰岛位于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的生长边界;位于大西洋中部的海岭处,是板块张裂、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岛屿。

26.与第四纪冰期时的海岸线相比,欧洲现代海岸线()

A.向陆地推进,更加曲折B.向海洋推进,更加曲折

C.向陆地推进,更加平直D.向海洋推进,更加平直

答案A

解析与第四纪冰期时的海岸线相比,现在的气温较高,冰川融化,海平面较高,欧洲现代海岸线向陆地推进,B、D两项错误。海水进入冰川侵蚀形成的峡湾中,海岸线更加曲折,A项正确,C项错误。

27.阿尔卑斯山上角峰的形成过程是()

A.板块碰撞—褶皱隆起—冰川堆积

B.板块碰撞—褶皱隆起—冰川侵蚀

C.板块张裂—断裂上升—冰川堆积

D.板块张裂—断裂上升—冰川侵蚀

答案B

解析板块碰撞,岩层褶皱隆起抬升,形成山脉;受冰川侵蚀,形成角峰。

(·山东济宁一模)陷落柱是岩层中岩溶空洞塌陷,上部地层下沉形成的堆积体。煤炭采掘时遇到陷落柱,可能遭遇矿难事故,并给煤炭生产造成很大困难。下图示意某煤层底面在地下的分布与起伏状况。据此完成28~30题。

28.图中陷落柱的最大垂直高度可能为()

A.40米B.80米

C.120米D.160米

答案C

解析图中等高距是50米,结合等高线分布,陷落柱的最大深度范围是-150~-100米,最小深度范围是-50~0米,相对高差范围是50~150米,最大垂直高度应接近150米,故C项正确。

29.与图中陷落柱成因有关的表述是()

A.背斜顶部多裂隙B.向斜槽部易积水

C.煤层结构较松软D.煤炭采空致塌陷

答案A

解析根据图中煤层底面的海拔,该地岩层向上拱起,是背斜构造;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多裂隙,易陷落,故A项正确。

30.在采掘工作面接近陷落柱时,下列现象属于前兆特征的是()

A.周围岩层逐渐致密B.周围小断层逐渐增多

C.涌出水量逐渐减少D.煤层顶板压力减小

答案B

解析周围岩层逐渐致密,不易发生陷落,排除A项;涌出水量逐渐减少、煤层顶板压力减小,发生陷落的可能小,排除C、D两项。周围小断层逐渐增多,易发生陷落,B项正确。

二、综合题(共3小题,共40分)

31.(·第三次全国大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马尔马拉海位于亚洲小亚细亚半岛和欧洲的巴尔干半岛之间,东北经博斯普鲁斯海峡与黑海沟通,西南经达达尼尔海峡与爱琴海、地中海相连,是亚欧大陆之间断层下陷形成的内海,海岸陡峭,平均深度183米。在亚洲的海岸上,绵延不断的小山,一列挨着一列,形成里亚斯型海岸,即海岸线的总方向与山脉构造线走向大致直交的海岸,也称为横向海岸。下面为马尔马拉海地理位置示意图及里亚斯型海岸形成示意图。

(1)指出马尔马拉海地理位置的重要性。(2分)

(2)分析马尔马拉海亚洲海岸分布着绵延不断的小山的主要原因。(4分)

(3)简述马尔马拉海形成陡峭的里亚斯型海岸的主要过程。(6分)

答案(1)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之一;黑海与地中海(爱琴海)之间的唯一通道。

(2)地质时期,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不断碰撞、挤压,隆起一列列山脉;后来山脉不断被外力侵蚀,海拔降低,形成绵延不断的小山。

(3)由于板块碰撞挤压隆起形成一列列与海岸走向大致垂直的山脉,山脉之间凹陷形成谷地;后发生地壳运动,马尔马拉地区断裂下陷,海平面上升,海水淹没谷地,形成内海;海浪不断侵蚀山脉,形成陡峭的海岸断崖。

解析第(1)题,结合图文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马尔马拉海位于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上,是黑海与地中海之间的唯一通道。第(2)题,由材料“亚欧大陆之间断层下陷形成的内海,海岸陡峭”可知,在地质历史时期,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不断碰撞、挤压,隆起一列列山脉;后被外力不断侵蚀,海拔降低,形成绵延不断的小山。第(3)题,由材料可知,里亚斯型海岸是与海岸直交的一列列山脉,首先应该分析山脉的成因,即板块碰撞挤压隆起形成的,而山脉之间凹陷形成谷地;由材料“亚欧大陆之间断层下陷形成的内海,海岸陡峭”可知,后发生地壳运动,马尔马拉地区断裂下陷,形成内海;沿岸地区在海浪的不断侵蚀下,形成陡峭的海岸断崖。

32.(·湖北武汉调研)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新西兰东南部(图甲)的摩拉基海滩上约有50个圆形巨石(图乙),最大直径逾两米,重达数吨,散布于海滩中部百余米的地方。据研究,圆石与珍珠的形成原因异曲同工,即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由围绕着核心物质(如贝壳、珊瑚碎片等)的钙和碳酸盐慢慢结晶,层层凝聚而成。直径两米左右的圆石至少需要400到550万年的时间形成,大约要覆盖10到50米厚的海泥才足以提供充分的矿物质。某些圆石长期暴露在水面之上的部分会开裂并逐渐形成龟甲状花纹(图丙)。

(1)推测摩拉基圆石形成后出现在海滩的地质过程。(6分)

(2)说明圆石龟甲状花纹的形成机理。(6分)

(3)有人认为摩拉基圆石奇景终将彻底消失,请从自然地理方面为其提供依据。(4分)

答案(1)圆石存在于海底海泥之中;后来地壳抬升使海底升高;最终圆石上覆物质被侵蚀而出露。

(2)圆石长期暴露于水面之上易热胀冷缩或脱水收缩;导致圆石表面产生裂隙;这些裂隙又逐渐被其他物质填充。

(3)圆石遭受风化或侵蚀或搬运作用;海平面上升淹没圆石。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摩拉基圆石是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由围绕着核心物质的钙和碳酸盐慢慢结晶,层层凝聚而成。早期刚形成时圆石存在于海底海泥之中,后来地壳抬升使海底升高,最终圆石上覆物质被侵蚀而出露。第(2)题,圆石龟甲状花纹源于风化、侵蚀、堆积等外力作用。圆石长期暴露于水面之上易热胀冷缩或脱水收缩;导致圆石表面产生裂隙;这些裂隙又逐渐被其他物质填充。第(3)题,摩拉基圆石奇景的圆石暴露于水面之上易遭受风化、侵蚀或搬运作用;随海平面上升,可能会淹没圆石,该奇景消失。

33.(·安徽蚌埠一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罗赖马山是南美洲北部帕卡赖马山脉的最高峰,海拔2810米,长约14千米,宽5千米,为边缘陡峭、顶部平坦的桌状山地(下图)。主要由砂岩构成。这里是奥里诺科河水系、亚马孙河水系以及圭亚那许多河流的发源地。

(1)一些探险家在看到罗赖马山时,将它判断为断块山。简述断块山的形成原因。(2分)

(2)罗赖马山四周有众多瀑布倾泻而下,并发育了许多河流。简述该山瀑布发育的原因。(4分)

(3)探险家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发现罗赖马山并不是断块山。推测该山地形成的地理过程。(6分)

答案(1)由于地壳运动地层发生断裂,山体沿着破裂面整体或者部分抬升而形成。

(2)罗赖马山位于赤道附近,受赤道低气压控制,常年降水丰富。山体顶部平坦,溪流众多;山体四周为陡崖,落差大。

(3)在地质历史时期,罗赖马山附近的岩层受到地壳运动等内力作用,隆起抬升;这里气候炎热,降水丰富,流水作用普遍;在强烈的流水侵蚀和风化作用下,罗赖马山被切割形成桌状山地。

解析第(1)题,根据地质构造类型判读,断块山是由地垒形成的。该地沉积岩层在地壳运动的内力作用下,岩层断裂,山体岩层沿着破裂面整体或者部分抬升而形成,其他岩层下沉形成。第(2)题,因为瀑布是地表径流在落差较大的陡崖处形成的,所以可以从径流和地形方面分析。罗赖马山位于赤道附近,受赤道低气压控制,常年降水丰富,山体顶部平坦,溪流众多,流量大,季节变化较小;山体四周为陡崖,落差大。第(3)题,探险家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发现罗赖马山并不是断块山,说明该山是在地质作用的改变下,不断演化形成的。在地质历史时期,罗赖马山附近的岩层受到地壳运动等内力作用,整体隆起抬升;这里气候炎热,降水丰富,流水作用普遍。在强烈的流水侵蚀和风化作用下,罗赖马山被侵蚀切割形成桌状山地。

高考地理刷题1+1(高考题+模拟题)优选练: 专题八 内力作用与地貌 岩石圈物质循环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